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新闻,发现外企撤离中国的节奏是真快。
星巴克刚传出卖身消息没多久,国际软件巨头SAS就官宣全面撤出中国,中文官网连夜就下线了,走得那叫一个干脆。
特斯拉也在悄悄调整,芯片、电池这些核心部件,都在找韩国厂商当备胎,明显在搞“去中国化”。

这几年撤离或者大幅收缩中国业务的外企真不少,谷歌、微软、英伟达、迪卡侬、大众,能叫上名字的行业巨头,几乎没落下。
本来以为这是国货彻底崛起的标志,后来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今天就好好聊聊,外企扎堆跑路的真相,还有我们该警惕的那些风险。
星巴克的处境,经常喝咖啡的人怕是最有体会。
前有瑞幸9块9一杯的平价咖啡,后有库迪1块6毛8的外卖补贴,现在喝杯咖啡比买瓶矿泉水还便宜。
星巴克一杯均价30块,在这种低价围剿下,根本没还手之力。

业绩压力越来越大,卖身传闻也不是空穴来风。
SAS的撤离更让人意外,作为国际软件巨头,它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突然官宣全面撤出,连中文官网都连夜下线,没有任何缓冲。
这背后,肯定是对中国市场环境做出了负面判断,不然不会走得这么决绝。
特斯拉的操作就更隐蔽了,本来以为它会一直扎根中国市场,没想到悄悄调整供应链。
芯片、电池这些核心部件,开始找韩国厂商合作,明显在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这波“去中国化”操作,就是为了规避国内市场的内卷风险。

不仅仅是这些头部企业,2024年有个外资美妆品牌,直接关闭了中国10家线下门店。
不是产品不好,而是架不住平价国货的价格冲击,同款口红国货卖几十块,它卖几百块,根本没竞争力。
还有一家外资家电企业,把中国的生产线转移到了东南亚,因为本土品牌千元内的家电随处可见,价格战打得让它无利可图。
科技行业也一样,某外资云计算企业,几年前在中国市场还能占到15%的份额,后来国内厂商轮番低价竞争,份额一路跌到3%,最后只能收缩业务。
如此看来,外企撤离已经从个别行业蔓延到多个领域,从选择性收缩变成了部分企业的全面离场。
为啥外资纷纷跑路?核心原因就一个,中国市场的钱不好赚了。

不是市场变小了,而是低价竞争太狠,卷到外资都扛不住。
咖啡行业的价格战,已经卷到没底线了。
瑞幸、库迪的补贴一波比一波猛,单杯咖啡价格跌破成本线。
本来想靠品质和品牌站稳脚跟的外资咖啡品牌,被迫跟着降价,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几乎没有。
长期这么耗着,谁也扛不住。
汽车行业的内卷更是离谱,现在新车最低3万块就能拿下,买车跟逛超市似的。

就算宝马3系跌到十几万,奔驰GLC跌破20万,照样干不过比亚迪、理想这些国产新能源车。
外资车企受全球总部利润要求限制,没法参与这种无底线的价格战,利润率持续下滑,只能选择收缩。
快消行业也没逃过,同样的速干衣,本土品牌50块钱还包邮,迪卡侬这些外资品牌连成本都下不来。
不是外资的产品质量不行,而是我们的本土品牌靠供应链优势,把价格压到了极致。
这种情况下,外资要么跟着降价亏利润,要么维持价格丢市场,怎么选都难。
其实这种内卷模式,我们早就见过了。

几年前的共享单车大战,大家比的不是技术和调度效率,而是谁能更快烧钱,造出更多廉价单车,用免费骑行把对手拖死。
最后留下的,是堆积如山的“单车坟场”和一地鸡毛。
前两年的社区团购更离谱,手握顶尖AI算法和海量资本的科技巨头,不去搞硬核技术,反而冲进菜市场,跟夫妻小店抢一捆白菜、一根葱的生意。
从共享单车到社区团购,再到今天的咖啡和汽车,我们似乎只会一种竞争模式,那就是不计成本、不问利润的价格战。
这种模式把“性价比”卷成了“性价无”,把一片蓝海卷成了一片血海。
外资企业没见过这种阵仗,也扛不住这种消耗,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离场。

很显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国货胜利。
我们并没有在技术、品牌或体验上真正超越外资品牌,只是用一种自杀式的玩法把他们吓跑了。
这种虚假的胜利,背后藏着巨大的风险。
长期依赖价格战,带来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企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压低成本、补贴降价上,就没资金投入研发。
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现状没法改变,产业升级也就成了空谈。

更麻烦的是,这种低价竞争还会加剧贸易壁垒。
这些年,多国针对中国低价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国际上不带中国玩的贸易小圈子也在逐渐成型。
我们还陷在价格战的泥潭里不出来,怕是真的把路走窄了。
已经有不少企业因为长期价格战付出了代价,某国产手机品牌,之前一直靠低价抢占市场,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在5G技术迭代的时候跟不上节奏,最后被市场淘汰。
这就是典型的例子,只靠价格赢不了长久。
当然,也有正面典型。

华为、大疆这些企业,不靠价格战,而是专注于核心技术突破。
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的深耕,大疆在无人机市场的创新,让它们在高端市场能和外资品牌正面抗衡,利润率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这才是真正的国货崛起该有的样子,国际上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工业4.0聚焦制造业升级,美国芯片法案扶持核心技术研发,它们都在避免低水平内卷,专注于价值创造。
我们完全可以参考这些模式,走出自己的升级之路。
破局的关键,还是要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企业层面,要把重心放在研发创新上,打造差异化产品,靠技术和品质立足。
市场层面,需要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反对恶意补贴和低价倾销,保护那些愿意创新的企业。
政策层面,要落实反内卷、促升级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的扶持力度。
说到底,外企撤离不是国货崛起的标志,而是价格内卷引发的市场失衡信号。
我们赢了价格,却可能输掉技术升级的机会,输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这种虚假的胜利,其实是在透支中国市场的未来。

毫无疑问,中国市场依然充满潜力。
但我们不能再依赖价格战这种低级竞争模式,而是要转向价值创造。
只有让企业愿意投入研发,让创新得到尊重和回报,让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国市场才能真正吸引外资,国货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崛起。
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市场长久发展的根本之道。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