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首谈世锦赛憾负痛失大满贯,字字不提孙颖莎,句句不离孙颖莎

她是国乒在奥运赛场上笑到最后的“稳姐”,也是离大满贯只差一步却屡次与冠军擦肩的“遗憾主角”。

陈梦在综艺中首度谈及世锦赛失利无缘“大满贯”,话里话外不见“孙颖莎”三个字,却句句都绕不开她。

可这一次,陈梦褪去金牌光环,以更松弛也更坦然的姿态,讲出了那段遗憾背后的心路历程。

从一姐到老将,从巅峰到归零,这位从不高调的人,用她的沉默和坚持,重新定义了什么叫“无冕之王”。

去年盛夏,陈梦再次站上奥运女单最高领奖台,但比奖牌更重的,是她三年里无声奔跑的脚步声。

她是东京奥运赛场上“一战封神”的主角,也是被称为“国乒最稳大姐”的存在。

那一年,凭着一手精准杀球和稳如老狗的心理素质,包揽女单、女团双金。

那时候的她,顶着“乒坛教科书”级别的评价出场,几乎就是金牌制造机的代名词。

年轻、冲劲足、心态稳,打谁都像在写论文——有章法,有逻辑,还能保准拿个满分。

可东京女单拿金之后,陈梦脱口而出的“我的时代到来了”,被拿去论坛、热搜、视频剪辑来回“回放”。

本来是句真情流露、胜者欢呼,却有人听出了“狂妄自大”的味儿,还变成了舆论口中的“自封称王”。

之后的日子,她不只要对付球场上的对手,还得和网络上随时可能“掐上”的质疑声较劲。

不说话也是错,但说了话,就更容易被拿去“解读成段落”。

这话题,拖到了巴黎奥运周期,照样能被旧账重提。

那句“我的时代到了”,从热血语录变成了“格局考试题”,反复被人拷问:你凭什么说这话,现在还有资格说这话吗?

多年后,陈梦在综艺节目上轻描淡写地说,如果还有人再问这个问题,她不敢再说了。

不是因为没底气,而是明白了,这种“说了就要被盯着看”的代价,不值得再花力气回应。

她不再试图解释什么,只把所有的回答都藏在训练馆多打的一小时、多练的一组球里。

而她这一路“封神”之路,最意难平的莫过于2023年德班,那是她职业生涯中最被看好的一场世锦赛。

她准备得比任何一次都更充分,和孙颖莎再次对决,全力一搏。

但最终比分却是2:4,输了的不是分,是一个原本足以载入历史的新纪录。

可她只是回到后台低头坐了一会儿,然后照旧去处理冰敷、拉伸,像是例行公事一样,但连按摩师都能看出她的肩膀僵得像石头。

那不是她第一次无缘世锦赛“金牌”,2019年、2021年,她两度站上决赛舞台,却始终差一步到顶。

谁都知道,她手里已经攥着三大赛的另外两个冠军,只需要补上世锦赛这一冠军,就能凑成“大满贯”的荣誉拼板。

每一个打乒乓球的孩子,从小练球时都曾幻想过这个场景。

可偏偏,她离那一步最近的人,成了“最难登顶”的人。

有媒体整理过,陈梦的巅峰时期几乎包揽了能打的所有女单金牌。

WTT的“三连冠”、全运会的横扫式胜利,哪一项拿出来都足以让同行敬畏。

可偏偏就是在世锦赛,她怎么也迈不过去。

在综艺里她一边笑着调侃自己,一边说:“如果那次赢了,我就是最快的大满贯得主。”

