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未来共赴雄安丨在“未来之城”雄安探寻“淀上神兵”雁翎队的红色传奇

中国青年网雄安7月4日电(记者 李华锡 白珂嘉)7月3日,来自央媒新媒体及短视频平台的记者、编辑走进雄安新区,来到位于白洋淀景区的雁翎队纪念馆,了解抗战时期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敌后抗日武装雁翎队的故事,重温那段镌刻在岁月深处的红色记忆。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华锡摄

据《白洋淀志》记载,“抗战期间,‘雁翎队’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击毙、俘虏日伪军近千人。”雁翎队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水上游击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先后同日伪军进行了大小70多次战斗,歼灭和俘虏日伪军数百名,缴获敌人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31名战士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讲解员宋娜介绍说,1939年,雁翎队创建,最初有20多人,后发展到100多人。其名由来有二:一是队员打仗出行或归来时会排成人字形,似大雁;二是队员使用的大抬杆枪,为防止水上作战时进水,会用大雁羽毛塞入引火处。

“雁翎队作战英勇机智,他们利用白洋淀的芦苇荡和沟壕地形,傍晚时分伏击日军运输物资的船只,痛打包运船,缴获大量粮食、弹药和武器。”宋娜说,面对日伪军在水村建立的约20米高的岗楼,雁翎队采取智取措施,深入敌人内部分化矛盾,最终在1943年将岗楼全部销毁。冬天白洋淀结冰,日军围剿时,雁翎队自制带冰刀的冰车作为“土坦克”,利用冰面优势,还将日军引诱到薄冰区,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讲解员宋娜(右一)在进行讲解。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华锡摄

在备战与训练中,雁翎队员口含芦苇秆潜水,头上顶荷叶,借助芦苇秆通气和荷叶隐蔽,进行打靶训练和演习。这些珍贵场景被战地记者石少华拍摄记录。

“抗战胜利离不开后方妇女的贡献,她们为八路军缝制军衣,为前线送水、送饭,照顾伤员。”宋娜说,1945年,雁翎队将敌军赶出白洋淀,抗战期间,先后打了70余次仗,牺牲8名队员,击毙俘虏敌军近千人。如今,雁翎队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接待许多大中小学生和共产党员参观学习。

宋娜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雁翎队的故事也吸引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在徐光耀创作的《小兵张嘎》里,少年英雄“嘎子哥”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戴着草帽、身穿白褂,在白洋淀上和敌人机智搏斗。

媒体记者在拍摄《小兵张嘎》故事介绍。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华锡摄

“1958年,作家徐光耀在保定农场劳动期间,经当地渔民介绍认识了赵波。”宋娜说,在前前后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听赵波讲了许多亲身经历:儿时淘气,上树掏鸟蛋;参加雁翎队后,利用打鱼、打猎的本事去端鬼子炮楼、打日军的包运船队……1961年,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发表在《河北文学》上,1963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红色经典。

除此之外,著名作家穆青在《雁翎队》中描绘了白洋淀人民不畏艰辛英勇抗日的事迹。石少华的作品《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等真实记录了队员们日常训练等场景,这些作品作为重要文物在馆内展出。

在白洋淀文化苑演出的抗日实景剧。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华锡摄

据悉,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于1990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并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该馆目前保存着超过300件珍贵文物,平均每年接待游客量超百万。近年来,随着“嘎子村”和“徐光耀文学馆”的建成开放,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对传承革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雁翎队的精神已成为这片英雄土地上永不磨灭的记忆,激励着新一代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宋娜说。

来源:中国青年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历史   雁翎队   未来   神兵   红色   传奇   白洋淀   记者   中国   伪军   纪念馆   日军   岗楼   敌人   俘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