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雀巢咖啡的中国品牌,谁能扛起问鼎世界的大旗?

咖啡连锁领域,瑞幸在中国市场已经取得压倒性优势。凭借瑞幸的核心竞争力,只要稳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品牌,只是时间问题。

咖啡连锁领域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市场,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当前,该领域是雀巢一家独大。对于中国商家而言,没有哪个领域是无法攻克的。

在中国几十个品牌的高强度竞争下,雀巢咖啡已经步入下行通道。

我们想知道,围攻雀巢咖啡的中国品牌,谁能扛起问鼎世界的大旗?

一、高歌猛进的中国军团

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这个领域,挤进了太多的参赛者。国外品牌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雀巢、麦斯威尔,市场上常见的还有:新加坡的猫头鹰、马来西亚的旧街场、印尼的可比克、越南的 G7、日本的 AGF、荷兰的摩可纳等十多个品牌。

更不用说,连瑞幸、COSTA、农夫山泉等都要过来分一杯羹。

中国本土品牌,近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极富创新精神,不同类型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拓展事业版图,一路高歌猛进,推动市场快速演进。

01、云南咖啡产区的品牌大厂

云南地处北纬 22°至 29°之间,具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的特点,是全球公认的咖啡黄金种植带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云南的咖啡豆产量和质量稳步上升,基于产地优势,云南催生一批速溶咖啡品牌。他们垂直整合产业链,从种植、采摘,到烘焙、萃取,到配方研发、杯测品控,到包装销售,实现“从种子到杯子”的全流程掌控。

云南这些大厂占据全产业链的优势,在价格方面更具竞争力。后谷、中啡、云啡等品牌是其中的佼佼者。

02、直播间里的跨界新势力

市场的迅猛发展,让资本嗅到了商机。一些从事健康食品、运动食品的企业,跨界到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领域。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积累,创造很多新概念,令人眼花缭乱,为市场注入新活力,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如暴肌独角兽,这家美味代餐企业,推出左旋肉碱黑咖啡,听起来不明觉厉。

擅长营养食品的素素受,创造了益生菌生酮奶咖,尽管价格不菲,但是感觉对身体应该不错。

联合南京农业大学,致力于健康食品的谷本日记,则是把咖啡推向饮食管理的新高度,倡导追求自然、追求健康。

03、精品主义路线上的耕耘者

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这个赛道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有一群理想主义者,认真的走精品路线。他们追求创造更加优质的产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中国燃咖啡开创者菲途 FITO,推出具有健康管理功能的黑绷带、白绷带,新颖的产品概念,颠覆了传统思维,给市场打开一扇天窗。

以自主研发立身的三顿半,携原创专利 REPUS ®,建立自己的咖啡风味系统,在产品包装上也颇用心思,让迷你杯成为标配,赋予品牌以更高价值。

来自上海的永璞,高举「随时随地喝好咖啡」的理念,擅长生产冷萃咖啡液。

二、严防死守的雀巢咖啡

在中国品牌的创新驱动下,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市场,每年保持大约 15% 的增长率。但是,雀巢咖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连年走低。

当然,要撼动雀巢咖啡市场霸主的地位,并非易事。毕竟,它在中国已经深耕 30 多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赛道,雀巢没有竞争对手。甚至,作为国人的咖啡启蒙者,雀巢本身几乎代表了速溶咖啡,也是消费者首选的即饮咖啡品牌。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雀巢虽然也会患上一些大企业病。但是它的敏锐度和反应速度,并不算差。市场上一旦出现新产品,雀巢基本能够做到快速跟进。

雀巢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得益于它在咖啡领域完整的产品布局:从普通黑美式,到精品冻干咖啡;从经典的三合一,到新兴的生椰拿铁、茶咖、奶茶咖;从液态即饮,到挂耳手冲,等等。

