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支付占比:美元跌至47.19%,欧元涨到23.87%,人民币呢

美国不断上涨的债务重担,正在反噬美元货币体系,非美货币也在一场全球货币战争中悄然发生着变化。自今年4月份以来,这一进程更是进一步加剧,全球货币支付正在发生较大的调整。

7月24日,SWIFT系统公布了最新的国际支付月度报告和数据统计,6月份美元支付份额环比大幅下降,欧元、日元和加元份额略有提升,作为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国际货币支付数据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美元霸权挑战加剧

6月份的全球支付货币版图于近日更新,美元在全球份额为47.19%,凭借遥遥领先的全球支付占比,美元依然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相较5月的48.6%,已然显露收缩态势

美元在全球市场的基石地位是如何稳定的?

作为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形成了强大的石油和美元循环,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资产,各国央行持有美元的需求庞大。

此外,以SWIFT系统为核心的全球金融报文传递网络,客观上强化了美元在跨境交易中的主导地位,许多非美元交易也需经美元计价环节,这无形中抬高了美元在统计数据中的比重。

不过当下支撑美元霸权的支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侵蚀。

美联储近年来激进的加息政策,短期虽吸引了避险资金回流,推升美元需求,但其长期代价高昂,频繁加息叠加美国政府巨额财政赤字,加剧了全球对美国债务可持续性和美元价值的担忧。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将美元“武器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对包括盟友在内的国家肆意加征关税,这些举动无异于向世界宣告:过度依赖美元存在巨大政治风险。

这种战略透支严重损害了美元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信誉,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22年底的58%持续下滑,多国都正在加速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和双边本币结算安排,“去美元化”从概念逐渐成为可观察的趋势。

美元体系既要满足全球贸易和储备对美元的巨大需求,又要维持美元币值稳定,两者难以兼顾。

美国长期依靠增发美元来填补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本质上是向全球征收“铸币税”,这种不可持续的模式终将反噬其货币信用。近期受特朗普关税和美国飘忽不定的政策影响,美元支付占比下滑至47.19%,正是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市场层面的初步反映。

美元影响力的相对衰减,为其他货币的崛起创造了空间,其中欧元的稳步上行尤为引人注目。

欧元韧性复苏

欧元支付占比从上个月的23.56%微升至23.87%,继续稳固其全球第二大支付货币的地位。

在经历新冠疫情冲击后,欧洲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复苏态势,这得益于欧盟层面相对协调的财政刺激与欧洲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

面对通胀压力,欧洲央行在抑制物价上涨与呵护经济复苏之间寻求艰难平衡,其相对谨慎的态度赢得了国际投资者的部分信任,与此同时,欧盟正积极拥抱金融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为欧元注入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数字欧元项目紧锣密鼓地推进,旨在提升欧元区支付效率和安全,增强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适应性,欧盟在绿色金融规则制定和市场建设上的领先地位,也使欧元有望成为全球低碳转型中绿色投融资的关键载体。

不过,欧洲国家内部的结构性弱点首当其冲。

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竞争力差异显著,财政政策协调始终面临挑战,核心国家如德国面临经济压力时,边缘国家的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可能再度浮出水面,这种内在的不平衡始终是威胁欧元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然,美元虽显疲态,但其在军事同盟、金融网络、大宗商品定价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短期内难以被全面超越,仍牢牢占据全球首要储备货币地位。人民币等新兴国际支付货币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分食传统强势货币的份额。

地缘政治风险更是悬在欧元头上的一大干扰因素,持续的乌克兰危机及其外溢效应、欧盟内部政治风向的变化,都可能迅速逆转市场对欧元的乐观情绪,欧元区能否有效应对这些内外挑战,将决定其份额是继续攀升还是遭遇瓶颈。

欧元区的探索为区域货币合作提供了经验,而作为新兴力量的代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同样步履坚实。

人民币的潜力

最受关注的人民币,目前以2.88%的占比在全球最活跃货币中位列第六,其支付金额在6月实现了2.57%的增长,客观反映了其作为国际支付货币仍处于成长阶段。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货物贸易国,庞大的经济与贸易体量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天然基石和核心驱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正显著加速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使用。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能源资源采购等关键领域,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的案例显著增多,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

中国央行与全球数十个国家或地区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流动性支持网络,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信心支撑。

在贸易融资领域,人民币的使用比例已经超越了欧元,跃居全球第二,这表明人民币在支撑实体国际贸易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务实且关键的作用。

当然,国际资本账户的有限开放,犹如一道“篱笆”,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国际投资者自由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虽持续推进,但相较于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其双向波动的特征有时仍让部分国际商业主体和投资者在广泛采用时有所顾虑,需要更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配套。

尽管如此,当前的国际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美国频繁动用金融制裁,促使众多国家深刻反思过度依赖单一货币体系的风险,积极寻求外汇储备和支付渠道的多元化。

人民币凭借中国经济的相对稳定性、庞大的贸易网络以及不断深化的金融市场改革,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可靠且重要的多元化选项。

中国持续推动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包括优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措施、拓展人民币金融产品的深度广度,都在系统性扫除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为其长远发展积蓄动能。

全球支付货币占比的此消彼长、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性转变,都源于世界各国对经济金融自主权、降低系统性风险和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日益迫切的需求。

一个更加多元化、均衡化的全球货币支付体系,有助于分散过度集中于单一货币的系统性风险,增强全球金融体系的整体韧性与稳定性,能促进更公平、更包容的全球经贸合作,也为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和更大的政策空间。

国际支付的选择正在变得日益丰富,世界经济有望在更加多元的货币基础上,构建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未来。

主要信源

Swift报告:2025年6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为2.88%——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2025年07月24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财经   欧元   货币   人民币   美元   全球   美国   国际   金融   风险   央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