说得云淡风轻,可话一落地,谁都知道这其中藏着多少未遂的心酸。

这个“差一点”的剧本,对任何运动员来说都是折磨,但她没有因此崩盘。

去年,陈梦在女单项目上再度摘金,可网络上却不是一片欢呼。

观众更在乎“她是不是抢了孙颖莎的风头”,更有人说“她只会打队友,不会打外国人”。

这时候,连陈梦的拥抱都成了舆论的“审判证据”——她夺冠后拥抱孙颖莎,观众却沉默了。

陈梦对世乒赛的执念,其实在很多粉丝看来,是“拿不到就更想拿”的心理反噬。

可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一次次失利,才把她推向更清醒的赛道。

巴黎周期她经历的并非简单的“冠军荒”,而是系统性的低谷。

体能下滑、伤病缠身、比赛状态不稳,这些对30岁前后的运动员来说,是无法绕开的“墙”。

她说,那几年自己泡的茶味道都不对,这种细节,说穿了就是身心都快“脱线”了。

2024年末,乒坛传出一条足以让球迷刷屏的新闻:陈梦宣布退出WTT世界排名。

不是退役、不是休养,而是“自请下线”,这在国乒女队的历史上,确实是件前无古人的事。

但陈梦倒是没绕弯,几句话就把前因后果交代得一清二楚:

长期高强度训练身体吃不消,WTT又推行了退赛就罚款的硬核政策,干脆不再勉强自己。

退出世界排名,意味着她以后想打比赛,不再是“种子选手”待遇,而是得从最外围打起,就像新人那样,一分一分积。

她把自己的成就清零了,但她没觉得丢脸,更没觉得可惜。

而且,她早已为自己做好打算:没打算退役,如果要打,那就从零分开始。

这话看似平淡,其实背后是她对自己、对乒乓球、对这个系统性“压力大户”项目的重新审视。

光环的确会褪色,年龄的确会提醒你“黄金期有限”,但只要她愿意站在球台前,那就是她的舞台。

而巴黎之后的陈梦,也确实“换了一个频道”。

原本她给人的印象,总是紧绷的神经、严肃的脸、一双专注的眼。

但到了今年,突然变得“松弛感”拉满。

开始笑得多了,还上了杂志封面,被评为年度运动员,拍起了写真也自带运动感滤镜。

她跑综艺、逛展会、去福利院教孩子打球,还把驾照考试当成人生大事——拿到那张小卡片的那天,她兴奋得像刚升学的小学生。

那一刻,她不是奥运冠军,只是个终于不用再蹭亲友车的普通人。

赛场之外的陈梦,一直都在,只是之前被紧张、被任务、被期待压得没法冒头。

等那根压了三年的弦松下来了,她也终于可以发护肤教程、可以穿粉色卫衣录视频、可以一边泡茶一边分享冷知识。

哪怕连“和黄晓明是亲戚”这种边角料八卦,都能被网友拿来做文章,说她“借表哥炒流量”。

她听了只淡淡回了句:“那些流量给你,要吗?”

既不撕,也不讽刺,只是轻轻地扔出一句,自己再回头继续训练。

就这份“不服但不闹”的性格,让她在动荡的运动员周期中撑住了。

其实大多数人忘了,陈梦2007年就进国家队,年少时在训练馆里多加一组练习、晚走一小时,才有了今天这副淡定架势。

她打比赛的时间,比很多粉丝喜欢乒乓球的时间还长。

更别说,如今她是女队年龄最大的选手,顶着经验值冲锋,也扛着舆论做“老大姐”。

陈梦不是那种“满身故事”的选手,她的成长没有影视剧那样高潮迭起。

但她就是靠稳扎稳打,走过了所有人没耐心走的路。

她不是“乒乓流量密码”,但却是这个项目最能留下时代印记的存在。

结语

不是所有人都要靠“冠军”去定义自己,能够在一场场比赛后,还想继续,是更难得的胜利。

她现在还在坚持,还没有说再见,也许下次复出,她真的是从“零分”开始。

可她早就不是那个只为分数活着的运动员了。

参考资料

陈梦首次回应“退出世界排名”:有舍才有得,如果要打就从零分开始.环球网 [引用日期2025-07-07]

陈梦坦言“不想退役”,期待再参与奥运:很享受打乒乓球,在奥运会上是我最幸福的时候.环球网 [引用日期2025-06-15]

聚焦|陈梦谈“我的时代到来了”争议:奥运夺冠后仍遭质疑很煎熬.百家号-九派体育 [引用日期2025-05-28]

陈梦,没被看见的少女心.北京中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引用日期2025-02-2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5

标签:体育   世锦赛   孙颖   女单   零分   奥运   运动员   乒乓球   冠军   巴黎   金牌   封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