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石十年:走进那片硬件的迷雾森林



1948年,宝丽来(Polaroid)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拍立得”相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iPhone。


这款即时成像相机(Instant Camera)售价仅为89.95美元,1分钟即可出片,毋须在暗房中冲印,这一巨大的创新马上引爆了全美,“拍立得”迅速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中产标配。而宝丽来的地位也类似2010年代的苹果公司,最高峰时其占据了即时成像相机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


宝丽来首款“拍立得”相机Model 95,1948年

“拍立得”甚至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影响了欧美国家的至少三代人——安迪·沃霍尔用它来创作草图,克里斯托夫·诺兰用它来推进《记忆碎片》的叙事,泰勒·斯威夫特用宝丽来的照片制作专辑《1989》的封面,甚至全球最大的照片社交平台Instagram,其名称和图标也都来源于“拍立得”相机。


宝丽来用这款产品,来定义了一个品类,其统治力从名字上可见一斑:宝丽来公司英文名Polaroid,成为即时摄影的代名词,而“拍立得”这一信雅达的翻译,其实是宝丽来公司英文名Polaroid的谐音——日后柯达、富士等公司推出即时成像相机,也要忍受自己的产品被消费者称为“拍立得”。


在“拍立得”之后,全世界产品人的梦想清单上都写上了同一个目标:做一款“品类定义型产品”(Category-defining Product)。


所谓“品类定义型产品”,通常指凭借对消费者的“超越式”洞察,用一款产品开创一个崭新的品类,是产品创新的最高境界之一。你能在索尼的Walkman、任天堂的红白机、IBM的PC、苹果的iPhone、亚马逊的Kindle、戴森的气旋吸尘器、特斯拉的Model S……身上看到此类产品的影子。


电影《银河护卫队》中“星爵”携带的索尼Walkman

由于缺乏对手,“品类定义型产品”早期会有一个创新红利期,市场份额动辄70%以上,回报丰厚。但按照产业规律,创新者很快就会惊恐地远眺到那些前仆后继涌来的效仿者,要维持超额利润,则需要马不停蹄继续创新。不过在整个过程中,产业由单一产品主导,变成了多品牌多层次的繁荣生态,更多的消费者也享受到了科技文明的普惠。


历史上中国企业擅长的是跟在“Category-defining Product”后面,进行模仿创新,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品人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出一款“品类定义型产品”——很多人最想模仿乔布斯的,是他从口袋里掏出iPhone的那一刻,而不是挑选黑色高领毛衣的审美品味。


在尝试中,很多人失败了,也有不少人成功了,后者里最新的一个案例,是1991年出生的刘靖康,以及他创立刚满10年的公司——影石Insta360




01. 闯进硬件森林的少年



在2017年影石推出第一款全景运动相机之前,人们很难想象会在平时运动时,随身带一个装有两个鱼眼镜头、模样略显古怪的设备。


影石最新的Insta360 X5全景运动相机,2025年

鱼眼镜头是一种半球形、视角接近200度的特殊镜头,把两个鱼眼镜头拼接,就可以实现360度全景拍摄,但图像畸变较大,后期需要复杂的校正。在很多消费者眼里,这是专业人士或者影像极客们的势力领地,很难有人把它带入日常场景,更遑论是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运动领域。


GoPro在2004年推出了第一代Hero相机,定义了“运动相机”这一全新的品类,它的用户在高空跳伞,在群山攀登,在海浪里追求汪洋恣肆的生命;而理光在2015年推出了消费级全景相机Theta,它的用户大都表情严肃,在会议、典礼或者专业现场上紧张地操作着设备——两类用户完全不同。


在运动相机的场景里,人们需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运动上,无法腾出精力来思考拍摄的细节和角度,“出片”效果难以让人满意。但全景相机可以先把360度的画面都拍摄下来,然后选择最佳的角度,实现“先拍摄、后取景”。用户也可以利用全景拍摄的特殊视觉效果,创作出极具传播力的作品。


