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5点半,王大妈像往常一样起床,厨房里开始飘来葱油的香气。她一直更喜欢用一点猪油炒青菜,觉得这样才“香得很”。
老伴李大爷却劝她,“报纸和电视都说,少吃油,吃得清淡,才对心血管好!”但奇怪的是,家里邻居陈大爷今年82岁,每天炒菜放三勺油,体检报告却一切正常,甚至医生还表扬他“比同龄人身体更硬朗”。
王大妈和老伴不禁开始疑惑:难道“吃油”真的有助于长寿?天天主张饮食清淡,到底靠谱不?或者说,其中的科学道理到底是什么?这背后会不会有你从未注意的重要细节?

关于吃油的争论,已成为无数中老年朋友餐桌上绕不开的话题。从“油吃多了致慢性病”到“油吃太少影响健康”,各种说法众说纷纭。真相到底如何?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朋友会自觉“清淡饮食”,把油盐降到最低。然而,2019年《柳叶刀》一项纳入18个国家13.5万人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每日摄入脂肪占总能量的30%以上的人群,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不但没升高,反而更低。
中国营养学会也指出:长期油脂太少,容易造成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障碍,也易导致能量缺乏、免疫力下降。

脂肪不是单一的“坏东西”。适当摄入符合健康标准的油脂,对中老年人维持神经系统功能、保护血管、提升机体抗炎力都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老年人长期油摄入过低,出现胆结石、便秘、肌肉流失等问题的风险明显高于油摄入适中者。原因是脂肪为身体提供必需脂肪酸,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使细胞膜保持正常结构。
但“吃油更长寿”的说法并不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关键在于“油的种类”和“摄入的总量”是否科学。
香港一项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指出,每天烹调用油总量控制在25-30克,植物油为主,动物油为辅,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过量则会增加超重、胰岛素抵抗等慢性病隐患。

一些家有“油香”传统的老人,可能因家庭习惯,每天油脂摄入量远超推荐。长期高油、高饱和脂肪酸饮食会加剧血脂异常、动脉硬化、脂肪肝等健康风险。
但把油脂“卡得太死”,同样对身体有害。2017年《美国老年病学会杂志》数据显示,适度油脂摄入的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率降低约18.6%,而且骨密度也更理想。身体健康不是靠“一刀切”地清淡与否,而是需平衡营养、选对用油。
油脂要多样化。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对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可以不同油轮换,避免长期单一。
注意总量别“超标”。以家庭日常烹调为例,每人每天总油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5-30克(约两勺半到三勺油),既能满足健康所需,也不至过量。

少炸多蒸煮,控住隐形油。点心、糕点、外卖等往往隐藏油脂,建议老年人更倾向煮菜、炖汤,少油炸、爆炒。
优先植物油,偶尔少量动物油。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延缓衰老。动物油可以适量增加风味,但应减少。
根据体检数据动态调整。如血脂偏高、肝功能异常,应听从医生建议,合理规划饮食用油量。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全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8年)》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中国医师协会饮食指导建议(老年版)》
《中华老年多学科营养综合管理专家共识》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