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经豪言“先定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的男人,如今却连一张头等舱机票的自由都失去了。
这不是电影剧本,而是71岁的王健林正在经历的现实,一纸来自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限制高消费令”,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将这位昔日的商业巨擘牢牢锁住,但是万达的债务还遥遥无期。(限高2在9日已取消)
我们有理由担心,现年71岁的王健林,有生之年还能翻身吗?
这道枷锁的直接导火索,是一笔看似不大不小的案件,因一笔1.86亿元人民币的款项被强制执行,法院正式对王健林下达了禁令。
从此,乘坐飞机、高铁一等座,或是在星级酒店进行高消费,都成了这位前首富的奢望,这不仅是法律上的制裁,更是对他个人身份和万达品牌的一次公开羞辱。
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就在9月11日,北京金融法院的一纸判决,又强制执行了超4亿元,天眼查的数据显示,王健林累计被执行的总额已超过52亿元。
而在另一些报道中,这个数字甚至飙升到了76亿元以上,债务增长的速度更是惊人,仅在8月这一个月里,新增的执行标的就接近24亿元。
面对外界的惊涛骇浪,万达内部人士的回应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他们将问题归咎于下属项目公司的经济纠纷,以及执行层面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回应与外界感知的危机严重性形成了巨大反差,仿佛试图用一片羽毛去掩盖一场雪崩,但事实是,法律的压力正以系统性的、持续不断的方式,将万达的困境公之于众。
万达今天的债务危机,绝非偶然,更像是一场宿命。
它的根源,深埋于王健林长期以来对“对赌协议”这一高杠杆金融工具的路径依赖,这种工具,曾是万达野心扩张的加速器,最终却变成了捆绑企业命运的定时炸弹。
第一次关键的“赌局”可以追溯到2016年,当时,王健林以惊人的魄力,推动万达商业从港股私有化,意图回归A股市场以获得更高估值。
为此,他与一众投资者签署了对赌协议,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7年内地突然收紧了对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审核,
万达回归A股的梦想,在2018年的最后期限前化为泡影,第一次豪赌满盘皆输,如果说第一次是时运不济,那么第二次则更像是宿命的重演。
为了赶紧完成目标,王健林再次拿起了“对赌”这把双刃剑,协议内容惊人地相似:如果公司不能在2018年8月底成功上市,万达需要回购投资人手中总计约近400亿元的股权。
历史再次无情地重复了自己,上市失败,回购条款被触发,这一次,后果远比上次严重,它直接引爆了2019至今年这场密集的诉讼潮与股权冻结风暴。
仅在2019年的时候,万达的负债就已经逼近3000亿元了,要知道这还是6年前了,这种负债趋势已经形成,纵使王健林有天大的本领,也不可能短时间扭转。
况且,这已经不是两次孤立的投资失败,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战略偏好,它将企业的未来,完全抵押给了不可控的上市前景,成为了驱动这场危机的核心引擎。
面对汹涌而来的债务,王健林唯一的自救策略,就是“卖卖卖”,这是一场壮士断腕式的求生,充满了悲壮色彩。
自2017年起,万达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资产变卖,从最初以637亿元打包出售文旅项目和酒店资产,到后来忍痛割爱,卖掉位于北京的万达总部大楼。
即便是到了今年5月,王健林仍在坚持这条路,他一口气打包出售了位于北京、广州等核心城市的48座万达广场,交易规模高达500亿元。
据称,通过多年来这种近乎拆解帝国的自救方式,万达已经偿还了近六千亿的债务,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证明王健林的决心。
但现在,这条唯一的生路,正在被堵死,债权人们的法律行动,像一张天罗地网,系统性地摧毁了万达资产的流动性,形成了一个“网格锁”效应,想卖资产还债,但资产却被法院冻结了。
目前,万达身上背负着47条股权冻结信息,其中最大的一笔,来自北京金融法院,直接冻结了万达旗下上海两家金融服务公司超过94亿元的股权,冻结期长达三年。
受影响的,包括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万达文化产业等最核心的子公司。
这个僵局的运行机制是这样的:像融创、苏宁这样的债权人,通过仲裁要求万达回购合计约145.41亿元的股份。
万达想还钱,但可供出售变现的资产股权,却被其他债权人抢先一步申请法院冻结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债务引发诉讼,诉讼导致股权冻结,股权冻结让资产无法出售,资产卖不掉就导致现金流枯竭,现金流枯竭就更无力偿还债务,王健林被现金流危机,死死地锁在了这个资产牢笼之中,动弹不得。
在这场核心危机的巨大阴影之下,一些次生现象虽然无法改变大局,却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这个商业帝国最后的余晖与挣扎。
帝国废墟之上,尚存一抹微光,万达电影业务的逆势增长,成了集团为数不多的亮点。
今年上半年,万达电影的净利润达到了5.36亿元,同比激增372.55%,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更是连续16年保持领先。
就连海外的澳洲Hoyts院线也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这抹微光,对于身负数千亿债务的庞大集团而言,终究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一阵阵“杂音”也从未停歇,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这位曾经以纨绔子弟形象示人的公众人物,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父分忧。
他变卖了自己的豪车、豪宅乃至私人飞机,试图填补资金缺口,他创办的熊猫直播曾一度风光无限,最终却黯然关停。
他投资的IG电竞俱乐部拿过世界冠军,却也难以为继,他在杭州的新创业项目,最终也被何猷君的公司接盘。
王思聪的个人努力和他在网络上掀起的巨大“流量”,终究无法转化为父亲急需的“现金流”,这出充满讽刺意味的家庭悲喜剧,更凸显了万达危机的深不见底。
在所有的喧嚣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丝坚守,71岁的王健林没有像其它人那样“跑路”,他选择了留下来,直面自己亲手缔造的这个庞大而又脆弱的帝国,并试图通过拆解它的方式来偿还债务。
这份责任感,为这场商业悲剧增添了复杂的个人色彩。
王健林和他的万达帝国,并非被某一个单一事件击垮,他们是被一个由自身的战略选择、外部环境的剧变以及冰冷的法律机制共同编织的“金融网格锁”牢牢困住。
在这个无法挣脱的僵局中,王健林展现了一位企业家的担当,但这份担当或许已经来得太晚,当所有能卖的资产都已挂牌,所有能赌的未来都已输光后,这位昔日的商业巨人所面临的,可能不仅仅是能否东山再起的问题,而是他和他所代表的那个地产狂飙时代的终局。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