这里面的难点很多:硬件上需要设备防水、防尘、抗震、抗刮、耐高低温等,以应对恶劣、多变、高冲击性的环境;软件上需要解决防抖、拼接和畸变处理等问题,保证画面高质量稳定;产品设计上需要降低使用门槛,把专业的设备做到“傻瓜化”,让数码小白也能轻盈上手。


发现“运动”和“全景”的结合点,然后把上述问题逐一解决的,就是刘靖康。但在做到这一切之前,他有一个不断折腾和试错的过程。


刘靖康1991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小学六年级就开始自学写代码,高考凭借编程比赛加分20分考进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在同龄人还在应付考试或者熟背《程序员面试宝典》时,刘靖康不走寻常路——破解周鸿祎的手机号、用算法来总结院系“标准脸”、入侵学校教务员邮箱……展现出了极强的技术天赋。


创办Insta360不久的刘靖康,2017年

他没有走毕业进大厂的传统技术路线,而是在大学里就不断尝试创业。2013年,还在读大一的刘靖康就跟小伙伴们做了一款“名校直播”的APP,随后又开发出了面向企业的“V直播”,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全景影像领域。在毕业前的一个月,他拿到了创业邦和IDG等机构的天使轮投资。


他创业的方向是全景影像硬件,这是一个多少出人意料的选择。


历来成功的校园创业,多数发生在软件、游戏和互联网等相对“轻”的领域。比如早期的校园创业典范王兴、陈欧、张旭豪等都是以互联网起步,比影石早3年成立的米哈游做的是二次元手游,而硬件产品涉及制造、工艺、良率、原材料等,模式更“重”,对缺乏制造业经验的创业者并不友好。


刘靖康的选择离不开当时的背景。2014年Facebook花了30亿美元收购Oculus,带动了VR浪潮的兴起,也启发了一大批创业者。2015年底,刚刚成立不到半年的影石推出了第一款产品——企业级VR全景相机4k beta。虽然不算特别成功,但这让擅长软件的刘靖康正式踏进了硬件这个复杂世界。


而在第二年,影石推出的第一款消费级产品——Nano全景相机,一出道便走红。这款产品在形态上非常创新,软件方面也做了很多优化,在手机上能够做到即插即用,体验远远超过三星、理光的传统全景相机,因此不仅成为FB官方推荐的VR直播设备,还喜提沃兹尼亚克“了不起的产品”的评价。


配合手机使用的Insta360 Nano,2016年

可惜的是,Nano这款产品最后高开低走。影石凭借Nano刚开始每月收入能达到2000万,但后面很快掉到了每月几百万的水平。原因是尽管这款产品很酷,拍出来的全景图像令人新奇,但消费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常见的使用场景,很多消费的新鲜劲儿过了之后,设备就会被放到角落里“吃灰”


在创业的两年时间里,以前只擅长写代码的刘靖康画出了一条陡峭的学习曲线,逐渐开始掌握了一个硬件消费电子产品经理所需的基本能力。而Nano这笔不大不小的“学费”,也让他补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产品必须有明确的使用场景,否则产品再好功能再创新,也是无本之末。


此时,一个重要的机会出现在了刘靖康视野里——运动相机和全景相机的结合。倒回到2017年,GoPro其实已经完成了运动相机的市场教育,有成熟目标用户和场景;而三星、理光等公司推出了全景相机,但没有把产品引入到运动场景,而全景影像技术,恰恰又能解决运动相机用户的痛点。


2017年8月,影石迈出了第一步尝试,发布了Insta360 ONE这一产品,开始转向“全景”+“运动”。这款产品需要搭配手机使用,并不是独立的产品,但它还是打进了苹果官方直营店,受到了全球用户的欢迎,验证了刘靖康的判断。


