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荔枝:大唐天宝十四载,从李隆基到李白

天宝十四载(755)二月,安禄山派了副将何千年来到长安,请求以番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统兵。虽然唐帝国自开元天宝以来,在边境地区启用了诸多番将,但蕃将出身的节度使,如此明目张胆向朝廷“建议”用番将大规模取代汉将,却是从未有过之事。故时任宰相韦见素、杨国忠皆极力反对,认为“禄山久有异志,今又有此请,其反明矣。”

蕃将对朝廷的向心力远不如对安禄山的拥戴,这本是众所周知之事。然而,唐玄宗李隆基的反应却透露着纠结。据《新唐书·韦见素传》,李隆基接到安禄山请求的第一反应是“许之”。当韦、杨二人为此事专程入宫时,李隆基见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卿等有疑禄山意耶?”显见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且不愿听他们说。韦见素无奈,只好跪拜在地痛哭流涕陈述安禄山意欲谋反的种种征兆,可李隆基仍不为所动。韦、杨二人只好“以禄山表置帝前”,然后径直离开皇宫,以示中书省无法奉诏。韦、杨走后,李隆基思虑良久,却又让宦官去给他们传诏:“此姑忍,朕徐图之。”意思是宰相们的意见皇帝其实也懂,但皇帝没办法。

这种纠结,很符合一位已做了四十余年皇帝、且年过七十之人的心境。上一年,户部刚刚得出最新统计数据:唐帝国321郡1538县,受朝廷掌控的人口已达5288万有余,若再加上未统计到的浮逃之民,总人口大概率已超越7000万。这意味着唐帝国已进入到空前的人口盛世。这是李隆基引以为豪的伟大成就,也是他最不愿被破坏的伟大成就。所以,他虽然清楚安禄山的尾大不掉是问题,却不希望这个问题被引爆,至少希望不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引爆。



本文内容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6月27日专题大唐天宝十四载的B04-B04版。


专题大唐天宝十四载》已推送文章:

大唐天宝十四载,荔枝恐怕是最不重要的角色



谌旭彬

唐代韦贵妃墓壁画中的持烛给使。



李隆基


他已经老了,且已享乐多年,已怠惰到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勇气去直面一场新的战争。他从血腥的政治斗争里厮杀出来,有足够的能力看到危机,但他年过七十、手捧着一种名为“开元天宝盛世”的易碎品,实不愿意危机成真。所以只好像一只愚蠢的鸵鸟,将脑袋埋进沙子里,假装看不到危机,且将希望寄托于侥幸。

《唐明皇》(1993)剧照。

韦见素等人最终同意了以番将代替汉将这件事,李隆基的徐徐图之却迟迟未见。韦见素、杨国忠二人商议后,又提出迎安禄山入京为相以分其权的策略。李隆基纠结依旧,先是“从之,已草制”,诏令文书已准备妥当,结果“上留不发”,又压了下来。转而,李隆基又派遣宦官辅璆琳带着珍果前往范阳,明着是赏赐安禄山,实际任务是“潜察其变”。也许是辅璆琳真个贪财受了贿赂,更可能是辅璆琳早已洞悉李隆基想要听到什么结论,他回来后“盛言禄山无二心”。得了辅璆琳的汇报,李隆基满怀信心对杨国忠等人打包票:“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这斩钉截铁的话语,与其说代表了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不如说代表了李隆基对安禄山的期望。

可惜的是,该来的风暴迟早要来。天宝十四载七月,安禄山之子安庆宗在长安与李唐宗室联姻,李隆基下诏邀请安禄山来长安观礼。安禄山推辞不来,却上表朝廷说决定献马3000匹,每匹马配备两个马夫,共计6000人,由22名番将率领送往长安。3000匹战马、6000名士兵,22名番将,足以组成一只突袭长安的强力部队。李隆基政治经验丰富,当然明白这里面的玄机。于是派了亲信宦官冯神威拿着亲笔信去河北,说马可以冬天再送,由朝廷派人来接,不必劳动河北的军队;又说在华清池新修了池子,邀请安禄山十月份来长安泡温泉。安禄山接见冯神威时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询问李隆基身体是否安好;另一句是“马不献亦可,十月灼然诣京师”。

十月份,李隆基带着杨贵妃等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华清池泡温泉。稍后,安禄山亦在范阳竖起了讨伐杨国忠的旗帜,起兵反唐,要以一种李隆基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灼然诣京师”。


杨国忠


天宝十四载四月,安禄山在长安的宅邸被人率众包围突破,府中门客亦被捕杀。

此事的策划者是时任右相的杨国忠。至晚自天宝十二载起,杨国忠便屡屡对唐玄宗李隆基预言安禄山必反。杨、安二人交恶的主因,是“安禄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即安禄山畏服已倒台的前任宰相李林甫,对新任宰相杨国忠却未能表现出足够的尊重,甚至还有所蔑视。于是,在李隆基面前给安禄山上眼药,动辄提醒李隆基当心安禄山造反,就成了杨国忠的日常功课之一。只是这趟功课做得并不好。天宝十三载,杨国忠曾对李隆基说:陛下可以试着召安禄山来长安,他心里有鬼,必不敢来。结果安禄山却来了,不但来了,还在华清宫里对李隆基哭诉:“臣本是胡人,全靠陛下的宠信才有今天,如今被杨国忠嫉恨,离死也就没多远了。”李隆基好言安抚了一番安禄山,又对其赏赐巨万。这桩事情切切实实打了杨国忠的脸,也让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更趋激化。李隆基欲任命安禄山为宰相,杨国忠便跳出来说“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知书,让这种没文化的人做宰相恐怕会被四夷嘲笑”。安禄山举荐在朝的御史中丞吉温,也被杨国忠以贪赃受贿的罪名逐出长安,贬到了千里之外。

