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湖畔,一座红墙灰瓦的千年学府静卧于碧波之畔。始建于五代的应天书院,历经朝代更迭而弦歌不辍,在晏殊扩建学舍后更臻鼎盛。与嵩阳、白鹿洞等隐逸山林的书院不同,这座“居庙堂之高”的学府虽处市井繁华之地,却以其独特的经世品格,在中华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而真正令应天书院光耀千秋的,是那位在此求学执教、最终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的旷世大儒——范仲淹。7月15日晚7:30,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合打造的文化节目《少年书院行》第十期节目中,少年们继续畅游应天书院新址,一览范仲淹治学思想。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渊源,可谓贯穿其人生的重要阶段。青年时期,他“昼夜不息,断齑画粥”的苦读身影,早已镌刻成应天的精神图腾;在他而立之年,当范母辞世、丁忧居丧之际,命运再次将他引回这座学府。彼时晏殊正以枢密副使之职出守应天,两位心怀天下的士大夫在此相遇相知。晏殊延聘名师振兴教育的抱负,与范仲淹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相互激荡,由此造就了一段惺惺相惜的千古佳话。
在应天书院执教期间,范仲淹将深沉的家国情怀熔铸于教育实践。他开创的“明体达用”之学,犹如春风化雨,萌发出宋时“经世致用”思想的渊薮。在这里,学子追求的不仅只是科举功名,真正的立身之本在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士人品格。
庆历年间,这座书院的教育理念终成治国良方。范仲淹将“苏湖教法”引入教学,主张经义与治事并重,培养通经致用之才。昔日书院廊下的慷慨论辩,化作朝堂上的改革强音;应天孕育的思想萌芽,终成“庆历新政”。应天书院的一砖一瓦,就这样默默见证着教育理想向政治实践的蜕变,成就了“天下之士,争自濯磨”的盛世气象。
当少年们驻足千年后的书院新址,仍可触摸那份历久弥新的教育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言,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应,更揭示了教育的永恒真谛——真正的学问必以天下为己任,真正的教育当以培育健全人格为旨归。这种将个人修养与社会担当统一的教育哲学,至今仍在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