终于在2018年10月,影石发布了第一款全景运动相机Insta360 ONE X,定义了这一新品类。


首款全景运动相机 Insta360 ONE X,2018年

这款产品仅重90.9g,由794个精密元件组装而成,机身只有28mm,软件体验和使用门槛进一步被优化,迅速被运动相机的用户接受,不仅斩获了2019年的CES创新奖。后续由这款产品衍生出的X系列,保持了每隔两年迭代一次的速度(最新为一年),成为了影石最旗舰的产品线。


运动相机的用户,刚开始会对这款带着两颗半球镜头的新产品感到陌生,但随后便被丝滑的产品体验所折服——不仅全景镜头大幅降低了高速运动时的取景难题,产品上搭载的一系列功能如FlowState防抖、智能追踪、隐形自拍杆等也深受欢迎,而这都是影石软件能力的体现。


科技观察家Christopher Lochhead,曾经在讨论「品类定义型产品」的一书《Play Bigger》中这样评价:“最令人兴奋的公司会向世界推出一种全新的产品或者服务品类,就像一个世纪前伯兹艾创造了冷冻食品的概念,或者Uber定义了按需交通一样,它们让之前的东西看起来过时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全景运动相机」并没有替代「运动相机」这一品类,但也的确能够驾驭很多后者无法覆盖的场景和人群,用刘靖康的话,它是一种“能打开部分增量需求的新”[1]。这一创新让刘靖康挤进了“产品定义品类”的小圈子,也让影石在这个赛道上一直维持着全球第一的位置。


不过,当时的刘靖康无法预知X系列的成功,对擅长软件的影石团队来说,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稳定地把产品从图纸转化为量产?


硬件制造像是一片迷雾森林,里面布满了成本、良率、工艺等容易绊倒闯入者的盘根藤蔓,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很容易因为硬件缺陷而出现重大翻车,比如苹果Apple III的严重过热、iPhone4的“天线门”,三星手机的电池爆炸、微软Xbox的“死亡红环”、任天堂Wii的腕带断裂等。


中小和初创公司犯错的结果往往更具灾难性。Fitbit在2014年推出Force手环,由于不锈钢和粘合剂材质问题,导致大量用户出现皮疹,被集体诉讼[1];Segway平衡车在2015年因锂电池缺陷频繁起火,在美国至少造成了16起伤害事故,最终召回26.7万辆,重创了公司和整个行业[2]。


GoPro更是在无人机上实现了“首发即谢幕”。2016年GoPro推出了首款Karma无人机,研发费用超1.5亿美元,但产品在飞行过程中会因为震动而掉电,严重时直接从空中坠落,公司不得不召回并砍掉了这条业务——刘靖康办公室里一直摆着一台Karma无人机,时刻在提醒他要保持对硬件的敬畏。


出师未捷的GoPro Karma无人机

可能是命运使然。当影石在设计第一代产品时,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恰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崛起,相当多的上游厂商前期在苹果、后期在华为小米的带动下成为世界级的供应链企业,一批深耕光学和代工多年的“老师傅”浮出了水面,也具备了帮助一家初创公司打造世界级硬件的能力。


当刘靖康和这些老师傅第一次相遇时,他们彼此并不知道这种“相互成就”会有多高。




02. 爆款背后的制造业红利




湖北人赵治平在广东中山成立弘景光电的时候,肯定不曾想到这一层偶然——未来改变他公司命运的,是一个不在中山工作的中山人。


弘景光电是影石的镜头模组核心供应商,创始人赵治平曾就职于著名的舜宇光学,担任过舜宇中山公司的总经理,2012年在中山成立了弘景光电。尽管弘景只比影石大三岁,但赵治平是一位长期耕耘在光学零部件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他出生于1969年,在1992年入行时,刘靖康甚至才刚出生。


