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预计惠及超2000万个育儿家庭……前不久,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以真金白银缓解家庭养育压力。按照安排,8月31日之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的申领。
然而,最近,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价格“涨声响起”,部分产品涨幅甚至不小。面对母婴用品价格变化,一些家长担心是否“补贴未至,涨价先行”。
从市场规律来看,政策的出台往往会牵动相关领域的市场反应。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的消费能力,对母婴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按理说,相关企业应借此机会扩大生产、优化服务,以满足更多家庭的育儿需求。
然而,部分母婴用品价格近期上涨,并非是基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增加等合理因素。一些商家以促销截止、品牌折扣取消为由回调价格,导致消费者实际支出增加,甚至通过“产品升级,新装提价”等隐性手段抬高消费成本。
按常理来说,销售平台的价格体系较为复杂,同一时段价格涨跌现象并存是正常的。但是,此轮母婴用品调价时间与育儿补贴政策发布时段重叠,难免引发公众联想。
而且,前期部分厂商的涨价或许只是自发试探行为,更多厂商一旦发现市场默认和接受,可能会跟风提价。如果厂商借育儿补贴发放的机会涨价,会消解民生政策的善意。
母婴用品涨价,直接影响生育家庭的实际获得感。对育儿家庭来说,奶粉、纸尿裤等必需品的支出占据家庭开支的不小比例。
有的家长算了一笔细账:未满周岁的婴幼儿每月要喝7到8罐奶粉,按每罐涨价40元计算,每月就会多出280至320元的花费。一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平均到每月为300元。在不计算其他支出的前提下,仅奶粉一项涨价就可以让家长用掉大部分补贴。
育儿福利面临着被“收割”的风险。假如育儿补贴政策的含金量被大幅稀释,家庭的养育压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缓解,政策对生育意愿的激励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跟踪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的价格走势,对价格异动及时预警。对借政策之机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应依法从严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发放育儿补贴,是国家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提升生育意愿的重要举措。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补贴金额的多少,也在于能否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确保政策红利不被“截胡”。
只有让政策真正落地,让育儿家庭切实感受到政策温暖,才能让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作者丨陈长
图片丨季芸
编辑丨邱曼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