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今年64岁,患糖尿病已经第8年。每日三餐,尤其晚餐,他吃得格外小心。
可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区邻居告诉他,最近北京协和医院出了个“新发现”——过午不食也许能让血糖变得更稳定,还不用吃药那么辛苦。
张大爷听得心动,甚至憧憬道:“如果晚饭也不用吃了,是不是既能降血糖、还能瘦身、少受罪?”但他心里也犯嘀咕:人真的能一下午到第二天早上都不进食吗?饿得心慌怎么办?血糖会不会低得头晕?
一直不吃晚饭,真能改善血糖吗?又有什么风险?一边是想尝试的诱惑,一边又担忧身体扛不住。像张大爷一样,越来越多的“糖友”对“过午不食”充满疑惑和期待。
但真相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所有血糖高的人都可以放心不吃晚饭呢?或许,真相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伴随社交媒体传播,“过午不食”——即下午两点以后不再进食的饮食习惯,正悄然流行开来。很多朋友羡慕名人、古人“过午不食可以延年益寿”,甚至把它当成控糖、减肥的万能法宝。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适度缩短进食窗口,确实对血糖及部分代谢指标有一定积极影响。
具体来看,2023年协和参与的一项实验,邀请60名血糖异常的中老年受试者,尝试12周“过午不食”方案——中午2点前吃完当天最后一餐。
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11.1%,餐后血糖也有8%以上的下降幅度。此外,部分参与者反映胰岛素敏感性增强,体重平均降低2.6公斤。
这是为什么?医生解释道,夜晚身体新陈代谢下降,晚餐摄入多,葡萄糖容易在血液中滞留,加重胰岛负担;而早收晚饭,让“肠胃休息”更长,有利于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某种程度上,“过午不食”与近年流行的“断食疗法”“时间限制性进食”有共通之处,能改善部分代谢问题。
不过,权威专家也提醒,人体的新陈代谢、人群基础疾病、营养需求存在个体差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盲目跟风,尤其是服药控制的高龄糖友、体质偏弱、胃肠功能不佳的患者,贸然不吃晚饭,很可能适得其反。
有些“糖友”听到“过午不食改善血糖”的说法,立马报名试水。但现实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北京协和医院的随访和复盘显示,坚持不吃晚饭,通常会有这3种主要影响:
血糖水平短期内下降,但容易波动
部分实验者初期确实血糖有所回落,空腹血糖平均下降11.1%,持续两周内最为明显。
但进入第3、4周后,部分患者因饥饿、应激、夜间低血糖反应,血糖波动反而加剧,出现心慌、头晕等不适。对于服用降糖药的中老年人,风险更高。
体重可能轻微下降,脂肪堆积改善有限
12周的实验期内,以“过午不食”为主的参与者体重平均减少2kg~2.6kg,腰围轻微缩小,BMI指数略有下降。但多数人反映,一旦回归正常三餐,体重很快反弹。
医学分析显示,长期极端减少进食,反而有引发暴食、营养不良、基础代谢降低等副作用。
消化系统、免疫机制受挑战
空腹时间超12小时,有的中老年人反映夜间胃烧心、失眠、情绪烦躁,有的人甚至出现轻度低血糖或短暂性暂时昏厥。
医生指出,不少糖尿病患者本身肝糖储备不足,不吃晚餐会影响肌肉和肝脏供能,抵抗力变差。一项协和随访数据显示,约23%的过午不食尝试者在1个月内有不同程度消化不适。
面对“过午不食”的诱惑,医生给出了更为周全、安全的管理建议,提醒大家科学控糖,不走极端:
晚餐不能盲目省,但要“早、轻、少”
建议晚餐安排在18点前食用,远离高油脂、高糖分食物,主食适量、蔬菜为主、蛋白摄入均衡,可有效减轻夜间血糖负担。根据《中国糖尿病饮食指南》,每餐七八分饱,避免宵夜和夜宵型食物。
个体化进食窗口,控制总能量
调整每日进食时间到早8点-晚7点,缩短晚间进食窗口,但不以极端节食方式达成。合适的进食模式需要结合年龄、运动、基础疾病,由专业医生个体化制定。
监测血糖,加强身体反馈
在改变饮食方案期间,务必每日自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出现头晕、气短、流冷汗、站立不稳等低血糖反应时,立即进食葡萄糖类食物,并及时就医。患有并发症、药物调整期的糖友,切忌自行实验断餐方法。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2023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7)》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内分泌学》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