两家公司最早的接触可以追溯到2014年,那会儿刘靖康还只是一个大四的学生,连“Insta360”这个名字都还没有,而弘景也是一家才初创两年的公司,正在寻找新的业务方向,广泛跟潜在客户交流。经由芯片大厂安霸介绍,弘景的员工们第一次联系到了这个正在捣鼓硬件的大学生团队。


弘景光电生产车间,广东中山

弘景的很多员工出身舜宇光学,而舜宇当时恰好是GoPro Hero3的镜头供应商,所以他们对运动相机很熟悉,对理光的产品也有了解。2016年,影石在第一代Nano上展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和软件算法优势,让弘景团队印象深刻。因此,尽管全景相机的镜头市场在当时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市场,但弘景决定跟这家比自己更小的创业公司共同成长。


于是,两家公司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合作,正如《卡萨布兰卡》里两个男人走向黎明——“我想,这是一段友谊的开始。”


两家公司合作的第一款量产产品是2017年发布的Insta360 Air(安卓版),设备上的对称双鱼眼镜头便是来自弘景。之后弘景继续供应了ONE和Nano S这两款产品,这些产品的镜头只需要适配日常场景,而当影石开始研发第一代全景运动相机ONE X时,对镜头的要求开始骤然提高。


鱼眼镜头有三个特点——像素高、角度大、高度矮,加工难度本来就高于其他镜头,加上X系列产品的使用场景是运动,必须应对高温、严寒、灰尘、震动、水下等复杂多变的环境,而全景拍摄的像素大数据传输量也大,机器更容易发热,这都给鱼眼镜头的制造和测试,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第一代ONE X的鱼眼镜头并非来自弘景,而是由另外一家供应商联创电子主供,弘景当时主要在为影石供应广角镜头。之后X系列成为影石的旗舰,弘景也凭借日益精进的研发和制造实力,逐渐成为了这个产品线的主要供应商,并从零件加工、到组件加工、再到组件检测等方面,对自身的能力做了持续的、全方位的提升。


弘景光电精密制造工厂,广东中山

比如为了解决镜头对震动、冷热、杂散光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弘景需要从设计、工艺、产线的角度,来改进传统的镜头生产流程,配备更先进但也更昂贵的检测设备,才能保证质量。在弘景看来,影石属于要求最高的客户,甚至没有“之一”,但自己也交付出了业界质量最好的产品。


在2022年发布的Insta360 X3这款产品上,两家公司合作的紧密度上了一个台阶。X3是影石X产品线的一个里程碑,其采用更大的1/2英寸传感器,将像素提升到了4800万,同时在镀膜、控温等方面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弘景投入大量资源保障了产品的顺利上市,也为后续X4和X5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有着更高像素和更大屏幕的Insta360 X3

而在影石5月份刚发布的X5上,影石团队从设计层面提出一个想法:让消费者能够独立完成对镜头进行拆卸和更换,节约成本。但这对供应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镜头的灰尘度、清晰度的还原和安装公差都必须重新思考和设计,弘景团队一度认为这不可能。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两个团队共同攻克了这一难关,开创了行业先例。


整机厂给供应商提的“不可能任务”,往往能促进了后者的快速进步。比如乔布斯在研发首款iPhone时,坚持要用一种坚固的玻璃来取代塑料屏幕,推动供应商康宁的化学家重启了超强玻璃的研发,让“大猩猩玻璃”得以诞生,不仅为iPhone带来了光滑且耐刮的丝滑体验,也让康宁再次腾飞。


这种“共同进步”,在影石和弘景身上也体现地淋漓尽致,两家公司都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镜头是影石产品上最核心的硬件部件,而安装在影石产品上的每一颗镜头,最后都经受住了全球运动爱好者在各类极限场景下给出的考验;而弘景光电在影石的带动下,也实现了营收的连年高增长,并在2025年3月率先上市,比影石还早一个季度,甚至被归为最纯正的“影石概念股”。


