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很多人依然盯着美国对华科技封锁的“下一步”,却没注意到,中国自己的AI芯片,已经默默跑出了第一波。
江西走出的陈氏兄弟,一文一理,十多年耕耘,从实验室走到市场,把“寒武纪”这三个字,写进了全球芯片产业的版图。
美国的断供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压垮中国AI,反倒像是一块催化剂,把技术理想主义从白纸蓝图拉进了现实。
两个兄弟,一个爱钻技术,一个善于沟通,背后都是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底子。他们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琢磨AI芯片这件事,那时候AI还没现在这么热,更多是论文里的东西。
哥哥在做芯片测试,发现效率低得吓人,弟弟那边研究的是人工智能,于是两人一合计,干脆做一款AI专用芯片。
这想法听起来不复杂,真动手却是另一回事。从设计、验证、流片到量产,每一步都得钱、得人、得资源。好在他们背靠中科院,一开始还能有点起步资金。
可真要把芯片做出来,靠国家拨款远远不够。
寒武纪成立那年是2016年,正值国内AI热潮刚起步。他们的技术硬是打动了一些关键投资人,也得到了国产手机厂商的信任。最早一款芯片被集成进华为的麒麟系列,算是站上了第一层台阶。
不过技术路线选得再对,也挡不住现实的挑战。2018年之后,合作方自研芯片,寒武纪的主要订单一下子大幅减少。
2020年上市后,虽然一度被称为“AI芯片第一股”,但连续亏损让市场信心动摇。股价腰斩、营收低迷,这些都是真实经历过的。
但兄弟俩没放弃。他们转向云端芯片,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哪怕账面不好看,也得把产品做出来。这种“死磕”精神,在芯片行业其实是常态,不是拼眼前利润,而是看谁能熬过最难的那几年。
外部压力的拐点出现在2022年。当年美国把寒武纪列入出口限制名单,等于把全球最先进的技术门槛直接拉高,寒武纪无法再使用部分关键EDA工具,也不能从外部轻松获取先进制程支持。
对一家芯片公司来说,这等于是从高速路被迫拐进了乡道,还不一定有路灯。
不过也正是这次“封锁”,让寒武纪彻底转向国产供应链。从设计工具到生产代工,再到软件适配,他们几乎是一步步摸索着往前走。
期间失败不少,芯片性能一度跟不上模型需求,但国内大模型的发展速度反而给了他们机会。
英伟达的高端芯片在2024年之后逐步难以进口,不只是因为政策限制,还因为供货周期长、价格飞涨。很多企业就算有采购预算,也拿不到货。
这个时候,能稳定供应、价格相对亲民的国产芯片开始被更多人接受,寒武纪正好赶上了这个“窗口期”。
他们推出的新一代芯片,在实际测试中已经可以满足不少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求。虽然整体性能还赶不上英伟达最新产品,但在很多国内项目中,已经是可用、够用、能跑的水平。
一些国有单位和研究机构在算力采购上,开始主动把寒武纪列入首选清单。
这其实是一种市场现实的反馈。过去大家都追求最强性能,但现在更重视供应安全和成本控制。寒武纪不一定是最领先的,但它是现阶段最能交付的。
芯片行业从来不是单点突破就能成事的,它讲的是“生态”。光有硬件不行,还得有配套软件、开发工具、算法框架,一套东西跑下来,才是真正能落地的产品。
寒武纪这几年也在做这个事。他们不再只是卖芯片,而是开始往算力平台、开发环境、AI工具链这些领域延伸。
做操作系统、搞推理引擎、服务企业客户,甚至还参与智算中心的建设。这个方向虽然挑战更大,但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是必须要走的。
特别是在国内AI大模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家都在追求推理效率和训练成本的平衡。寒武纪的芯片如果能在这些环节提供稳定解决方案,那它的竞争力就不是简单的硬件参数比拼,而是整体方案的可落地性。
这也是为什么,2025年第一季度他们的出货量大幅提升。不是因为市场突然变好了,而是他们的产品终于“接上了地气”。
能跑主流模型、能适配常用框架、能对接已有应用场景,这些才是客户最看重的东西。
政府层面也在支持国产芯片走这条路。2025年年初出台的《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明确鼓励建设自主可控的算力体系。
这种政策倾向,不是强推国产替代,而是希望构建一个更有韧性的产业结构。在这个大背景下,寒武纪的路线选择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2025年的全球科技格局,已不像几年前那样以“全球合作”为主旋律。特别是在台岛问题上,随着美方动作频繁,局势持续紧张。
美国在过去几年不断强化与台岛在半导体领域的联系,也加剧了对中国芯片发展的警惕。
这一背景下,中国推动半导体自主化的动力更强,安全考量远超商业考量。寒武纪得以在这个复杂局势中站稳脚跟,并非偶然,而是整个国家科技战略调整的缩影。
美方以为断供可以遏制中国AI发展,现实却在悄然转变。
从地缘风险到供应链重构,再到企业自身的突围,中国AI芯片正逐步构建自己的独立体系。寒武纪的经历,是其中一个代表,而非唯一的故事。
在AI芯片这个赛道上,还有更多企业在默默推进,在不被关注的角落试错、坚持、积累。
未来的技术竞争,可能不再是某一家公司对抗另一家公司,而是完整生态体系之间的比拼。这个过程中,寒武纪的角色可能会变,它未必是主角,但一定是中国算力自主路径上的重要一环。
今天的市场已经不再相信“概念”,更看重“实用”。
寒武纪之所以引人注目,不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多动人的创业故事,而是在全球供应链动荡、地缘政治复杂的当下,它交出了一份能用、可控、正在壮大的国产AI芯片答卷。
这场由江西走出的突围,背后是十多年不间断的投入,是技术人员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出路的执念。
美国的断供没有让中国AI“熄火”,反而让产业链上下游开始思考,靠谁、用什么、怎么走下去。寒武纪的故事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节点,提醒大家:技术从来不靠喊口号,靠的是熬得住、做得出、用得上。
未来几年,中国AI芯片的路还长,挑战还多。但至少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备胎”,而这个备胎,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正选。
信息来源:
明确支持AI芯片国产化,推动智算中心建设,强化算力安全。--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公开文件。
寒武纪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披露其营收同比增长超4000%,净利润达3.5亿元,云端芯片出货量显著提升。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