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升级,这一次,角逐场转向了航运贸易,美国试图建立新规则从中国收取更多过路费,而我们也没有坐以待毙,中企直接“弃用”美国港口,原本繁忙的亚美航线上,如今竟出现了停航和空班潮现象,同时我国还打出一张强有力的反制牌,让美国不得不面临78%的最高增税,那么,这场博弈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规则之下的对冲,谁又将走到最后?
据财联社报道,美国总统已经敲定了新港口政策,准备对所有中国船舶征收高额费用,具体计划是,从今年10月14日起,凡是从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注册实体运营或拥有的船舶,在停靠美国港口时,都需要严格按照净吨位缴费,每净吨收费50美元,并且之后会逐年递增,直到每净吨收到140美元封顶,并且这一收费还专门设置频次上限,每艘船每年最多只能被征收5次。不只是针对来自中国的船,连中国制造的船,美国也制定了一个收费标准,按照净吨位或者集装箱数量二选一,哪个计算费用高就按照哪个标准收取,起步价为每净吨18美元,或者每个集装箱120美元,也是逐年递增,最终上限为每净吨33美元,或者每集装箱250美元。
据路透社援引海事专家称,如果一艘船在中国制造,由中企运营,并且该企业还向中国造船厂订购了船舶,那么在美国的这一“附加服务费”下,每次停靠费用将累计高达350万美元。关键在于如果美国实施这一计划,预计全球98%的船只在停靠美国港口时,都需要缴费。
不仅如此,美国的这一计划考虑的非常长远,自2028年4月17日开始,美国将逐渐提高本土的建造和悬挂星条旗的液化天然气船只在运输中的比例,目标为15%,并且美国还给出了一个激励政策,如果运营商能够下单订购美国制造的液化天然气船,那么,可以获得3年的费用豁免福利。
美国的目的非常明显,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港口削弱中国在美国航线上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复兴本国的船舶业,近年来,美国造船业的衰落不仅影响了航运贸易,更直接威胁其海军战力,因劳动力短缺、产业链缺失以及供应链断裂,截止到2024年,美国海军舰艇建造周期平均延长了24个月,哥伦比亚级核潜艇首艇交付时间都不得不因此推迟至2032年,这不仅将严重削弱 美军在全球的部署能力,还会因此与中国拉开的差距越来越大。
但在美国这一计划还没有落地之前,亚美航线上就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据路透社消息证实,中国部分航运企业已经开始减少从美国航线部署船只,至少有六条周班航线暂停,像我国最大的航运公司中远海运,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大陆航线上的业务同比增长了9.5%,在亚洲内部航线增长了5.2%,还有包括非洲、拉美等其他航线增长了11.9%,在中远海运子公司旗下的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品牌中期报告中,明确指出美国港口收费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强调了潜在机会。
显然,在美国的一意孤行下,我国已经事先给出了应对政策,毕竟这么多国际航线,中国的船只也并不是非要进出美国港口不可,将在美国航线上减少的中国船只,转向优化其他航线,更有助于我国规避美国的胡乱收费,并且在转向其他航线后,还提高了其他航线运力活跃度,而一向繁忙的亚美航线,却已经出现了停航和空班潮,不仅如此,美国煤炭、农业等多个行业也强调,由于当前全球船队中,普遍都存在中国相关船只,短期也不可能迅速更换,这一所谓“停靠费”,很可能打断几乎所有商品运输。这对美国自己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就在全球航运因美国单方面的规则制定陷入慌乱之际,我国又启用了另一张牌精准反制。9月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显示,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光纤产品采取反规避措施。这是我国首起反规避调查。美国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对华出口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规避中国对美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产品的反倾销措施,裁定结果显示,自9月4日开始,相关公司将面临最高78.2%的增税,这一举措,让美国供应链再度失去重塑动力,更反映出美国在技术层面的缺失。
明显在规则对冲下,成败不仅取决于政策执行力度,更取决于强大的产业链韧性、技术的创新性,以及对成本的精准控制,能否在其中找到平衡点才是关键。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