而除了弘景这只供应链新军之外,影石的供应商名单里挤满了“老司机”——提供芯片的安霸、提供CMOS的索尼、提供电池的ATL、提供结构件的立讯(也是制造服务商)……这些供应商也在为全球顶级品牌如苹果华为小米OV大疆服务,影石本质上是跟这些大厂一起,享受到了中国电子供应链的红利。


而除了“共同成长”的故事,影石跟供应链之间还有一条“慧眼识珠”的主线,而这涉及到一个零部件供应商之外的角色——外协加工商




03. 当老师傅遇到新同学




外协加工商东莞能率的经理老张,在2016年下半年第一见到了刘靖康,而后者此时正在为产品良率发愁。


能率的名字令人陌生,但其从事相机代工已经20多年了,是一家台资企业。在东莞工厂的一间朴素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能率代工过的各类稀奇古怪的相机样品,几乎涵盖了市面上能看到的所有品牌商。据负责人跟笔者介绍,巅峰时期全球1/3的卡片数码相机都是能率代工生产的。


略显朴素的能率厂牌,广东东莞

2016年刘靖康把公司迁到深圳,是一件事后证明价值千金的战略,它让影石能在2个小时车程内找到全球最顶级的代工资源,东莞能率就是其中之一。而刘靖康此时正被企业级产品Pro的良率所困扰,他先试探性地给了能率一小批订单来验证,而老张给到他的结果是——良率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


一般人会感到困惑:这么一家客户全部都是世界级品牌的代工厂,为何愿意接一家初创企业的试单?


能率在给影石做试单的时候,后者成立不满两年,团队不到40个人,员工包括刘靖康在内都略带青涩甚至稚气,手上还没有任何一款从销量角度能算得上爆款的产品;而能率仅在东莞的工厂就有4000多人,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是来自欧美和日本的大牌,有不少国家和省部级领导前来参观考察过。


但此时赶上了两个重要窗口:一是手机摄像头的普及导致数码相机的销量连年下滑,能率必须向多品类产品代工对转型,全景相机是其中一个重点方向;二是能率客户主要以日本线为主,随着一批国内消费电子品牌的崛起,能率意图拓展——或者押注一批国内客户,而影石此时正好进入视野。


两家公司身上都有对方需要的东西,于是它们一拍即合。而东莞能率押注的结果,也远超了自己的预期。


在先帮影石代工了一批企业级产品后,2017年能率拿到了影石第一代全景运动相机ONE X的代工订单。双方一开始对销量的预期都比较保守,最开始ONE X一个月能卖3000多台,但迅速上升到5000台,10个月之后ONE X月销量已经攀升到8000台,能率工厂模具开得不够,只能紧急去扩充产能。


ONE X的爆款,给了能率一个很大的震撼。其实早在2013年能率就自研过全景相机,设计偏日本风格,产品也兼具日式产品的优缺点——耐用、精致但软件体验差,最后只卖出了3万多台。ONE X大获成功之后能率内部做了复盘,对影石的软硬一体化的能力心服口服,进一步增强了与其长期合作的决心。


而另一方面,擅长写代码的刘靖康穿着防静电服来到满是设备机台的产线,也需要慢慢适应硬件制造的规律。老张回忆,有时候试产遇到问题,需要重新改设计、重新洗版,重新做样品,耗时几个周的时间,刘靖康当时还带着软件思维——“重新做不就是改几行代码吗,为什么需要这么久?”


