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越开越少,品牌反而更强?拆解“关店学问”,告别并非终点

最近半年,你可能也注意到常去的商场里一些熟悉的店铺悄悄关掉了。优衣库的姐妹品牌GU关闭了上海和广州的门店,如今全国只剩几家;MUJI也撤出了北京三里屯和苏州泰华;就连LV在上海开的巧克力店,也只维持了一年就停业了。

这并非个别现象。数据显示,今年4月至7月,短短四个月就有超过80个知名品牌关闭部分门店,涉及奢侈品、快时尚、餐饮和零售等多个消费领域。

看到这些,有人可能会担心:是不是消费市场不行了?但这些关店举动,其实更像果农修剪果树一样,剪掉弱枝,是为了让主干长得更好、结出更优质的果实。

那么,这场大规模的“剪枝”之后,消费市场会迎来怎样的新面貌呢?

身不由己的“被动止损”

有些店铺确实到了“不关不行”的地步,再开下去只会持续亏损。这种情况往往是品牌被动选择止损,可能是自身经营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例如MUJI近期关闭的上海和北京门店,都位于热门商圈,但竞争过于激烈。附近新开的同品牌门店分流了顾客,导致老店业绩持续下滑,最终只能关闭。

另一种情况是品牌本身运营良好,却被所在商场拖累。比如今年8月,苹果关闭大连百年城的直营店,主要原因是商场运营方陷入资金问题,导致COACH、UGG等品牌纷纷撤离,整个商圈人气急剧下降。

再好的品牌,也需要一个有活力的商业环境。

还有一些品牌因盲目扩张而陷入困境。

以茑屋书店为例,2020年至2023年间曾计划在国内开1100家店,但去年开始天津、西安、上海、成都等门店陆续关闭,目前国内仅剩11家。该品牌采用特许加盟模式,运营依赖商场支持。而一些合作商场自身面临经营困难,无法继续提供租金等支持,导致书店难以维持。

这些例子表明,关店不一定是因为品牌不努力,而可能是由于环境变化或合作伙伴出现问题,及时止损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战略剪枝”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

然而更多时候,品牌关店并非被迫之举,而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可以看作一种“主动修剪”。就像果农定期剪掉部分枝条,为的是让树木整体长得更好、结出更优质的果实。

以盒马为例,今年8月关闭了上海最后一家X会员店,彻底退出仓储会员店赛道,不再与山姆、Costco直接竞争。.

它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盒马鲜生、盒马NB等核心业务上,这一调整效果显著,根据阿里最新财报,盒马在2025财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做“减法”反而带来了增长。

还有一些门店从开始就带着明确的“任务”,比如LV在上海的巧克力店,虽然只开了一年,但日均排号超400、话题度极高。关店并非因为亏损,而是品牌已通过它积累了运营经验、提升了声量,接下来计划将这一模式复制到美国市场。

这类门店如同“快闪实验”,使命完成便自然退出。

更有品牌通过关店实现“形象升级”,快时尚巨头ZARA正逐步关闭在福州、贵阳等二三线城市的门店,同时却在南京新街口开设超2500平方米的旗舰店,引入咖啡业态、更新陈列方式,意图摆脱“平价快消”标签,向高端化转型。H&M也在北京、上海等地打造新地标门店,重塑品牌形象。

奢侈品则更注重维持“稀缺感”,Gucci主动关闭多家奥莱店,放弃折扣利润以维护高端形象;Tiffany、LOEWE退出云南市场,LV、Burberry等集体撤离贵阳荔星中心——这些举动都是为了保持品牌的独特性和距离感。对奢侈品牌而言,“随处可见”等于不再奢侈。

因此,当看到品牌关店时,不必简单理解为经营困难或市场萎缩。更多时候,这是一种战略调整:集中资源、优化布局、提升品牌,为未来做更精准的投入。

如何体面谢幕,并借机“圈粉”?

不过,知道“为什么关店”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么关好店”。关店看似简单,但如果处理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引发顾客不满、库存积压,甚至损害品牌声誉。

前段时间GU上海淮海路店闭店清仓时就出了问题。有消费者发现部分商品原价59元,却被标成79元再打折,引发“先涨后降”的质疑。虽然后来解释是“贴错标签”,但信任已经受损。

另一个例子是Mardi Mercredi,其在杭州、青岛等地的门店关闭时,既没有提前宣传,也没有在店内设置明确的闭店提示,导致很多顾客感到突然,库存清理缓慢。更严重的是,连店员都对闭店安排一无所知,反映出运营流程的混乱。

相反,成熟的品牌会周密规划闭店流程,注重维护客户关系和品牌形象。比如盒马在关闭X会员店时,提前整合资源,保留会员权益,并将服务衔接至线上和淘宝88VIP,最终实现了会员平稳过渡,甚至数量还有所增长。

MUJI则更擅长将闭店转化为营销机会。

成都太古里店重装期间,它在围挡上设计了融入本地文化的主题海报,吸引路人打卡传播,让闭店期变成了品牌宣传期。

喜茶也深谙“闭店营销”,在一些老店关闭时推出经典饮品回归、赠送纪念品,鼓励顾客分享故事,不仅清理了库存,还强化了情感联结,提升了品牌好感。

因此,关店不再只是生意的结束,更可能成为品牌展示专业能力和用户关怀的机会。一次妥善的闭店,应做到库存顺利清理、客户资源平稳迁移,甚至借机提升品牌形象。

结尾:告别不是终点,而是品牌重生的开始

回望这波“关店潮”,我们不难发现,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更加成熟、更具战略眼光的商业世界。品牌们不再盲目扩张,而是学会了聚焦、取舍、优化。

当一扇扇店门悄然关闭时,请不要再简单地理解为“衰退警报”。相反,这可能正是品牌在消费分层、渠道重构的关键节点上,所进行的一场自我革新。

敢于关店、懂得如何关店、并且能巧妙地利用关店来重置经营节奏的品牌,才真正具备了在未来市场中持续竞争的实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学会如何优雅地告别,或许才是品牌走向更远、更稳健未来的必修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时尚   终点   学问   品牌   上海   商场   会员   顾客   战略   贵阳   北京   果农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