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四大家族崔宋黄梁:曾掌控煤窑、良田,如今后人遍布海内外!


老枣庄人茶余饭后闲聊,总绕不开“齐村崔家、官地宋家、马兰黄家、峄北梁家”这四个响当当的名号。明清到民国的数百年间,这四大家族可不是一般的风光——上掌控鲁南煤炭命脉,下坐拥万亩良田,科举出进士、商界掌行情,就连周边的集市、商铺、河道运输,都带着他们的印记。


可时光流转,昔日的豪门大院有的成了残垣断壁,有的改作他用,那些曾经跺跺脚鲁南都要颤三颤的家族,如今都去了哪里?他们的后人是否还延续着祖辈的传奇?作为深耕鲁南地方史30年的研究者,今天就结合族谱史料、民间口述和实地探访,给咱枣庄老乡好好说道说道这四大家族的兴衰迁徙史,里面不少细节,可是老辈人压箱底的回忆!


崔家:从逃荒厨子到翰林世家,17座煤窑撑起鲁南半壁天


要说四大家族里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齐村崔家。谁能想到,这个后来掌控枣庄17座煤窑、田产“二十五里不踩他人地”的豪门,祖上竟是逃荒来的厨子?


清乾隆初年,滕县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厨师崔秉忠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到峄县齐村。那会儿的崔家穷得叮当响,崔秉忠靠着一手好厨艺在当地富户家帮工,勉强糊口。可他的儿子崔震从小就机灵,不仅跟着父亲学厨艺,还偷偷观察东家的生意经;到了孙辈崔琏这一代,更是硬生生闯出了一片天——当时山西商人在枣庄开的煤窑因经营不善弃窑而去,崔琏瞅准机会接手,独创“三查三验”管理法:查煤层走向、查矿工出勤、查煤炭质量,验矿灯、验工具、验收成,没几年就把煤矿年产量从800吨飙到3000吨,巅峰时雇佣矿工超过2000人,枣庄半数以上的煤窑都挂着崔家的旗号。


有钱之后的崔家没忘“崇文重教”,光绪年间,家族斥资三千两白银创办“储英书院”,不仅供族中子弟读书,还收留周边贫苦学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书院里走出了枣庄清代唯一的翰林院庶吉士崔广沅——这可是咱枣庄本地出的顶尖文人,崔家特意为他修建了占地十五亩的翰林府,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府里有花园、戏台、藏书楼,光丫鬟仆人就有几十人。那会儿的崔家,田产横跨峄县、滕县,从齐村到滕县县城,一路走来的田地、商铺几乎都姓崔,当地人都说“崔家的地,踩不着别人的土”。


可盛极必衰,崔家的转折点出在清末。族里有个子弟仗着家族势力,骄纵跋扈,竟砍断了靳姓进士家的旗杆——这在古代可是大逆不道的事,直接触怒了朝廷。为了避祸,部分族人连夜外逃,有的去了蚌埠,有的躲到了磁窑,从此散落各地。


更让崔家受重创的是抗战时期,日军打进枣庄后,看中了崔家的煤窑和翰林府,多次威逼利诱让崔家族人附逆,可时任族长的崔蘧庵宁死不从,带着族人藏进山里。日军恼羞成怒,一把火烧了翰林府,这座矗立几十年的豪门宅院,最终只剩断壁残垣。但崔家没有垮,族侄崔毓柳毅然加入共产党,参与了著名的邹坞暴动,不少崔家子弟跟着他投身革命,家族自此从“豪门望族”转向“革命世家”。


1952年土改时,崔家主动上交所有地契,满满三大樟木箱的地契,记录着家族曾经的辉煌,也见证着他们的格局——七千八百亩耕地全部回归民生,崔家后人也开始自力更生,有的继续做矿业,有的教书育人,有的参军报国。