但刘靖康的学习速度非常快,所有问题都是他自己亲自到工厂来解决。事实上,从2017年到2019年,刘靖康每年都在能率的工厂待1~2个月时间,后来负责供应链合作的高管们也都喜欢往工厂跑。用能率的话来说就是:很少有能像影石团队这样的,愿意花这么多时间精力泡在工厂里。


而让老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发生在2020年的春节期间。


时值影石ONE R系列产品在CES上拿到了年度创新奖,海外订单爆发,渠道经销商的预付款已经打到了公司的账户,但此时恰好爆发疫情,工人难招,订单极有可能无法按时交付,刘靖康对老张开起玩笑说道:“钱已经塞到口袋里了,要是让别人掏回去,说明我们能力有问题。”


能率紧急从甘肃调集了一批工人,给足加班费,紧急培训上岗,而刘靖康干脆就在能率的工厂旁找了个招待所,从正月初二一直待到了正月初八,蹲在产线旁随时准备解决问题,一直等到产线稳定之后,他才离开东莞回家。而这批产品的顺利交付,对影石的后续融资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这样的“学生”,无怪乎供应链的老师傅们在各种场合的交流中,都遮掩不住对影石发自内心的那种骄傲。


在2020年,目前中国大陆最大的精密智能制造企业立讯精密也跟影石建立了合作, 目前为其制造手机云台稳定器Flow系列和运动相机AcePro系列产品。立讯多年为苹果、华为等大厂提供制造服务,生产基地遍布全球,对影石应对潜在的关税壁垒提供了重要资源,在连接器、结构件等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赋能。


立讯精密生产基地航拍,广东东莞

其实产品公司和供应链公司,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没有前者,供应链走不向世界,没有后者,产品公司做不出有顶级的竞争力。影石的成功让中国在光学影像领域,拥有了第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旗舰公司(以前都是理光、富士、佳能、GoPro等),这对于中国光学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珠三角的产线旁,零部件和代工厂的“老师傅”们都衣着普通,相貌平凡,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滑雪、跳伞和冲浪,但从他们手上制造出来的每一个镜头、组装的每一个产品,都跟随全球玩家去经历冒险和极限——老师傅不关心你的伞跳得高不高,只关心你的产品够不够“掂”。


而且,老师傅们还在摩拳擦掌,希望影石能带他们进入更辽阔的战场——他们不会等太久。




04. 创新方能“破万卷”




2025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充电宝爆炸,让人们重新开始审视消费电子品牌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


充电宝的核心零部件电芯,是一个近几年制造成本不断降低的成熟部件,而大部分品牌都会交由供应商来提供,在业内已是“约定俗成”。但在这起事件中,恰恰是一家业内头部的锂电池电芯供应商,把电芯的制造外包给了江西一家小厂,后者违规替换了正负极材料,最终导致充电宝爆炸。


在中国,供应链的内卷近几年愈发严重,品牌方依靠强势地位可以不断压缩上游的利润——你不做,有的是人做。但这很容易让人忘记一个事实:做一个硬件品牌,其实是把自己的半条命都交给了供应链,品牌方如果不能依靠创新,给足整个链条合理的利润空间,出事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充电宝事件发生前的一个月,滑翔伞爱好者彭玉江在祁连山飞行时,被“云吸”到了8598米的高空,整个人被冻成了“冰墩墩”的样子,而他携带的一台影石相机扛住了高寒的极端环境,完整地把全过程给记录了下来。这是影石硬件在“极限运动+极端环境”这一组合下的又一个“普通”案例。


在B站影石的官方账号上,记录了人们携带着影石小巧精致的设备参与的各种冒险——高空跳伞、翼装飞行、极限自行车、高台跳水、攀岩攀冰、水肺潜水、水渠漂流……在所有人类能够去到的地方(甚至是太空),影石设备都能稳定记录和拍摄,本分地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


能够做到这些,表面上看是因为影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规格更高,但潜藏的一个因素是:恰恰是因为影石在前端不断创新,产品有较高的溢价,后端才能有供应链协作、共同研发和品质保障的空间——这是在“供应链基础设施”化的背景下,硬件品牌实现产品差异化和供应链安全的唯一方法。