雀巢咖啡最大优势在线下卖场,大中型超市、便利店、门市小店,随处可见雀巢的咖啡产品。特别是那些小商店,如果只有一个品牌,必然是雀巢无疑。这是中国品牌最薄弱的地方。

线下几乎看不到我们的影子,速溶咖啡这个品类尤其明显。即饮咖啡,偶尔还能看到瑞幸或者农夫山泉的产品。

线上平台,雀巢也完成全面布局,主流电商京东、天猫、抖音,都有它的旗舰店;直播销售模式,雀巢咖啡也在积极拥抱。

我们需要正视:雀巢咖啡的市场份额虽然被蚕食,但它能够紧跟时代,顺应市场,依然强大。

三、中国品牌的超越之路

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市场,伴随中国品牌的大量涌入,产品类型变得异常丰富。我们从品牌塑造的角度,结合国内市场结构,大致可以把主流产品划分为三类:

其一是普通黑咖啡,多数采用 2 克/袋的包装,主流产品价格在 1 元/袋以内。

其二是三合一及类似产品,多数品牌采用 15 克-20 克/袋的包装,国产品牌主流产品的价格在 1 元/袋以内,雀巢的产品一般在 1-2 元/袋之间。

其三是精品咖啡,我们把冻干咖啡、冷萃咖啡、挂耳咖啡、即饮咖啡以及一些新概念产品等,均划入这个类别。虽然该类别产品形态多样、标准各异,但总体上,这些产品价格更高,面对的是追求更高品质的群体,具有小众特征。

比如素素受的益生菌生酮奶咖每条3.46 元(25 克装),永璞的冻干黑咖啡每颗4.44 元(2 克装),墨客 MOCK 的茉莉雪芽拿铁每2条5.11 元(21.5 克装:A 条 20克,B 条 1.5 克)。

普通黑咖啡、三合一及精品咖啡,这三大品类,面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和细分人群,因此品牌策略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品牌由于起步较晚,基本上是从某个细分领域进入市场,建立局部优势。

雀巢咖啡,则实现了三大品类的全覆盖,基本盘明显优于中国品牌;它的三合一速溶咖啡和 268 毫升瓶装即饮咖啡,都具有较强的统治地位。

01、异军突起的黑咖啡

传统的三合一类产品,由于食品添加剂多、含糖量高,被口诛笔伐,扣上危害健康的帽子。在此背景下,2 克装的黑咖啡,戴着健康光环,叠加进阶概念,迅速崛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品牌,既是这一潮流的推动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形成群体崛起的局面。但是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依靠这一品类的优势,就实现对雀巢的超越。

首先,黑咖啡必须直面一个根本问题,纯美式的苦涩感,真的能屏蔽很大一个群体。不论如何包装,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毕竟大家花钱消费是为了享福,而非找苦硬吃。所以,这个品类存在显而易见的上限,阻碍了品牌的成长。

其次,黑咖啡的成分是咖啡粉。虽然可能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甚至品质不同,但是作为工业制成品,普通消费者,很难感受到有什么不同。普通的黑咖啡,选择喷雾干燥工艺,咖啡自带的风味物质被破坏,不同品牌的体验趋同。

当人们喝不出差异,价格战是最容易想到的营销手段。

市场反馈也确实如此。以雀巢为例,黑咖啡的售价,已经低至 1 元/袋之内。国内很多品牌,甚至跌破 0.5 元/袋,比如鲨鱼菲特、四只猫、云咖的部分产品。

黑咖啡的品类特殊性,导致通过产品包装,形成差异化特征、建立品牌认知的难度,以几何数增加。

因为如此,该品类更需要加强品牌建设,选择那条艰难但正确的道路,即秉承长期主义,避免陷入低价竞争。

02、命有所归的精品咖啡

精品咖啡是消费升级的产物,当消费能力提高,需求必然多元化。正因为如此,精品咖啡呈现出产品差异化的特征。我们以市场常见的品牌为例:

三顿半的冷萃咖啡粉,采用 2 克/颗的迷你杯包装,每颗 3.2 元。

瑞幸的冻干咖啡粉,采用 2.3 克/颗的迷你杯包装,每颗 3.8 元。

永璞的浓缩咖啡液,采用 25 克/袋的包装,每袋 4.3 元。

菲途 FITO的黑绷带,采用 3.1 克/2 条的包装(A 条 1.6 克,B 条 1.5 克),每2条 7.8 元。

后谷的精品挂耳咖啡,采用 10 克/片的包装,每片 7.9 元。

我们知道消费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产品价格与购买群体的数量成反比。当价格达到一定的阈值,必然从大众需求变成小众需求。精品咖啡如果追求高端属性,销量走低不可避免。如果追求销量,就必须放下身段,选择平民化路线。

