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水洞是明代的“佛僧洞”?

首先说明,本文旨在对历史的探讨,并无有任何贬损他人,及涉及尊师重教等道德关联的意图。

事情起源于2019年我头条的网友“本溪大风”的一篇头条文章《《被遗忘的水洞,原来名气大于本溪水洞,可能就是明朝的佛僧洞》》,其中他引用了一篇文章;“《明代本溪水洞的名称》

‘作者简介:梁志龙,曾任本溪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年逾耳顺,心如而立。他人嗜酒如命,此人则见酒忘命。尝自赞曰:喝得热酒,坐得冷板凳。主持和参加过三十余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获得过国家和省市相关奖励,出版过《沸流集》等学术专著。’

‘近翻《明实录》,读到一条史料,内有“佛僧洞”一名,引起了我的注意。

史料是这样写的:“成化三年 (1467)二月已亥,总督辽东军务左都御使李秉等奏:‘海西、建州等虏,入鸦鹘关,抄掠佛僧洞等处。副总兵施英等分兵御之,遣都指挥邓佐率兵五百前哨,至双岭遇伏战死,一时陷没者余百人。施英亦次树遮岭,与参将周俊兵合,去佐不远,不能应援,致损士马、挫军威,罪不可宥。’事下兵部,言:‘施英向以启衅要功被劾,令立功自赎,今复行师失律,致陷佐等,诚宜逮问,但兵兴之际,用人方急。’上是之,曰:‘施英姑不问,仍令杀贼赎罪。’

文章中有‘鸦鹘关’‘双岭’‘’树遮岭’‘佛僧洞’等地名,梁志龙老师认为其中的‘佛僧洞’应该是现在的本溪水洞,并且列举了一些历史资料和自己的分析见解。”

此文由“佛僧洞”牵引出“佛僧岭台”来,显然它们是在一个范围内的,对于它们是不是就是现在的观音山和本溪水洞这,我和“本溪大风”多次探讨,都表示持不同观点,我也在头条发表了《我说“本溪水洞”只有三十六岁,你不信是咋地?》的文章,列举了不同观点的数据。

所谓“人轻言微”,我们的观点在社会上并无多大的反响,而相反的是,现在已经公开的说“本溪水洞就是原来的佛僧洞”,这是最近一次本溪县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讲座中,一位老师说的。究竟这种说法是否靠谱?我觉得今天有必要再重提此事,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先看一下大局,当年明朝政权与东北建州女真对峙的近一百七十余年期间内,发生过数十起寇掠事件,明廷为巩固辽东边防,修建了“辽东边墙”,边堡,烽火台等设施,驻兵屯田,加强边防。我这里重点说的是“三边”,即“边墙”、“边堡”、“边台”,就是说这三种设施都是在边界附近。

而数十次的“寇掠”,有确切记载的,都是在清河城、碱厂一带的边堡地区发生的,这说明什么?“贼偷方便”!贼人来袭,先考虑来得方便,抢得方便,有得可抢,去得方便。

那么看前文“‘海西、建州等虏,入鸦鹘关,抄掠佛僧洞等处”,那么佛僧洞在哪?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关键?

“鸦鹘关”是辽东清河堡管辖的,是与后金政权统辖交通的重要关口,东北距后金老巢赫图阿拉40公里,西南距清河堡35公里,因为两地之间只有两座小岭,陆路比较方便,只要突破了鸦鹘关,就没有什么障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贼寇总爱选择走清河城一带来劫掠的原因了。

再看这条“都指挥邓佐率兵五百前哨,至双岭遇伏战死,一时陷没者余百人。”,双岭在哪?双岭西距清河城约四公里,这说明是在清河城范围内。

那么我们再看本溪水洞在哪?里程碑上记载,清河城距离小市28公里,那么距离本溪水洞也在30公里开外,而清河城距离边墙至少平均有10公里以上,就是说,本溪水洞距离边墙至少40公里,如果到鸦鹘关,可能还要加30公里。

如果合理的解释,佛僧洞是在清河城附近,当贼寇劫掠了佛僧洞后,又运动到双岭来伏击邓佐的援军,这说明这些战事都是发生在清河城附近10余公里的地面上,这合乎逻辑。如果说佛僧洞在本溪水洞那里?在时间上不对路,在距离上也不对路。

再看看当年本溪水洞这里,且不说1467年558年前这里是否有没有住人,只看300年前小市还只是一个7户人家的小村庄,而后来的谢家崴子谢家,是清康熙年间从山东移民过来的,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是否会有大量人家?这里有没有东西可抢?而通向这里根本就没有路,何况还有个佛僧岭?如果走太子河谷,不知道要几过太子河?