从历史上看,也只有最具产品创新力的公司,才能享受到供应链“老师傅”们的最大赋能。


苹果之所以能驱动康宁研发大猩猩玻璃,并不是乔布斯的个人魅力,而是苹果的创新给了供应链提供足够的毛利空间,它甚至给康宁投资2亿美元帮助其升级产线;而在设计第一代iPod时,东芝独家提供的1.8英寸微型硬盘帮助iPod打造了远超竞品的体验,苹果也让东芝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这一点在特斯拉身上体现地更明显。早在2007年,松下看到了特斯拉的创新能力,不仅为期定制开发了车用18650电池,还投资3000万美金成为其股东;而之后特斯拉的很多创新如一体化压铸、电气架构变革等都离不开供应商的助力。与之相对的是,在成本上极度节省的特斯拉通常都给足了供应商利润空间,在账期上甚至做到大幅领先行业。


供应商IDRA向特斯拉交付Giga Press一体化压铸设备

而无论能率还是弘景,他们在阐述当年为何跟影石合作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强调在影石身上看到的开放与创新能力——这并不是客套和恭维,而是供应商付出惨烈代价后才得出的共识:品牌方具备持续创新能力,供应商才有一起协同进步的空间,如果只是低价内卷,后者只会被不断“压榨”,这无数制造业领域正在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过去的几年乏有巨头进军全景和运动相机领域,它们在中国广袤的供应链海洋里也能找到“平替”,但这些巨头最后并没有拿出具备同等竞争力的产品,大都铩羽而归。这里核心的一点在于——模仿影石的产品不难,但模仿影石在「软硬一体化」的创新能力则很难。


这种「软硬一体化」究竟是什么?是防水的深度或者耐寒的温度吗?这些都很重要,但它们都是影石产品的物理底座——在硬件底座上,构建的顺滑的用户体验,才是影石产品能够畅销全球的核心。在一次采访中,刘靖康点出了其中的关键:做硬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撑我们的软件。


软件能力是「软硬一体化」的关键,这是影石团队先天自带的基因,也是供应链老师傅最钦佩的一点。


全景运动相机从一个小众的专业设备变成一个大品类,主要就是因为影石在硬件创新之外,用软件能力帮助用户完成高质量的拍摄(包括机位、防抖、降噪、夜景等),并降低取景、剪辑、美化等专业工作的难度,消解了普通消费者使用全景相机的门槛——这些都是硬件之外的能力。


这意味着竞争对手如果想要进攻影石,即使突破硬件的屏障,还要面对影石用软件和用户生态灌注的漫长护城河;而反过来,影石可以用「软硬件一体化」的能力,不断复制到具备下列特点的领域:有相对成熟的硬件供应链、有软件可以解决的用户痛点、有搭建社区文化的用户基础。


拉开影石的产品名单,你能发现其产品矩阵已远远不止全景运动相机,里面包括:拇指相机Go系列、运动相机Ace系列、手机云台Flow系列、视频会议摄像头Link系列、企业级产品Pro系列TITAN等等。这里面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影石瞄准一个成熟的赛道,像“猎手”一样冲进去,争夺存量。


影像设备行业有着一个特殊的属性——人们永远希望图像更清晰、拍摄更傻瓜、剪辑更智能,需求的深度似乎永无止境。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这如同一座挖不完的富矿——只要有解决痛点的能力,就不愁产品没有创新的空间,而只要产品可以创新,对手的份额就不难被啃下来。


用刘靖康的话来说是[1]:“消费电子是一个‘开放世界的市场’。”只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就能不断找到长坡厚雪的赛道。


这一论断被他不断验证。比如在2021年,影石决定进军运动相机这一成熟品类,跟GoPro正面交锋。原因是他们发现运动相机这一品类尽管已经诞生了10多年,但仍然存在着大量未被解决的痛点,而GoPro创始人Nick Woodman心不在焉,并没有把用户需求放在工作优先级的首位。


