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正在大量涌入中国!目的不是旅游,而是另有流量密码

文 | 青茶

前言

2025年,中国东北的黑河正悄然掀起一股独特热潮——来自俄罗斯的“常客”们背着空箱子,带着购物清单和直播设备,频繁涌入这座边陲小城。

黑河从默默无闻的角落,变成了“跨国食堂”“直播热土”和“快钱天堂”,流量密码就在于这群来自俄罗斯的“老外”和敏锐的商人。

那些你以为“没有吸引力”的城市角落,正在吸引一波又一波的外国人——他们不是游客,而是机会的搬运工。

俄罗斯人的跨国日常

黑河市,一个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的边境口岸城市,近年来悄然成为俄罗斯人“跨国生活”的理想落点。

距离只需七分钟船程,黑河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并不陌生,却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烟火气”。

在免签政策实施之后,俄罗斯人每天成批量涌入黑河,最常见的事情,不是观光旅游,而是早市“蹲早餐”。

豆腐脑、油条、热包子、酱肉饼,这些最朴素的中国早点,成了俄罗斯人口中的“香饽饽”。

从2023年开始,黑河的早市里经常能看到俄罗斯人排队买早餐,有时一个摊位前几十人里有一半是讲俄语的。

商贩们也很聪明。

为了迎合这一特殊客源群体,不少摊位挂起了中俄双语的招牌,甚至老板还学了几句“你好、几块钱、谢谢”这类实用俄语,哪怕发音不标准,也足以应付买卖。

更离奇的是,这些俄罗斯人早上吃早餐时,不喝豆浆、不喝豆腐脑,他们最爱的是“伏特加”。

你没听错,黑河的早晨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中国人左手豆腐脑右手油条,俄罗斯人左手包子右手小酒瓶。

在这个融合了东北粗犷与俄罗斯豪放的早市上,中俄文化碰撞出奇特的生活火花。

黑河的餐饮市场也因此升级。铁锅炖、烤羊肉串、炖排骨成为俄罗斯人最爱的正餐,一些东北菜馆专门推出“俄罗斯套餐”。

更有餐厅开始引入俄罗斯菜单,甚至配有俄语服务员,流量与文化,正在悄然联手,把黑河变成“俄式生活副本”。

为什么偏偏是黑河成了焦点?

答案不只是地理位置,更是“双子城”历史背景。

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本就是“鸡犬之声相闻”的邻居城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跨境一日游。

加之中国商品便宜、服务好,疫情后恢复开放,俄罗斯人自然首选黑河作为生活与消费的第一站。

消费能力反向输出

如果说最初的跨境来往只是为了满足生活小需求,那么现在的俄罗斯人,早已将黑河当成了“代购天堂”和“商品集散地”。

他们来黑河,不是为了看景,而是为了把空箱子装满再走。

最受欢迎的,是中国制造的家电、日用品、小商品以及国产汽车。

黑河本地商家表示,俄罗斯人来一次黑河,往往要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商品。

他们的消费欲望不容小觑——从水壶、热水器、剃须刀,到手机、平板、扫地机器人,应有尽有。

更夸张的是,很多俄罗斯人来黑河直接购买汽车!

尤其是国产民用车和牵引车,性价比极高。

2023年高峰时期,黑河一条街上能卖出几十辆车,一辆车利润甚至能达到2-3万元人民币。

背后逻辑不复杂:中国制造业完备、价格低廉,而俄罗斯受限于地广人稀、工业体系断裂和西方制裁,商品供给日益短缺,尤其是电子产品和生活电器,一直是短板。

而黑河的市场,正好填补了这一缺口。

当中国政府推行“以旧换新”政策时,不仅国内消费者狂欢,俄罗斯人也没错过机会。

有的甚至特意等中国的“618”“双11”电商节前后来到黑河,蹲一个线下大促销。

他们有的自己带回去,有的还作为“代购商”给国内亲戚朋友邮寄产品。

某种程度上,这已不是普通的边境贸易,而是一种小型国际物流产业链:商品从中国运到黑河,再被俄罗斯人带到对岸的布市,然后分销到俄罗斯远东城市。

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俄罗斯人选择“长期居住”黑河:租一套房、每月采购、定期回国送货,再返程来继续采购。

黑河不再只是城市,而变成了“前哨基地”。

为什么愿意在中国长期停留?

