自打2022年那场冲突爆发,到现在全世界都以为俄罗斯经济得被西方那帮“组合拳”给打趴下。结果呢?你别说,人家愣是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为啥?简单说,就是“西方不亮东方亮”。
跟欧美一刀两断,俄罗斯扭头就全面拥抱了东方。咱们中国、印度,甚至朝鲜,都成了它的重要贸易伙伴。这么一来二去,经济数据噌噌地往上涨。就在前不久,还有机构报告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俄罗斯的GDP总量已经从战前世界第11的位置,蹿升到了第4。这听着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这棋走对了,天然气不卖给欧洲,让他们冬天自己想办法,转手卖到东方来,咱们用着暖和,他们也赚得盆满钵满。最近不还搞了个对华免签嘛,我估计一大波揣着卢布的俄罗斯老哥老姐,马上就要涌入咱们的东北老家了。
你可能会说,来旅游消费,那感情好啊,促进经济嘛。但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道道”,一些俄罗斯人来咱这儿玩一圈,搞不好自己一分钱不花,还能挣点。
这听着像天方夜谭,其实核心就是汇率差。
你看啊,因为被踢出了SWIFT国际结算系统,美元在俄罗斯国内成了稀罕物。官方牌价可能是一美元换85卢布,但实际上,你想在俄罗斯正规银行换美元,限制多,审查严,根本换不到多少。这就催生了黑市,在那儿,美元的价格可比官方高多了。
这就有了操作空间。假设一个叫伊万的俄罗斯人,揣着12万卢布来中国。按官方汇率,他换了1万人民币。他在哈尔滨吃红肠、逛中央大街,玩了一圈花了3000块,还剩7000。这7000人民币,在咱们中国的银行,是可以正大光明地换成差不多900美元的。
伊万揣着这900美元回国,不在银行换,而是去找黑市,很可能就能换回他最初的12万卢布。你算算,他白玩了一圈,一分没花。谁亏了?伊万没亏,中国的商家也赚到钱了。那美元哪来的?显然是咱们的外汇储备在默默承担。
这种“旅游套利”虽然规模不大,但它揭示了一个真相:尽管俄罗斯表面上经济数据亮眼,但它对美元这样的硬通货,需求非常迫切。
光靠民间这点“蚂蚁搬家”式的操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于是,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就浮出水面了——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
这个玩法可就高端了。直接在中国的金融市场融资,拿到大量的人民币,然后用这些人民币在中国换成美元。这可比旅游倒腾快多了,规模也大得多。这招棋,可以说非常“俄式”,不声不响地就想解决自己的大问题。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就纳闷了,俄罗斯不是都“去美元化”了吗?怎么还这么需要美元?
这话说起来提气,但国家过日子,跟咱老百姓不一样。造一架飞机,里面的零件来自世界各地,很多高端芯片、精密仪器,人家只认美元。你的军队在外面打仗,很多国际采购,也得用硬通货结算。卢布在自己家里是钱,出了国门,尤其是在西方世界,购买力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说,跑到别国来发债,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内的融资能力,已经满足不了战争这部“烧钱机器”的胃口了。 士兵的军饷、阵亡的抚恤、武器弹药的生产,哪一样不得花钱如流水?
这让我想起了什么呢?就想起了文章开头说的那张老纸片。那是一百多年前,沙皇俄国在咱们东北发行的“羌帖”。
故事要回到1896年,甲午战争刚打完,清朝被打得晕头转向。沙俄跑来当“好人”,帮着清朝从日本人手里“赎回”了辽东半岛。这一下,可把李鸿章感动坏了,觉得沙俄是“真朋友”。
沙俄当时的财政大臣,是个叫谢尔盖维特的狠人。他看透了清政府的虚弱,提出了一个对华战略:对于中国,根本不需要动武,只需要威逼利诱,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
他的第一步棋,就是借地修路。借着帮中国的名义,忽悠清政府签了个《中俄密约》,要在咱们东北修一条铁路,就是后来的中东铁路。这条铁路从俄国的赤塔直通海参崴,把整个东北拦腰斩断。
为了让李鸿章乖乖签字,维特甚至设立了一个300万卢布的“李鸿章基金”,说白了就是回扣。钱一到位,事儿就好办了。
修铁路得花钱啊,钱从哪儿来?维特又走了第二步棋:在中国开银行。
于是,华俄道胜银行应运而生。这家银行名义上是中俄合办的私人公司,实际上清政府除了投钱,屁都管不着,完全是沙俄政府的“钱袋子”。银行一成立,就在东北各大城市开了分行。
最绝的来了,这家开在中国土地上的俄国银行,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纸质卢布。咱们东北老百姓管它叫“羌帖”。
你想想,这是什么概念?在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上,公然发行另一个国家的货币!这比直接驻军还厉害,这是从金融上釜底抽薪。
一开始,老百姓也不认这“羌帖”。但沙俄有办法啊,他们规定,中东铁路的火车票、铁路沿线的税收,统统只收“羌帖”。这一下,卢布就成了东北的硬通货,流通量越来越大。
这“羌帖”本质上是什么?它其实就是一种无息债券。它的信用背书,就是中东铁路未来的收益。沙俄用咱们东北的资源和未来的铁路利润给自己当抵押,在中国印钱,解决它国内的财政困难。这套路,是不是跟今天发债的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惨败,不仅丢了南满铁路,华俄道胜银行也跟着信誉扫地。到了1917年俄国革命,沙俄政府垮台,“羌帖”一夜之间变成了废纸。无数持有“羌帖”的中国商人和老百姓,血本无归,很多人用这些废纸来糊墙,成了名副其实的“墙贴”。
一百多年前,沙俄用“羌帖”这种准债券,深入到了中国东北的经济肌体,最后留下了一地鸡毛。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变了,中国也早已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清王朝。中俄的关系,也定义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但是,金融的底层逻辑,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一个国家在本国之外发行债券,本质上是想利用另一个国家的信用和市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今天的俄罗斯,面临着与当年沙俄类似的困境:巨大的战争开支,以及被西方孤立后对外部资金的极度渴求。而今天的中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金融市场,这恰恰是俄罗斯最看重的。
当然,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当年是赤裸裸的金融侵略,今天是市场规则下的商业行为。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和智慧去评估其中的风险和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高收益的机会;但对于国家层面来说,如何在帮助伙伴和维护自身金融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所以,当“俄罗斯将在华发行债券”这个消息传来时,我们不妨泡上一杯茶,翻开那段尘封的历史。看看一百多年前的“羌帖”是如何从一张“硬通货”变成一张糊墙的废纸。
这并不是说今天的债券就一定会重蹈覆辙,时代不同了。但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帮我们照出那些隐藏在复杂表象之下的、最根本的东西。它提醒我们,任何金融合作,都必须建立在对等、互利和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