如今的崔家后人,早已遍布海内外,但“崇文重教、爱国爱家”的家风从没丢。就说原来的崔氏私塾改造的齐村小学,从这里走出的崔家后人就有12位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以来,107名崔家子弟穿上军装,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有的驻守边疆;还有二十多人深耕矿业领域,当年崔琏创下的煤矿管理经验,被他们融入现代矿业技术,参与了潘家窑煤矿的技术改造,延续着家族与枣庄煤炭的不解之缘。去年我去齐村探访,还遇到了崔家第12代传人崔老先生,他手里捧着修复后的《崔氏族谱》,翻到崔广沅的画像时,眼里满是自豪:“咱崔家人,不管走多远,根都在枣庄,魂都在‘勤俭持家、爱国为民’这八个字里。”


梁家:7000亩地主的“仁义逆袭”,乱世救数万灾民,后裔成跨界精英


如果说崔家靠的是“煤业+科举”,那峄北峨山口梁家,就是靠“仁义”跻身四大家族的。在鲁南民间,提起梁家,老辈人都竖大拇指:“梁家是真善人,乱世里救了多少人的命啊!”


梁家的先祖梁应聘,明万历年间从莱芜逃荒到峄北峨山口,起初只是个种地的佃农,可他为人忠厚,又肯吃苦,慢慢攒下了薄田。经过六百年的繁衍,梁家成了当地数千人的望族,到清同治年间,梁步海当家时,家族已经积累了7000亩土地、128间楼房,还有多处商铺和当铺,是名副其实的“鲁南大地主”。但梁家最让人敬佩的,不是财富,而是乱世中的担当。


1923年,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爆发,土匪孙美瑶劫持了一列载有洋人、官员和富商的火车,把人质关押在抱犊崮山区。北洋政府派军队围剿,洋人那边施压,土匪态度强硬,三方僵持不下,人质随时有生命危险。就在这时,梁步海站了出来——他在鲁南威望高,既懂土匪的心思,又能和北洋政府沟通,更关键的是,他为人正直,各方都信任他。梁步海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往返于军队营地、土匪窝和洋人代表之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促成谈判,所有人质安全释放。这件事之后,梁步海的名声传遍鲁南,就连北洋政府都想请他做官,可他婉言拒绝:“我就是个庄稼人,只想让乡亲们能安稳过日子。”


1930年,韩复榘在鲁南剿匪,战乱加上旱灾,很多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梁步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当即决定变卖田产和商铺,在峨山口、齐村等地开设粥棚,免费给灾民施粥。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上千名灾民排队领粥,梁步海亲自监督粥棚,要求“粥要熬稠,管够吃饱”,就这样坚持了半年多,救活了数万灾民。乡亲们感激他,都尊称他“梁先生”,有的灾民甚至改姓梁,只为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梁家还特别重视家风传承,编修的《山东枣庄峄阳梁氏家乘》厚达2000多页,里面不光记录着家族的功名业绩,更多的是历代族人的善举:谁帮乡亲修了桥,谁资助了贫困学子,谁在灾年开了粥棚,都记得清清楚楚。族谱里写着梁家的家训:“忠孝廉节,仁义传家”,这八个字,成了梁家人世代遵循的准则。


土改时期,梁家主动上交了所有土地和房产,没有丝毫怨言。和其他家族不同,梁家并没有因为失去财富而沉寂,反而因为“仁义”的口碑,在民间留下了极好的名声。如今的梁家后人,遍布海内外,既有商界翘楚,在金融、地产领域闯出一片天;也有高校教授,在科研、教育界发光发热;还有艺术领域的佼佼者,画家、音乐家不在少数。去年,梁家第11代传人梁女士带着家人从美国返乡寻根,特意去了峨山口的梁家旧址,在当年粥棚的位置深深鞠了一躬:“爷爷从小就给我讲太爷爷开粥棚救灾民的故事,说咱梁家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丢了‘仁义’二字。现在我做生意,也一直坚守诚信为本,这就是咱梁家的根。”