2023年,影石推出了第一代运动相机AcePro,采用更大的传感器、更先进的芯片、更强的AI图像处理技术,并解决了诸如夜拍画质等用户痛点,“直道追赶”GoPro Hero系列和大疆 Osmo Action系列,从存量市场上抢夺蛋糕。目前影石运动相机出货量已经做到了行业前列。


影石运动相机 Insta360 Ace Pro 2

创新能力还体现在产品迭代速度上。影石每年发布3~5款新产品,相比之下,大疆的影像线每年发布2~3款新产品,GoPro每年则只有1~2款产品发布,其全景相机GoPro Max甚至五年才换代一次。在2024年影石收入55.7亿,已经逼近GoPro,到了2025年一季度,影石在营收上已经实现了反超。


能够做出「品类定义型产品」,并反超一个更大品类的定义者和创新者,影石足以在消费电子行业史上单开一页。而影石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从不懂硬件的起点出发,只花了十年时间就做出一家全球硬件品牌。而在它之前,从宿舍出发,完成这一“通关”任务的还是米哈游。


这是一次几乎堪称梦幻般的创业。在消费级硬件这个赛道上,这种奇迹未来只会发生在中国。




05. 尾声




2024年,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伯特(Marc Raibert)第一次来到中国,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简直不敢相信。


这部分解释了波士顿动力的坎坷命运——一家产品必须打造「软硬件一体化」能力的公司,创始人直到2024年才第一次来到机器人供应链大本营中国。相比之下,同样需要打造「软硬件一体化」能力,但同样缺乏本土供应链资源的苹果和特斯拉,库克和马斯克十几年前就已是中美航线的常客。


相比之下刘靖康是幸运的,他不需要跨越重洋,从南京到深圳只需要一张几百块的火车票,而搬到珠三角之后,2小时车程内他可以接触到最顶级的供应链资源。这让影石抓住短暂的时间窗口,做出了一款「品类定义型」产品,也有更多的精力来投入到软件和系统能力的构建之上。


这家市值已经接近700亿的公司,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它接下来的新目标是什么?它凭什么敢去追逐这个新目标?


曾经做出「品类定义型产品」的公司,也无法高枕无忧——宝丽来90年代收到数码相机的冲击,辉煌戛然而止;索尼延续产创新能力更久,继特丽珑Walkman后又做出了PlayStation,但在2010年之后也步履维艰;苹果在乔布斯回归后连战连捷,但目前创新的速度也逐渐趋缓,饱受诟病;而特斯拉,正在向全世界直播创始人精力分散对企业的影像。


每一家企业对自己宝贵的核心能力进行保持、维护和壮大,对影石来说也有一样。刘靖康需要带领影石继续不断深化「软硬件一体化」的能力,把它们复制到一个又一个需要被改变的赛道。同样,相比一个百亿上市公司的管理型老板,这个世界更缺更需要一个天才级的产品经理。


刘靖康用一台影石相机完成了上市敲钟

索尼从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走向一家全球家电巨头,特斯拉从Roadster走向大众车型,乔布斯回归后苹果从一台iPod做起,最后走向手机和平板。所以,从「根据地」走向「新蓝海」,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是每个梦想成为全球品牌的消费电子企业需要要走的必经之路。


这家年轻的公司一定会遭遇更凶猛的对手,但这意味着它正在努力站上更大的舞台。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资料

[1] 对话影石Insta360 刘靖康:这何尝不是一种极限运动,晚点LatePost

[2] 影石敲钟 ,一群90后眼中的世界级公司,卫诗捷商业漫谈

[3] 影石刘靖康:在「AI 硬件」的战场上,大 Boss 是手机厂商,不是互联网公司,极客公园

[4] 这家中国公司如何在运动相机领域打败GoPro?案例SHOWCASE

[5] 鱼眼镜头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大器免成


作者:戴老板

编辑:鲁舒天

责任编辑:戴老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数码   迷雾   森林   硬件   全景   产品   相机   三星   品类   公司   特斯拉   供应商   老师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