《杨贵妃》(1992)剧照。

当然,对杨国忠而言,要想在与安禄山的斗争中获胜,最紧要的事情还是彻底坐实安禄山的谋反情事。于是就有了天宝十四载四月针对安禄山宅邸的突袭事件。据《唐肃宗实录》,杨国忠“日夜伺求禄山反状”,矫诏用军队围困了安禄山的宅邸,又下令府县衙门逮捕安禄山的门客李起、安岱、李方来等人,对这些人刑讯逼供,旨在拿到安禄山造反的证据,事毕后将之全部槌杀。另据《唐历》,当时具体负责操办此事的人是杨国忠的门客蹇昂、何盈等人。杨国忠拿到想要的“反状”后汇报给了唐玄宗李隆基。安禄山则“上表自理”,反过来列举了杨国忠罪状二十余条。李隆基既要袒护外戚杨国忠,又不愿逼反安禄山,于是将整件事情的罪过全推在京兆尹李岘头上。《安禄山事迹》则直言杨国忠的目的是“激怒禄山,幸其速反”。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反唐的消息传到长安,李隆基召集宰相商议对策。杨国忠已经知晓安禄山起兵的旗号是“清君侧”,正指向自己,但却并不害怕。据《资治通鉴》记载,他反而“扬扬有德色”,因为这证明了他的预言完全准确。他甚至还非常乐观地告诉李隆基:“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旨日,必传首诣行在。”以情理度之,杨国忠这些在事后看来让人大跌眼镜的自信之言,在当时那一刻,恐怕并非嘴硬,而是他的真实想法。毕竟,惟有真的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杨国忠才会生出加速将其逼反的勇气。


高力士

天宝十四载某日,大概率是宦官辅璆琳自范阳带回“禄山无二心”的好消息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很高兴,对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说道:“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孰料,这位年已六十五岁,在李隆基身边小心侍奉数十年之久的老宦官,却选择了直接回怼:“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

《长安的荔枝》剧照。

所谓“云南数丧师”,主要指天宝十载,杨国忠派鲜于仲通率大军征伐南诏,于泸南遭遇惨败;天宝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再度率大军征伐南诏,又全军覆没,连主将李宓也被敌军生擒。这两场惨败皆被杨国忠强行掩盖,反以捷报呈闻,并继续向南诏战场实施添油战术,史称“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凡二十万人”,朝野上下竟无人愿意或敢于站出来戳破杨国忠的谎言。至于“边将拥兵太盛”,自然指的是安禄山兵强马壮,实力已然凌驾于唐帝国其他军事集团。天宝十三载,安禄山离开长安时,便是高力士奉诏前去送行。在长安城东的长乐坡,高力士敏锐观察到了安禄山“其意怏怏”,已对朝廷生出许多不满。试想:李隆基口中的“宰相”正是杨国忠,“诸将”正是安禄山。高力士偏要说这两人靠不住,一个专门欺君捅大娄子,一个尾大不掉已隐有谋反之意。这般正面怼人戳破皇帝的幻觉,自然是需要一点点勇气的。

李隆基的回应是“卿勿言,朕徐思之。”按胡三省的理解,李隆基虽然让高力士闭嘴别再说了,但内心深处其实认同高力士的谏言。只是“祸机将发,直付之无可奈何,侥幸其身之不及见而已”,时间已经来到了天宝十四载,事情已经一步步滑向了无可挽救,李隆基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过一天是一天,最大的期待就是祸事别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爆发。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局部。


其实,以前的高力士很少有这种直接开怼皇帝的勇气。他本是个性格“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之人。某次,李隆基问他:“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高力士本来很认真地在回答,说“天下柄不可假人”,可当看到李隆基已面露不悦时,立即跪下来叩头请罪,说自己实在是“心狂易,语谬当死”。然而,到了天宝末年,高力士的勇气似乎慢慢多了起来。类似的正面怼皇帝,在天宝十三载还发生过一次。该年秋,阴雨连绵长达一月有余。李隆基询问宰相杨国忠百姓庄稼的受灾情况。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欺骗李隆基说“雨水虽多,但百姓的庄稼没什么损失。”扶风太守房管上奏说自己的辖区内遭了水灾,也被杨国忠指使御史实施打击,说房管所奏不实形同造谣,是在污蔑皇帝的治绩。于是这一年的唐帝国“天下无敢言灾者”。只有高力士在李隆基就雨水连绵一事向他征询看法时,正面怼了一句:“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李隆基略有惊愕之余,只是“默然”。