在四大家族中,梁家或许不是最富有的,但绝对是口碑最好的。他们用六百年的传承证明:财富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但“仁义”的家风,才是真正能流传千古的宝藏。


黄家:军户起家的六百年望族,两岸传承不忘祖根,台湾后裔千里寻亲


马兰黄家的历史,比崔家、梁家还要久远,从明永乐二年到现在,已经整整六百年。和其他三个家族不同,黄家是“军户起家”,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军人的刚毅和忠诚。


明永乐二年,朝廷为了巩固边疆,实行“军户迁徙”政策,黄家先祖黄幅作为军户,从福建邵武出发,一路北上,最终定居在沂州兰山县马兰屯(今属枣庄台儿庄区)。起初,黄家的职责是戍边屯田,可黄家人不仅会打仗,还懂农耕、善经营,慢慢从军户发展成当地的大族。到了清代,黄家更是迎来鼎盛时期,家族世代为官,出现了“父子进士”的科举佳话——父亲黄世济考中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儿子黄克昌紧随其后,中了进士后历任知县、知府,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十二世黄忠庸当家时,黄家的势力达到顶峰,田产增至数百顷,庄园就有四十余处,马兰屯周边的村庄,几乎“村村瓦房都姓黄”,家族三代二十三人都有功名官职,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黄家大院更是气派非凡,占地几十亩,有五进院落,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院内设有祠堂、书房、花园,还有专门的练武场,堪称鲁南地区最豪华的宅院之一。


可清末民初的乱世,让黄家遭遇了重创。当时黄家也涉足煤业,在马兰屯附近开了几座煤窑,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煤窑透水事故,让数十名矿工遇难。黄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拿出全部家产赔偿矿工家属,变卖了大量田产和庄园,从此家道中落,部分族人不得不迁居临沂等地谋生。


抗战时期,黄家子弟展现出了军人后裔的血性。族人黄僖棠毅然投身军旅,从普通士兵做起,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战功,历任游击支队司令、沂水县县长,在鲁南地区抗击日军,屡立战功。解放战争时期,黄僖棠随国民党军队赴台,后来官至青岛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89年病逝于台湾。他在台湾一直念念不忘故土,临终前还叮嘱子女:“一定要回马兰屯看看,咱黄家的根在那里,不能忘了祖宗。”


解放后,黄家大院被改为粮所,数百间豪宅在八十年代的城镇化建设中逐渐消失,如今只剩下几堵残墙和一棵老槐树,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但黄家的宗族传承从未中断,从同治年间开始,家族先后四修族谱,定下“敦仁崇礼,传家万春”的字辈,不管族人迁到哪里,都要按字辈取名,牢记自己的根在枣庄。


改革开放后,两岸恢复往来,黄僖棠的子女带着父亲的遗愿,多次从台湾返乡寻根。1992年,黄家第13代传人黄先生第一次回到马兰屯,在老槐树前长跪不起,手里捧着父亲的照片,哽咽着说:“爸,我回来看您的家乡了,这里就是咱黄家的根。”如今,海内外的黄氏后人通过族谱和网络保持联系,每年都有不少后裔从台湾、福建、上海等地回到马兰屯,祭拜先祖、寻访旧址。去年清明节,我还参加了黄家的宗亲联谊会,来自各地的黄氏后人聚集在老槐树旁,一起诵读家训,讲述家族故事,那种跨越海峡、跨越时空的祖脉联结,让人动容。


宋家:煤业巨富的低调传承,六万良田藏功名,散居各地续写基业


在四大家族中,官地宋家是最“神秘”的——史料记载相对简略,家族行事也格外低调,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鲁南商界的地位。老辈人都说:“崔家张扬,宋家内敛,但论财富,宋家可不输崔家。”