梁志龙老师认为当年的佛僧洞就是现在的本溪水洞,是根据;明代《辽东志 · 地理》“辽阳” 条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那么因为佛僧洞的认定,又联想到了清河堡所管辖的十六座烽火台中的“佛僧岭台”,而本溪水洞东侧的观音山谢家岭就被联想成为了“佛僧岭”,这些就是所谓的依据。

我们从清河堡所管辖的烽火台中,虽然许多的地名与现在不同,但是也有几座烽火台还能看出原来的蛛丝马迹,比如鸦鹘关,松树口,丁家峪等等,这些地名还在,这些烽火台都是从鸦鹘关通往清河堡、一堵墙堡的“边台”,就是边界线附近的烽火台,而且这些烽火台都是互相连接的。那么就不得不说观音山的烽火台了,观音山烽火台,小市人叫它老墩台,它是什么样谁也没见过,它属于哪个朝代的也不清楚,据笔者亲自考察过的它附近的“右寨子烽火台”、“马平沟烽火台”,“柳沟烽火台”等,都不是正规的烽火台,是那种类似城堡的四面墙建筑,所以观音山烽火台也是值得怀疑的。

单说距离,辽东边墙的烽火台,几乎都是沿边墙排列的,一般不会偏离5公里以上,而偏偏一个佛僧岭台,就突然跳出这个范围,建到了40公里外的观音山上这合乎逻辑吗?那么你让其它的烽火台排在哪?而且观音山那里是内地,而“贼寇”侵犯从来也没有超过清河城及碱厂范围,从没有过贼寇劫掠内地的记录。

根据佛僧洞的记载“有水伏流,西北出洞”的记载,佛僧洞是一座出水的洞子,那么在清河城及边界附近只有原“富家楼水洞”是这个样子,而辽东本溪再没有其它叫水洞的地方,而且它的位置正在边界线上。之前就听说那里从新宾下夹河方向有通过到本溪县方向的一座叫“杨岭子”的小岭,这边正好经过水洞,由此我与“本溪大风”想象到它应该就是“佛僧岭”,而水洞就是“佛僧洞”。

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住原富家楼水洞的“许志满”作家的证实,他说,水洞上边有一座烽火台。

为了验证这些种种数据,笔者近日专程走了新宾县的下夹河、苇子峪、鸦鹘关等地,去了解那一带的山势,专门走了“杨岭子”,察看了那一带的山脉走向,及被淹没在观音阁水库中的水洞周围的情况,更坚定了自己的认识。

此图是笔者根据老地图,画出当年发生在清河城附近战事的路线图,及佛僧岭佛僧洞应该在的位置,还有现在本溪水洞的位置。

新宾下夹河杨岭子,就是我说的佛僧岭。

被淹没在观音阁水库中的富家楼水洞位置

鸦鹘关

本溪水洞过去并没有名字,因为谢家崴子村落的建立,只是近年才被称为“谢家崴子水洞”。它是一个充水的洞子,不是涌水的洞子。它地处偏僻,几乎没有路通过这里,太子河在这一带连续转了几个大S弯,谢家崴子村也是后来建立的。从清河城流域到这里,有云蒙山阻隔,没有路可走,如果沿太子河谷走,就要反复的过太子河,所以当年被抢劫的事情绝不会发生在这里。况且,邓佐的援军是奔清河城去的,如果这里被抢劫,为什么不往这里来?而且,难道贼寇要舍近求远,跳过清河城来这里?再说,这里有什么东西可抢的?抢了东西怎么运回去?

写历史的人,未必都亲身经历过历史,这是事实。后人写历史,查找资料是必须的,但是有些资料也未必全是真实的,这当然需要旁征博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认真分析,重视逻辑性,不能只靠猜想,“应该是”的说法是不严肃的。笔者此文不敢说就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探讨不过是依据自己掌握的数据说说自己的看法,当然欢迎各位来提出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其目的就是通过讨论,进一步的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贻误后世。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本溪   明代   清河   烽火台   辽东   贼寇   观音   洞子   太子   当年   距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