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了,我们不曾忘记!致敬,唐山!

1976——2025

唐山大地震距今已经49年了

我们依然无法忘记这场灾难

△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发生后的唐山市一角。新华社记者 刘东鳌 摄


只有铭记在心

才能治愈悲伤,才能勇敢前行

7.28,我们从未忘记!



在49年前的唐山

每个人都用坚毅的目光

告诉这座城:要坚强起来!

如今,49年过去,

唐山浴火重生,

以全新的姿态开启新的征程!



01


工业之城,挺立时代潮头



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

在这里相继诞生了

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

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等

近代中国的“七个第一”

是唐山最硬核的基因密码

也是唐山挺立时代潮头的铮铮铁骨


△早期的唐山矿(当时叫开平煤矿)来源:路南区档案馆

△唐胥铁路 来源:路南区档案馆

△“龙”号机车 来源:路南区档案馆


02


文化之城,艺术璀璨生辉



在机器的轰鸣和钢花的飞溅之外

唐山人的心灵深处

始终回响着古老而动人的弦歌

被誉为“冀东三枝花”的

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就根植于此

艺术的柔美与工业的刚劲在此奇妙交融

共同滋养着城市不朽的灵魂


△评剧《花为媒》剧照 来源:唐山文旅

△唐山皮影表演 来源:唐山文旅

△乐亭大鼓 来源:乐亭发布


历史的厚重则镌刻在这广袤的土地上

遵化的清东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研究清代历史、建筑、文化的无价宝库

在乐亭,李大钊故居

是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这些璀璨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

唐山深沉而独特的精神图鉴


△遵化清东陵 来源:遵化清东陵

△李大钊纪念馆 来源:乐亭发布


03


英雄之城,精神永耀华夏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以近乎毁灭的姿态考验着这座城市

唐山人民从瓦砾中站起

在满目疮痍中互助自救;

举国上下同心,四海之力汇聚

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救援与重建


△救灾现场 来源:央视新闻

△震后第八天,青年矿工王树斌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常青 摄


凤凰涅槃般的抗震精神

则如星辰般指引着唐山不断前行

以科学、现代、优美的姿态崛起

从废墟之上、灰烬之中

孕育出了更加璀璨的新生

创造了人类抗灾史上的伟大奇迹



04


活力之城,链接未来希望



49年前,唐山在震后废墟上铺路架桥

仅用3年时间使全市交通基础设施

超过了震前水平

49年后,唐山的铁路、公路交通网

四通八达、纵横交错,通行更加顺畅



唐山港设备忙碌、巨轮穿梭

货物吞吐量连年居世界前列

唐山三女河机场作为重要的空中门户

架起了连接国内主要城市的便捷“天路”

这片曾经创造工业奇迹的土地

已然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唐山港 来源:唐山发布

△唐山机场 来源:唐山三女河机场


唐山的“好”

是深入骨髓中的坚韧与不屈

是历经磨难后迸发的钢铁意志

更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智慧与传奇

那生生不息的文脉、奔腾不息的活力

将为这座城市链接无限希望


△唐山站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01


唐山南湖中央生态公园

生态涅槃的绿色传奇之美



南湖的诞生

本身就是一个震撼人心的传奇

曾经那里地层塌陷,满目疮痍

经过艰苦卓绝的生态治理

如今这里湖面开阔如镜、四季繁花似锦

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实现“变废为宝”“伤疤变氧吧”的华丽蜕变


唐山南湖 来源:唐山周末


现在南湖公园早已深深融入

唐山城市的肌理和市民的生活

成为唐山富有情感连接的地标性空间

不仅是城市转型的生动典范

也是城市文化旅游的闪亮名片


唐山南湖春节灯会入选抖音2025十大热门灯会。 来源: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


02


河头老街

运河灯影的古韵新潮之美



“一个景区带火了一座城”

河头老街正在成为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相关数据显示

五一期间,河头老街跻身

最受抖音网友欢迎的十大景区


△河头老街 来源:丰南文发


依托盛唐文化和古老的运河文脉

与现代灯光艺术、休闲消费模式、

文化活动IP无缝融合

证明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展现了唐山繁华、活力、时尚的另一面

是唐山夜间旅游经济的标杆


△河头老街 来源:丰南文发


03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工业文明的深厚底蕴之美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作为首批国家级矿山公园

