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握手后,中国腾出精力与荷兰算账,英媒:中国成了欧洲新教父

10月釜山,中美握手言和,临时协议暂时缓解火药味。但就在这边刚“灭火”,中国那边转头就对荷兰出手了,荷兰政府突然接管安世半导体,这一举动引发中国不满。

中方第一时间启动出口管制程序,欧洲半导体产业瞬间紧张。英媒看着这波操作,直接甩出一句评价:中国俨然成了“欧洲的新教父”。

从中美缓和到中欧对峙,节奏紧凑得像连环拳,这场芯片供应链风波到底怎么回事?

荷兰动手的法律外皮包着政治算计

安世半导体本来是中国公司旗下控股的海外资产,运作多年,业务重心主要在汽车芯片领域,占了全球市场不少份额。

突然有一天,荷兰政府说要接管它,理由是“国家安全”,而这套说辞美国之前早就用过了。

荷兰动用的是《货物可用性法》,这部法律是疫情期间出台的,原本是为了保障医疗和能源物资的供应安全,现在却拿来管半导体,法律程序没问题,但背后动机很难说干净。

莱顿大学的专家也指出,这次接管行为虽然形式上合法,但实质上是受到美方压力的“转代理操作”。而美国的“50%规则”,也就是只要有超过一半的关键技术来自美国,就可以按照美国的禁令执行,这让荷兰政府压力山大。一方是北约盟友,而另一边是最大市场,站哪边无疑就是站队问题。

这波操作一出,欧洲车企直接中招,大众、雷诺、沃尔沃几个品牌的高端车型直接停产。就是因为没芯片,供应链一断,钱都赚不成。德国IFO经济研究所保守估计,这一轮扰动会让整个欧洲汽车产业短期损失超百亿欧元。

更现实的是就业问题,博世、采埃孚这些核心供应商开始裁员,员工一夜之间进了过冬模式。

供应链成了谈判桌上的底牌

中国这边直接用一套技术流的方式给了回应,出口管制清单一更新,名字不多,但个个关键。里面对欧洲出口的几项高端材料和零部件,正好卡在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咽喉位置。

商务部的公告里写得清楚,所有出口须逐项审批,涉及“敏感用途”的要提供最终用户声明。这话听着不重,但操作起来要命。

这更像是对荷兰行为的一次制度性回应,中欧投资协定里原本有对投资资产加以保护的条款,现在中国准备援引这些条款打国际仲裁。

金杜律所那边已经开始整理案例,准备在国际贸易法框架下按章办事。

而中国这次精选几个节点精准调控,目的就是为了制造足够的压力,逼对方坐下来重新谈。

这套打法背后有个前提,就是中美刚在釜山握了手。美国在临时协议中对中国稀土管制做了让步,中国则放缓了部分出口限制,这腾出了外交空间,也让中国有余力腾出手来“和欧洲谈谈”。

而欧洲这边,还真不好一口拒绝,中东欧国家在“16+1合作机制”下早就表态,不想卷进地缘政治。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等国公开反对“泛安全化”,对于这些,他们更关心订单和投资。

中国不断调整出口节奏,同时加快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合作,俨然在打“分而治之”的牌。

欧盟内部声音嘈杂

荷兰的操作看似单独行动,实则反映的是欧盟内部的左右拉扯。德国希望稳住中国市场,法国在技术安全上更强硬。而东欧国家则普遍倾向于务实路线,不愿意为了意识形态牺牲经济利益。

这种分裂让欧盟的共同外交政策形同虚设,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凭借否决权阻止统一决定,导致欧洲在重大议题上常常雷声大、雨点小。

而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战略迷失正在加剧,它的决策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博弈节奏,特别是在技术主权和供应链安全这类议题上,内部协调变得拖沓且低效。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媒才会用“新教父”来形容中国。主要就是因为中国手里确实握着关键资源和市场份额,欧洲再不愿承认,也得面对现实。

稀土、电池材料、关键金属,中国是全球最核心的供应国之一。哪怕不封锁,只要慢半拍,欧洲的制造业就得“哑火”一阵。欧洲目前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对中国依赖程度仍在上升。

但欧洲自身的技术转型存在结构性瓶颈,短期内没法摆脱对外依赖。自主研发要花时间、花钱,还不一定能成功。麦肯锡的分析更直接,认为欧洲如果不调整对华关系策略,制造业竞争力将持续下滑。

从“全球工厂”到“谈判主桌”,中国的角色变了

过去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更多扮演的是“执行者”角色,按单生产、按需供货。

但现在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中国不只是“工厂”,也是“设计师”和“规则参与者”。尤其在芯片、稀土、新能源等关键产业链上,中国的地位已经不可替代。

这次中荷之争,其实就是一次角色转换的直观体现,中国一直在提前布局,主动出击。从出口管制到法律仲裁,从中欧投资协定到多边外交,中国完全是在“摆牌”。

欧洲的媒体和政客也逐步意识到这一点。所谓“新教父”,说的就是影响力的转移,中国没有逼迫谁服从,但在关键时刻能“点到为止”,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话语权。

2026年欧盟芯片法案即将修订,整个欧洲都在重新规划技术主权路径。荷兰这次出手,是想提前卡位,但中国的回应也让他们意识到,单边动作换来的不一定是主动权,可能是连锁反应。

中美的短暂停火,为中欧之间的较量提供了舞台。荷兰的动作是引子,中国的反应是回合。这表达出的是全球技术链条正在换一种运行方式。

谁能在规则中找到筹码,谁才能在谈判中赢得主动。技术主权时代,是需要看手里到底有没有牌。这场博弈才刚开始,接下来怎么走,就是要看谁更懂得布局。

信息来源:

安世中国:荷兰总部相关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安世中国业务运营一切正常

2025-10-23 20:16·澎湃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科技   中国   中美   荷兰   欧洲   教父   精力   中欧   美国   欧盟   技术   芯片   釜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