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伤疤”

今日分享《妥协与对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


2025年8月15日,日本第107回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選手権大会,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夏甲”,进入第10个比赛日,县岐阜商、东洋大姫路等8支队伍争夺16强席位。正午12时,激战正酣的比赛依照惯例中止,场内警报拉响,全场肃立默祷。这一环节自二战结束后延续至今,旨在不断警示每年来到甲子园球场的一代代年轻人,勿忘历史并铭记战争的残酷,更期望年轻人再也不会被送上战场。今年是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这场默祷别具意味,也令人倍感内心五味杂陈。

同日,原本应以首相个人名义发表“见解”的日现任首相石破茂因先前选举失败等原因,改成为活动发表致辞,他表示“自那场大战结束至今已过去80年。如今,不了解战争的世代已占大多数。绝不能重演战争的惨祸。绝不能再次走错道路。那场战争的反省与教训,我们必须此刻再一次铭刻于心。”这是自2012年时任首相野田佳彦以来,日本首相首次在该仪式致辞中恢复使用“反省”一词。但当日的新闻也爆出,以小泉进次郎为代表的一些人进行了自取其辱的行径。

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获得尊重;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前事不忘,才能防止再误入歧途。二战结束80年后的今天,就在地球这个人类世界中,战争依旧在一些地区进行着,那种苦难唯有经历过的民族能共鸣,唯有鸣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与国度。而曾挑起了这场大战的日本,战场上的战争结束,他们心中的帝国陨落,时代也已似远去,但“左”“右”摇摆不定环境中,遗留在个人个体思想与认识中的战争,又是怎样和会走向何方?

众所周知,吉卜力的宫崎骏是所谓“战中组”一代的典型代表,他真实的成长于战争时期,也因家庭经历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为此宫崎骏成为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在一部部取得巨大成功的动画电影中,都蕴含着反战元素并隐晦表达着个人对战争的思考。如最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有确切的时间坐标指向,观看后熟悉历史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其中暗藏的宫崎骏对日本近代史的悲叹,但这真的是一部反战题材作品吗?影片高潮部分出现的“石塔世界”又有何含义?

我在深耕于近现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以及战后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王升远教授,他撰写的《宫崎骏的终极之问:〈你们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的道德抉择与历史隐喻》一文中找到了答案和许多新的观点发现,包含这篇文章在内等27篇文章集结出版为新书《妥协与对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从战争史中的“个人”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二战以及战后初期日本知识人的个体命运,深入历史的细节,试图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感知“人的境况”。

均是王教授发表在各大期刊杂志上的文章,避免过度的学术性和理论化,内容通俗易懂,行文风趣幽默,起笔处正是大众的兴趣点所在,由浅及深叠加研究探讨深刻问题,令人读后颇有收获。如许纪霖教授对本书的盛赞,“梳理了一条从明治维新到帝国疯狂直至战后转型的历史脉络,以此为背景,重点分析了日本知识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复杂、纠结的心路历程。日本的镜像折射出东亚精神世界的普遍症状,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知识人在现代转型历史迷局中的内在困境。 ”

在时代的疯狂洪流面前,什么样的人能不被裹挟,知识分子就能以学识与之对抗而不妥协吗?现实中许多人因仇恨而混乱了思考,但今天必须冷静下来去客观审视。特别是个人层面,更易切入,避免了宏大视野下的细节缺失,也更易于由小渐大去理解,巧借个人在战时与战败的心态与思想活动,去探究更真实具体的问题诱发真相。而广泛的作品引用,更好的便于读者理解想要传递的思考,极端环境下的困境是时间也难以褪去的精神伤疤。

警报拉响后的默祷的少年,再对比宫崎骏等人物,“战后派”与“战中派”都有着对战争不同的认识,也都局限于时代所赋予的局限中,“从底层世界与周边视角重审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暗默知’与宏大叙事,进而拓宽对战争时期日本人精神史、日本文学史和思想史的认知与阐释空间。”读毕反观当下,一些极端是吸纳高依旧存在,《妥协与对抗》给了我们思考,更敲响警钟。这本书是与日本近代史配合阅读的不二之选,不做过多剧透,期待您读有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伤疤   日本   战争   战后   首相   知识   战时   时代   世界   近代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