典型案例就是雀巢的即饮咖啡,268 毫升瓶装咖啡京东上单价仅 4.6 元,比炭仌咖啡的8.6 元的单价便宜接近一半。炭仌向上,成为小众高端产品;雀巢向下,成为大众平价产品。雀巢以放弃高端品牌的溢价为代价,换来市场份额。

雀巢实在心有不甘,暗想自己如此大牌,怎能忍受赚不到咖啡的高溢价。

2018 年,灵机一动的雀巢与星巴克合作,获得它的品牌授权,生产和销售星巴克牌的咖啡产品,并且拥有除星巴克门店之外所有渠道的全球营销权。我们在超市或便利店看到的,带有星巴克 LOGO 的速溶咖啡或者即饮咖啡,其实都是雀巢生产的贴牌产品。

我们为此支付高于雀巢同类产品的溢价,最终还是进了雀巢的口袋。买的不如卖的精,老祖宗所言不虚啊。

雀巢用这种方式,拿到了精品咖啡这个品类的溢价。只是当年,雀巢大概也没有料到今天,星巴克已经认真考虑出售中国业务了。星巴克的溢价能力大不如前,是否预示雀巢在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领域,要重走星巴克的老路呢?

精品咖啡开拓市场的难点在于找到品质、价格与销量的平衡。

对于一个专注于精品路线的企业,要善于取舍;选择深耕小众市场的细分需求,追求高溢价是上策。

对于一个拥有全品类的企业,要掌握节奏;首先把精品咖啡作为价值锚定物,为品牌赋能;其次,通过缜密的市场研究和趋势判断,开发出兼具平民属性和品质符号特征的明星产品,追求市场规模。

03、亟待突破的三合一速溶咖啡

雀巢咖啡有如今的市场地位,三合一产品功不可没。它极大的扩展了消费群体,创造一个最大的品类。截至目前,在中国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市场,三合一的销售占比大约 50%。它的平民属性和便利属性,与其他品类相比优势明显。

中国品牌,如果谁有意愿成为与雀巢相媲美的巨头,三合一或类似的产品是必须要跨过的门槛,销售上获得非凡成就。

好消息是这个门槛,在健康当道的时代,已经出现明显松动。雀巢的三合一产品,最广为诟病的是,充满了科技与狠活。它的配料表,在今天的消费者眼里,简直触目惊心:

氢化植物油,酪蛋白,磷酸氢二钾,碳酸钙,柠檬酸钠,六偏磷酸钠,食用香精,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白砂糖,即溶咖啡,固体玉米糖浆,黄原胶,碳酸氢钠,食用盐等。

雀巢不单是配料表刺激了消费者的神经;它那种喝起来明显的、混杂添加剂的味道,更是狠狠地刺激了消费者的味蕾。

部分国产品牌,机敏地捕捉到雀巢的这个弱点,推出精简配料表的三合一类产品,然后肆意宣扬它的速溶咖啡:0 奶精、0 植脂末、0 氢化植物油,等等。

从产品策略上来说,优化配料表是高明的。但是,如此方式的大张旗鼓宣传,值得商榷。毕竟三合一再便宜,享用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美好生活,希望获得体验价值;如果还有情感价值,那更是锦上添花。这样一零到底,目的是为了喝不到什么,岂不是喝个寂寞?

中国企业在品牌战略设计、价值挖掘、形象塑造及整合营销等方面,尚需努力。

雀巢的三合一产品,既然有廉价感。我们的三合一速溶咖啡,就应该体现出品质感:不但好喝,还要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以此为基础,让这个平民化产品,能够产生更高的情绪价值,满足一定的情感需求,才是三合一的突破之道。

中国品牌,已经开始上下求索。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备注:本文所列商品价格来自京东或天猫平台的品牌旗舰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美食   雀巢   中国   咖啡   品牌   世界   产品   品类   市场   精品   溢价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