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沙市海关那些事,藏着多少老沙市的记忆

说起沙市的老故事,绕不开沙市海关。现在知道它的人不算多,但在很多年前,这地方可是长江边上的热闹地。它不光是收税的地方,更像个窗口,看着沙市从老码头变成通商口岸,也陪着这座城市走过了风风雨雨。

早年间,沙市就是长江边上的商业重镇,收税的规矩从楚国就有了。可真正成气候,还是清末那时候。1895年《马关条约》一签,沙市成了通商口岸,第二年沙市海关就成立了。这可不是随便盖个房子挂块牌子,当时长江湖北段就三个海关,武汉的江汉关、宜昌关,再就是沙市关,可见它的分量。

刚开始办公,海关就在竹码头江边租了间民房。1898年那场"火烧洋码头",把房子也烧了,后来才慢慢建起新楼,一点点扩大。那时候的海关可不只收税,港务、检疫、邮政,甚至一些外交上的事都得管。老人们说,那时候进出沙市的船,不管是外国的还是本地的,都得跟海关打交道,码头上忙得很,挑夫、商人、洋行的人来来往往,热闹得很。

沙市海关最风光的时候,管的地方可不小。1902年开始接手掌管沙市周边的分关,1928年连石首、公安、监利、潜江的税关都归它管,成了长江中上游数得着的大海关。收的税也不少,从开关到清朝灭亡,二十多万两白银全拿去赔了庚子赔款;后来到1940年沦陷前,六百多万两海关银都上交给了汉口的江汉关。说它是当时沙市的"财政大管家",一点不夸张。

1940年日本人打过来,海关的人撤到重庆万县,还在那儿设卡收税支援抗战。1945年日本投降,回来复了关,可第二年就并入江汉关了。算下来,沙市海关存在了整整五十年,这五十年里,沙市的热闹与冷清、兴盛与艰难,它都看在眼里。

现在老海关大楼没了,当年的位置上盖了港务局的候船楼。但周围还有不少老建筑,棉花打包厂、天主堂都还在,"洋码头"的老格局没怎么变。前几年建"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不少老人都盼着能把海关大楼复建起来。毕竟那是个念想,看到它,就想起沙市当年作为通商口岸的那些事儿。

除了建筑,海关还留下了不少故事。1898年火烧洋码头,起因是湖南商帮的伙计被打死,大伙气不过烧了轮船招商局,火也烧到了海关和外国洋行,最后清政府赔钱又惩人才了事。这事儿听着就揪心,既显露出当时老百姓的憋屈,也能看出清政府的软弱。

还有民营小轮跟海关的较劲。刚开始海关管着所有轮船,民营小轮被盘剥得厉害。1926年北伐军来了之后,想把管理权收回来,海关不乐意,双方闹了好多年。直到1935年汉口航政局在沙市设了办事处,民营小轮才算真正脱离海关的控制。这背后,是小商人跟旧势力的一次次对抗。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沙市的故事,也跟海关脱不开关系。他创办的民生公司,1936年在沙市正式开展航运,一开始拼不过英国、日本的洋行。那些外国公司降价、免费,就想把民生挤走。卢作孚有办法,提升服务、降运费,硬是把生意做起来了,后来还成了长江航运的老大。抗战时,他从沙市、宜昌抢运人员物资到后方,保住了不少力量。老人们说,那时候看到民生公司的船,心里就觉得踏实。

现在研究沙市海关的人不多,资料也散落在各地。武汉、荆州的档案馆里有一些,国外的学者也写过相关的书,但都不够系统。其实这地方的价值不小,它见证了沙市的近代化,也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史。要是能好好整理这些资料,建个博物馆,哪怕复建个小楼,都能让更多人知道沙市还有这么一段历史。

毕竟,一座城市的记忆不能只靠老人们念叨。沙市海关那点事儿,不只是收税的流水账,里面有普通人的奋斗,有民族企业的抗争,更有一座城市在时代浪潮里的起起落落。把这些故事留住,才算真正读懂了沙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历史   荆州   沙市   湖北   海关   记忆   码头   长江   洋行   汉口   航运   口岸   宜昌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