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交通工具在现代旅游中的存续,往往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人文温度。近日,四川峨眉山景区一名体重 263 斤的游客,雇佣 9 名轿夫抬滑竿往返 42 公里山路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这笔包括小费共计 2.21 万元的费用,不仅创下当事轿夫从业 32 年来的最高纪录,更让 “滑竿” 这一峨眉山特色交通方式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特殊订单:9 名轿夫与定制滑竿的准备
8 月 15 日清晨,峨眉山脚下的广福寺旁,几位轿夫正围着一顶特制的滑竿忙碌。这顶滑竿比普通型号宽出约 10 厘米,竹竿也选用了更粗壮的楠木,绑带处额外加了三层棉垫。54 岁的宋师傅蹲在地上,反复检查着绑绳的松紧度,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青石板上。
图片来自网络
“一定要稳妥,不能出半点差错。” 宋师傅叮嘱着身旁的同伴。三天前,他接到了一个特殊订单:一位外省游客体重 263 斤,想从广福寺坐滑竿到半山腰的仙峰寺财神殿,再返回出发点,全程约 42 公里。从事这行 32 年,宋师傅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么重的乘客,他立刻联系了 8 位经验丰富的同行,决定轮流抬运。
滑竿是峨眉山传承百年的交通工具,由两根长竹竿和中间的座椅组成,需两人一组抬行。按照景区惯例,体重 150 斤以下的游客,单边每公里收费 240 元,两人搭档即可。若体重超标,价格会相应上浮,且需增加人手轮换。宋师傅核算后,报出了 21200 元的总价,对方爽快答应。
为了找到合适的滑竿,宋师傅特意联系了景区附近的老木匠,将一顶旧滑竿加宽加固。“普通滑竿坐不下,稍不注意就可能侧翻。” 他用手拍了拍座椅扶手,楠木的质感坚硬而光滑,“这竹竿是去年从后山选的,晾干了一整年,承重绝对没问题。”
上午 9 点,游客准时出现在约定地点。他穿着宽松的运动服,体型壮实,脸上带着些许不好意思的笑容。“麻烦各位师傅了。” 他说着,小心翼翼地坐上滑竿,宋师傅和另一位轿夫试着起身,竹竿瞬间弯出一道明显的弧度,两人的脚步顿了一下才稳住。“别担心,我们有经验。” 宋师傅笑着说,声音里透着自信。
42 公里山路:汗水与号子中的同行
抬滑竿的路程从一开始就充满挑战。广福寺到仙峰寺的山路蜿蜒陡峭,近半路段是石阶,最陡的地方坡度接近 45 度。宋师傅和同伴们分成四组,每组两人抬行,剩下一人负责引路和替换。
刚出发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游客连忙说:“雨不大,不用打伞,别淋湿了你们。” 宋师傅却从背包里拿出一把大伞,细心地撑在他头顶,“您是客人,可不能淋雨”。雨丝落在竹叶上沙沙作响,轿夫们的脚步踩在湿滑的石阶上,发出沉稳的 “咚咚” 声。
行至一处急弯时,前方的轿夫突然喊起了号子:“嘿佐!左拐喽!” 后方的人立刻应和:“嘿佐!稳着走!” 游客被这充满节奏的号子逗笑了,也跟着小声喊起来:“嘿佐!” 轿夫们都笑了,宋师傅回头说:“您这一喊,我们更有劲了。”
山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轿夫们的 T 恤很快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每隔半小时就得停下来休息。宋师傅从腰间的水壶里倒出茶水,递给游客一杯,自己则仰头灌了大半瓶。“师傅们辛苦了,要不歇久点?” 游客有些过意不去。“没事,我们习惯了,早点到了您能多歇歇。” 宋师傅擦了擦汗,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
图片来自网络
下午 5 点,滑竿终于抵达仙峰寺财神殿。此时天还没黑,夕阳的金光洒在寺庙的飞檐上,格外壮观。游客下车时,特意多给了每位轿夫一瓶冰镇矿泉水,“今天真是多亏了你们”。宋师傅摆摆手,开始检查滑竿的磨损情况,准备第二天的返程。
雨中返程:22100 元背后的认可
第二天清晨,下山的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轿夫们从包里拿出雨披,细心地搭在游客身上,又撑了一把大伞护住他的头。雨水顺着伞沿流下,形成一道水帘,轿夫们的头发和衣服全被淋湿,却没人抱怨一句。
“到猴区门口时,雨下得最大,他非要把伞让给我们,说自己有雨披。” 宋师傅回忆道,当时游客的举动让大家心里都暖暖的。下午 3 点,滑竿安全返回广福寺,游客清点费用时,除了约定的 21200 元,又额外拿出 900 元,给每位轿夫发了 100 元小费。“这是你们应得的,服务太到位了。” 他握着宋师傅的手说。
这笔总计 22100 元的收入,成了宋师傅从业以来的最大一单。他之前接过最贵的单子,是多年前抬一名小朋友从生态猴区到雷洞坪,来回走了一整天,收费 6000 元。“现在年轻人不愿干这行,我们这些老伙计能接到这样的单子,也算没白辛苦。” 宋师傅把钱仔细分成 9 份,递给同伴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景区里其他轿夫听说了这笔订单,都跑来打听细节。“那么重的人,你们抬着累不累?” 一位年轻轿夫问。宋师傅笑了笑:“累是肯定的,但客人尊重我们,我们就高兴。” 他指了指滑竿上的棉垫,“下次他再来,我还得把这里再加厚点,让他坐得更舒服。”
约定与传承:滑竿上的峨眉山记忆
离别时,游客告诉宋师傅,自己明年 5 月到 7 月还会再来峨眉山,想挑战更高的山峰。“到时候我一定提前联系您,麻烦您再安排一下。” 宋师傅连忙答应:“没问题,我给您准备一台更大的滑竿,保证让您满意。”
在峨眉山,像宋师傅这样的轿夫还有几十位,大多是当地村民,平均年龄超过 50 岁。他们熟悉山上的每一条路,能准确说出哪段石阶有多少级,哪里的树荫最适合歇脚。滑竿的收费明码标价,从山脚到金顶,根据体重和路程不同,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现在坐滑竿的游客不算多,但每天总能接到几单。” 宋师傅说,年轻人更愿意自己爬山,坐滑竿的多是中老年人或体力不支的游客。但他并不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滑竿是峨眉山的特色,只要还有人需要,我们就会一直抬下去”。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