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印度在2019年退出那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这事儿到现在六年多了,本来以为就这么算了,结果最近风向有点变。印度政府当初退出的理由挺直白,就是怕中国货进来冲垮本土产业,农民和中小企业吃亏。可现在呢,全球贸易风浪大,特朗普那边又开始搞关税战,印度这边有些人开始嘀咕,是不是该回去抱抱大腿,利用中国的发展势头给自己加把劲。不是说莫迪政府公开承认后悔了,但从一些官员和智库的表态看,确实有这个苗头。咱们一步步聊聊这背后的来龙去脉。
先说说RCEP是个啥玩意儿。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15个国家搞的贸易协定,覆盖人口占全球三分之一,经济体量也巨大。目标是20年内取消成员国间90%商品的关税,促进贸易流通。印度本来是发起国之一,从2013年起就参与谈判,谈了六年多。可到2019年11月,在泰国曼谷的峰会上,印度突然宣布不玩了。莫迪政府给出的说法是,这协定会损害印度农民、企业、工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具体点讲,就是担心中国制造太强,印度产品竞争不过,贸易赤字会更大。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那时候已经很高,每年几百亿美元,中国货从电子产品到化工原料啥都进。加上国内民粹情绪高涨,好多人觉得加入了就等于让中国影响力更大,印度只能当配角。所以,退出成了当时的政治选择,避免国内反对声浪太大。
退出后,印度转头搞自己的事儿。莫迪政府推“印度制造”计划,想吸引外资建厂,发展本土产业。建了不少工业园区,简化投资手续,还和美国、欧盟签了些双边协议。但现实没那么顺。2020年RCEP正式签署生效,其他成员国像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这些,很快就尝到甜头。跨国公司搞“中国+1”策略,把工厂从中国挪一部分到这些国家,避免供应链太集中。越南制造业蹭蹭上涨,出口翻倍,印尼也吸引了大笔投资。印度呢?高关税壁垒在那儿挡着,外资来得少。2021到2023年,印度出口增长是有的,但主要是服务和制药,制造业占比没多大提升。贸易数据上看,对RCEP成员的出口没明显受益,反而赤字问题没解决。
时间推到2024年,莫迪第三任期上台后,政策有点微调。以前热衷边境对抗,现在经济成了重点。10月,中印边境达成脱离接触协议,双方缓和了点。这为经济合作开了门。11月,国家转型委员会,就是NITI Aayog的CEO苏布拉曼亚姆公开说,印度该加入RCEP和另一个协定CPTPP。他觉得,这能帮印度制造业升级,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这些企业占印度出口40%。他还点出,越南这些国家因为加入了,制造业飞速发展,印度错过了“中国+1”的机会。意思就是,希望印度能借中国的发展东风,像东南亚国家那样分杯羹。想想看,六年前还怕竞争不过,现在却想蹭热度,这变化挺讽刺的。
推动这事儿的最大外力是特朗普。2024年美国大选,特朗普赢了,2025年1月上任。他一上来就推“美国优先”,对印度加关税。8月,直接对印度进口品征收50%的关税,因为印度买俄罗斯石油啥的。印度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制造业想冲刺,可贸易战一来,出口受阻。股市波动,企业订单少,纺织和汽车行业喊苦。官员们算账,发现打不起这场战。特朗普以前任期就和印度有摩擦,这次更狠。印度得两手准备,一是缓和和中国经济关系,二是给美国企业更多市场准入,降点关税。苏布拉曼亚姆的建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冒头的。8月21日,有报道说印度官员在讨论重新加入RCEP,以分散风险,利用中国市场机会。
当然,这不是一帆风顺。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在2024年12月就表态,不考虑重新加入,理由还是老一套:贸易赤字和信任问题没解决。中国在RCEP里影响力大,印度怕吃亏。国内阻力也大,农民组织和中小企业主反对,担心进口洪水。民粹情绪是莫迪政府自己挑起来的,现在想转弯不容易。智库报告显示,加入RCEP能让印度GDP多增长0.5%到1%,但短期内农业和乳制品行业会受冲击。印度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在8月说,印度该聚焦东亚,实现7%增长。前商务秘书拉吉夫·克赫尔也觉得,加入RCEP和CPTPP能提升竞争力。但政府到现在还没正式行动,更多是观察。
从全球看,这事儿牵扯到大国博弈。中国主导RCEP,印度退出后,协定还是成了世界最大贸易区。印度想回来,部分是因为特朗普政策推了把。纽约时报文章说,特朗普搞乱了印美经济联盟,印度别无选择,只能考虑逆转政策。中国成了受益者,能拉印度进自己的经济圈。莫迪最近访问日本和中国,谈合作,中国领导人和莫迪同意中印是伙伴不是对手。这为贸易铺路。但印度警惕心强,怕中国货倾销。RCEP协议里有条款,允许印度后期加入,但得谈判条件。
印度制造业现在占GDP 15%左右,想到2030年冲到25%。不加入大贸易区,机会少。越南从RCEP受益,制造业产值涨20%。印度高关税让外资绕道。智库GTRI说,退出是战略选择,因为对华赤字大。但现在情况变了,特朗普关税让印度出口到美受阻,得找新市场。中国市场巨大,印度产品如制药和IT服务有优势。重新加入能促供应链整合,吸引公司建厂。
但风险在。印度还没成工业大国,就对中国态度强硬。崛起后更难说。RCEP要求降关税,印度农业脆弱,乳业怕新西兰货进来。中小企业占出口大头,但竞争力弱。政府得平衡。双边谈判或许是过渡,像中印投资协议。莫迪政府行事风格,政策多变,但经济压力大。内部力量会添乱,民粹派反对任何亲华举动。
展望未来,印度可能通过渐进方式接近RCEP。先降点关税,签小协议测试水。特朗普政策持续,印度得加速。8月报道显示,官员在评估贸易风险和机会。加入能帮印度融入东亚网络,实现出口多样化。但不加入,继续本土保护,增长慢。选择关乎印度经济命运。六年过去,退出决定当初看起来稳,现在却让印度错失不少。想把握中国机会,得克服内部障碍。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