明嘉靖二年,宋氏始祖宋瑭从峄县北裴桥迁居官地,当时的官地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技术落后,宋瑭看到了商机,召集村民开挖小煤窑,凭借着稳健的经营和诚信的口碑,慢慢积累了第一桶金。和崔家的“规模化扩张”不同,宋家更注重“精耕细作”,他们的煤窑虽然数量不多,但开采效率高、煤炭质量好,深受商户青睐,生意越做越大。


到了民国时期,宋家已经积累了良田六万多亩,在官地建成了气派非凡的宋家大院。这座大院不像崔家翰林府那样雕梁画栋,反而显得古朴厚重,院内假山、长亭、人工湖一应俱全,还有专门的藏书楼和粮仓,雇佣了几十名仆人打理。但宋家最特别的是,他们从不张扬,家族子弟很少参与官场应酬,大多专注于生意和读书,就连县城里的商铺,都只挂“宋记”的招牌,从不炫耀家族财富。


作为与崔家同期的煤业世家,宋家的经营智慧让人佩服。他们从不垄断市场,反而经常帮助周边的小煤窑主,分享开采技术和销售渠道,因此在鲁南商界口碑极好。民国后期,随着煤炭行业动荡和时代变革,宋家的煤窑生意受到影响,加上土改时期财产充公,宋家大院逐渐衰落,族人也开始四散迁徙。


由于家族行事低调,缺乏详细的族谱记载,宋家后人的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定居在枣庄本地及周边的徐州、临沂等地。但宋家“稳健经营、诚信为本”的家风,一直影响着后人。如今,不少宋氏后人延续了经商传统,在建材、贸易、物流等领域小有成就,他们大多保持着低调内敛的性格,做事踏实、为人诚恳,在行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去年我去官地村探访,找到了宋家大院的遗址,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农田,只有几块散落的青石板,还能看出当年大院的地基。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他小时候还在宋家大院里玩过,“那院子大得很,藏书楼里有好多书,宋家的人都特别和气,见了小孩还会给糖吃。”一位住在官地村的宋氏后人说,虽然家族已经散居各地,但每年春节,附近的宋家人都会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讲讲祖辈的故事,“不管走多远,‘官地宋氏’这四个字,就是我们的根,诚信经营、踏实做人,就是我们的本分。”


结语:望族落幕,精神永存,枣庄的根脉从未中断


枣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就像一部浓缩的鲁南地方史。他们从逃荒者、军户、佃农起步,凭借着勤俭、智慧、仁义和担当,在明清至民国的数百年间,掌控了鲁南的煤炭命脉和经济格局,成为影响一方的豪门望族。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封建制度瓦解、战乱频发、社会变革,这些曾经的望族褪去了财富和地位的光环,族人四散迁徙,有的扎根枣庄本地,有的远赴海内外。但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把“勤俭持家、崇文重教、仁义处世、爱国爱家”的家风融入血脉,在各行各业续写着家族的传奇——从矿业专家到大学教授,从革命烈士到商界精英,从台湾后裔到海外侨胞,四大家族的后人用不同的方式,回馈着社会,也延续着枣庄的根脉。


如今,崔家翰林府的残垣、梁家的善举传说、黄家的族谱、宋家的大院遗址,都成了枣庄地方史的珍贵注脚。这些家族的故事,不仅是老辈人的回忆,更是枣庄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们告诉我们,财富会流逝,地位会变迁,但刻在骨子里的家风、融入血脉的祖根,永远不会改变。


咱枣庄人常说“故土难离,祖根难忘”,四大家族的后人不管走多远,都记得自己的根在枣庄;而咱枣庄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家族传承的精气神。如果你身边有四大家族的后人,或者知道更多关于他们的传奇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如果想了解某一家族更详细的族谱记载或遗址探访路线,也可以告诉我,我会为你整理更详实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历史   枣庄   煤窑   良田   后人   海内外   家族   官地   鲁南   族谱   仁义   族人   大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