李隆基“默然”,大概是因为他本就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么回事。高力士突然多了些勇气,或许是因为他长期侍奉李隆基,很清楚老皇帝早已是一只不愿面对真相的鸵鸟,得多一点刺激才能让他把脑袋从沙子里拔出来。只是高力士毕竟“和谨”了一辈子,在即将到来的滔天狂澜面前,他这点鼓足了勇气的刺激,实在是无济于事。


杨贵妃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十六日,李隆基公开颁布《命皇太子监国仍亲总师徒东讨诏》,决定御驾亲征安禄山,由太子李亨坐镇长安监国。诏书极力赞美皇太子仁孝恭谨,刚柔并济,文武双全。李隆基还私下向宰相杨国忠做了一番交代:“朕在位将近五十年,早已因忧虑辛劳而疲倦,去年秋天就有了传位给太子的想法。只是水旱严重,不想将灾害留给子孙,所以没有实施。不料本年竟有逆胡造反,如今朕当亲征,让太子监国。待到平定叛军之日,朕便正式退位为太上皇。”

这番交待,或许存有让杨国忠好好辅佐太子、与之搞好关系的用意。但在杨国忠看来,李隆基的这个决定却犹如五雷轰顶,毕竟太子与杨氏外戚不睦已久,彼此间的恩怨绝非短时间内所能化解。所以,自宫中出来之后,杨国忠便立即与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商议:“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一番惊慌失措的讨论,最终决定由三位夫人入宫,请贵妃出面挽救杨家的大局。

《杨贵妃》(1992)剧照。

据《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得到消息后,“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新唐书·杨国忠传》则记载,“(三夫人)入诉于贵妃,妃以死邀帝,遂寝。”所谓“衔土请命”,即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要挟对方,与以死邀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史料没有记载杨贵妃当日具体如何寻死觅活,才终于迫使李隆基撤回了御驾亲征、让太子监国的打算。但想必不会太容易,毕竟那份《命皇太子监国仍亲总师徒东讨诏》已经正式发出(后来被收在了《全唐文》里)。更何况,早在十二月七日,李隆基便已定下了御驾亲征的基调,下令除了朔方、河西、陇右的军队仍留守当地外,其余各镇军队由节度使率领“皆赴行营”,且要求在二十天之内完成集结。可以说,整个唐帝国都已知晓了老皇帝李隆基要亲征安禄山叛军。

杨国忠和杨贵妃没有在十二月七日之后采取行动去阻止李隆基,自然是因为仅御驾亲征并不会立即给杨氏外戚造成伤害,而让太子监国并决议禅位则不然。杨贵妃的寻死觅活能够迫使李隆基收回早已公开颁布的重大决定,则足以说明她有着丰富的影响李隆基这个男人的手腕。当然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还是此时此刻的李隆基早已没有了年轻时锐意进取的雄心,所以他才会放出了御驾亲征、由太子监国的旨意,却又在杨贵妃的寻死觅活中轻易食言。此时此刻,无论是李隆基、杨玉环,还是杨国忠,都还预料不到命运已在马嵬坡等着他们。


李白

天宝十四载,李白五十五岁。自天宝三载离开长安之后,为了在政治上寻找新的机会,也为了寻仙访友,李白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此时的他仍处在这种状态当中。该年春天,他在茅山告别老友元丹丘,自金陵东下扬州途中重游了横望山的石门旧居。那是李白在天宝九载住过的地方。他于诗中写道:“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桃花流水,桑麻繁盛,天下依旧宁静,时光仍然太平。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李白》(1991)剧照。

夏天的时候,李白经由横江去了当涂,在当涂尉赵炎处欣赏到了一幅技艺高超的粉图山水画,留诗放言“五色粉图何足珍,青山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似乎已全然无意于现实世界的功名利禄,一门心思只想着归隐青山。秋天的时候,李白去到池州,游了秋浦。在秋浦收到妻子宗氏托人寄来的家书,“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浓浓的思家情绪因之升起,留下了《秋浦寄内》这篇传世名作。稍后又前往泾县游桃花潭,喝了当地人汪伦酿造的美酒,临行时汪伦前来送行,遂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佳句。之后,李白又游览了沿高溪、陵阳溪等地。

冬天的时候,李白返回了宣城。天宝十二载时,他受从弟宣城长史李昭的邀请来到这里,于敬亭山下置办了一所住宅。此后数年,宣城成了李白漫游江南的重要落脚点,或者说暂时的休整之处,他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诗作。稍后,李白还去了一趟金陵,并在那里获知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于是,他又匆匆自江南返回河南梁园家中,携妻子宗氏等人一路南行避乱。或许是乱世的到来再次激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奔亡途中的李白不再谈修仙谈归隐,反而写下了“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这样的句子。只是命运弄人,等在他前面的,不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不世之功,而是莫名其妙的“永王李璘谋反案”,以及因“附逆”而流放夜郎的判决。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谌旭彬;编辑:李阳 西西;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历史   天宝   大唐   荔枝   李白   长安   宰相   贵妃   太子   宦官   帝国   御驾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