堪称中国近代工业文明记忆的“活化石”

“中国第一佳矿”、“龙号机车”复制品

琳琅满目的矿业文物和珍贵历史照片

彰显着矿业文化的深厚底蕴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复原的“龙号机车” 来源:中国煤炭报


如今锈迹斑斑的铁轨化作时光隧道

幽深的井下巷道变身探秘乐园

原始的采煤工具、模拟的声光电效果

深入地下60米的矿井通道

亲身体验工业文明的“黑色”力量与艰辛


△游客在开滦公园体验井下探秘游 来源:中国煤炭报


04


青山关长城

雄关漫道的苍劲绝响之美



“有城可青,无限关山”

青山关长城深藏于燕山峻岭之中

以其保存完好的古长城

和独特的古堡风貌而闻名


△青山关 来源:唐山周末


昔日边塞烽火已化作昨夜星辰

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

让沉睡的历史成为可触摸的“活教材”

如今它正以年轻化、互动化的方式

与新一代观众“对话”,让这份历史的厚重

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引擎


△青山关 来源:唐山周末


唐山的“美”

绝非浮光掠影的风景拼凑

它是一曲深沉厚重的交响

混合着泥土与钢铁的气息

交织着泪水与汗水

饱含着时间的沧桑与生命的韧性

共同铸就了唐山人民百折不挠、

勇毅前行、敢于创造的精神脊梁






01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宜居指数显著提升



2024年,

唐山完成50个老旧小区改造

惠及269栋住宅楼8915户居民;

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所

新增学位5200个

建设80座民生工程充电站……



一条条“断头路”被打通,编织成网

主干道拓宽提质,城市“血脉”日益畅通

充分利用空地和废旧建筑

规划出停车位和口袋公园、健身广场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被得到完善


困扰群众出行15年的朝阳道断头路彻底打通。 来源:路北之声

△小南公园惊艳亮相


02


产业发展动能裂变

多擎驱动“新新”向荣



近年来,

唐山市包括唐钢在内的

10多家钢铁企业搬迁改造

破解“钢铁围城”,变“绿”变“智”

目前唐钢80%以上的

大宗物料已实现清洁运输

产线自动化、智能化

产品高端化、精品化


△唐钢新区全景 来源:人民日报

2050热轧产线正在生产 来源:人民日报


唐山在保持传统工业优势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新能源、新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

中车唐山公司成为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一流企业


△日前,中车唐山公司生产的时速350公里CR400BF-Z型智能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运行。中车唐山公司供图


03


文旅融合绽放异彩

成功塑造城市新形象



根植于唐山独特的城市基因

全市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正从单一景点观光向沉浸互动、

产业联动、全域体验跃升

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培仁历史文化街春节民俗活动——舞龙表演。 来源:培仁历史文化街


唐山宴融合餐饮、文化展示、

非遗体验、购物、小型演出于一体

打造一站式文旅消费新体验

唐山还挖掘乡土风情,助力乡村振兴

板栗之乡、滦州古镇、河豚小镇等

都成为城市转型的亮丽名片


△唐山宴 来源:唐山宴

△遵化板栗沿长城而生长,150余华里的古长城栗花环绕,百里飘香。 来源:葵花朵朵


04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

产业融入新鲜血脉



截至今年3月底,

全市机器人企业总数达238家

较去年底新增16家

这些相关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

占全省机器人产业的“半壁江山”

已成为唐山“智”造转型的新名片


2月18日,唐山机器人展示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展示一款机器人产品。新华社发


其中,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专注于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制造

研发出了我国首台轨道交通车顶

检修机器人、飞行列检机器人等

实现了该领域的重大突破


△唐山百川集团


唐山的“新”

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的新

是城市基因与开放视野交融共生的新

是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相互促进的新

这些“新”展现城市治理能力

勾勒出更完整的城市新图景



那23秒的灾难已经过去49年了

时间在让过去模糊的同时

也让未来更加清晰

当时光穿越沉重的历史

抚不去的是无尽的思念和记忆

而我们,

缅怀逝者,致敬重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历史   唐山   来源   城市   开滦   乐亭   南湖   老街   遵化   公园   长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