因为这里气候相近、语言也易适应,生活服务完善,中国的医疗、交通、网络、电商平台都远超俄罗斯。

最重要的是安全感,中国城市稳定且治安良好,对于生活在社会动荡中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片净土。

新时代的“淘金热”从黑河开始

如果说早市和商品消费是民生基础,那真正将黑河推向流量顶点的,是“直播经济”的到来。

从2023年起,一批又一批自媒体人、短视频博主、带货主播纷纷涌入黑河。

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赚钱”的。

最先火起来的,是拍“俄罗斯美女”。

黑河街头每天都能看到拿着手机直播的中国人,一边拍摄路上的俄罗斯女孩,一边向网友直播提问:“你愿意找中国男朋友吗?”

这类视频看似无聊,却总能轻易收获数十万点赞和转发,甚至登上各平台热榜。

于是,“俄罗斯女孩”变成了一种流量密码,黑河也成为“短视频博主的天堂”。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直播公司直接搬到了黑河,甚至进一步把直播间开到了俄罗斯那边。

为什么要去对岸?答案很现实——成本低。

在俄罗斯请一个员工,一个月只需要三四千人民币,但在黑河本地,至少要七八千。

同样的事,成本砍半,何乐而不为?

而更重要的是,在俄罗斯做直播带货的商人们发现了一个商业差异:中国市场节奏快,用户黏性高,消费习惯成熟。

但俄罗斯市场节奏慢、体系还在“重商不轻销”的旧模式下运行。

这种差异,反而成了中国商人的机会:谁快,谁就能抢得先机。

一位做服装直播的老板公开表示,他仅用半年时间就通过直播赚了200多万。

从吃穿用度到汽车家电,黑河与俄罗斯的“流量+物流”模型已经形成,俨然是一条现代丝绸之路的缩影。

不仅是商人,自媒体人也在黑河获得巨大回报。

有的博主专门每天记录黑河早市,一边拍摊主一边讲中俄文化差异,一天流量可破百万,广告合作接到手软。

还有的自媒体人直接把黑河设为“基地”,开展中俄文化推广、短视频教学,甚至推动两地结婚介绍服务,业务五花八门,收益持续高涨。

也正因为如此,黑河逐渐成为“网络淘金者”的圣地。

城市的国际化,并不是靠修高楼、引外资,而是靠人——来自俄罗斯的人、来自国内的商人、以及看到机会的内容创作者。

结语

黑河的崛起,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地缘位置、政策放开、消费逻辑和流量经济交织的结果。

这座边陲小城靠着一江之隔的天然优势,借力中国制造和服务业的成熟体系,再配合新媒体和直播带货的流量打法,完成了一场几乎没有前例的逆袭。

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俄罗斯人“来了多少”“买了什么”,而是城市如何把握住这波热潮,进一步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升级、服务优化与文化软实力。

黑河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开放持续、生活便捷、文化友好,小城市一样可以链接世界,甚至成为另一个时代的窗口。

流量只是表象,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当“吃个早餐”的日常也能成为跨国行为,我们离真正的“全球一体化生活圈”,其实并不遥远。

参考资料:

《中俄互免签后的黑河,俄罗斯人流行赶集吃包子,满街东北味俄语》 半岛都市报 2023年10月18日

《组团出国吃早餐,俄罗斯老铁涌入东北黑河,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界面新闻 2023年11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9

标签:旅游   目的   中国   俄罗斯人   流量   密码   黑河   俄罗斯   早市   俄语   城市   商品   豆腐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