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要送几双孩子的鞋,竟引起了一场婆媳大战!”
有网友吐槽,自己周末整理出一堆孩子小时候的鞋子,准备洗刷完放到垃圾桶旁边,让有需要的人拿走。收拾完刚准备出门,就被婆婆一把夺了过来。老人说孩子的鞋丢掉或送给别人都不吉利,非要留着;但网友觉得这些鞋子早就不能穿了,留着反而占地方,鞋子的质量又都很好,丢了也可惜,不如送掉或捐掉,说不定还能帮助到别人。
俩人谁都不愿意让步,直到最后大吵起来。
其实吧,俩人的初心都是好的,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只能说是观念不同。但话说回来,孩子的衣服鞋帽,只要清楚去向,真要送人也无可厚非。但唯独这四样东西,哪怕很新,也不要急着送人,别人送你,也先别要……

来源:视觉中国

入口的东西,开封了,别送也别要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
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早上去上幼儿园时,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抓了一把桌子上袋子里的零食,放进了衣服兜。可他不知道的是,这袋零食因为开封时间太久,而且已经过期,是他妈妈正准备丢掉,但还没来得及扔的垃圾。
等到了幼儿园后,小男孩害怕老师发现,一直等到放学排队那会,才趁老师不注意,拿出兜里零食,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吃。
没想到就是这点零食,竟导致他同学因为肚子痛被送去了医院。幸好经过医生诊断,他同学只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吃点药就没啥大问题了。不幸中的万幸,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这样的案例在网上和身边屡见不鲜。有些家长出于好心,在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互相分享一些食物;还有些家长,因为不愿拒绝别人的善意,当别人分享食物时,也会热心收下。但是,已开封的食物,再好吃也别送人或接受。因为有时候好心反而容易办坏事:
1.卫生隐患
食物一经开封,细菌繁殖速度超过想象,尤其是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时。还有比如生鲜类的食物,或保质期较短的食物,一旦开封,谁也不知道里面会滋生出多少细菌。
2.过敏隐患
孩子们之间互相分享食物,既可以让他们学习分享,还可以收获友情。但就怕不清楚彼此的过敏原导致悲剧发生,尤其是已开封的食物,过敏隐患更有可能会被叠加。
3.责任隐患
孩子一天入口的东西、接触的东西有很多。但大多数孩子,尤其是幼儿,体质相对较弱,一旦孩子生病,当无法确定原因时,吃过的已开封的食物,大多时候会成为第一怀疑对象。
所有入口的东西,宁愿太过谨慎,也切莫大意。因为一次的大意,可能带来的是追悔一生。说到底,不随意赠送或接受已开封的食物,才是对孩子健康的真正负责。

来源:视觉中国

贴身的衣物,穿过了,别送也别要
有位妈妈曾在育儿论坛分享过一件让她后悔的事:
她经常把女儿只穿过几次的贴身睡衣、背心等衣物,送给亲戚家年龄相仿的孩子。她觉得这些衣物品质好、成色新,直接闲置太浪费。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有一次家庭聚会,她听到亲戚家的小孩小声问妈妈:“为什么我总要穿姐姐的旧内衣?”孩子的妈妈随口答道:“这有什么关系,还能穿嘛。”没想到这句话被孩子深深记在了心里。
后来她发现,那个孩子每次来家里玩时,都不愿意和她的女儿一起换衣服,总是躲到卫生间里。学校老师也反映,这孩子体育课后从不和大家一起更衣,总是找借口最后一个去。
她这才意识到,那些“还好能穿”的贴身衣物,虽然节省了开支,却可能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感到难为情,甚至影响到孩子的社交勇气和身体自信。
从健康角度来说,贴身的衣物直接接触皮肤,即使经过清洗,也可能残留某些菌群或个人体质痕迹。不同孩子的皮肤敏感度不同,穿着他人的贴身衣物,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
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对自己贴身衣物的“专属权”。
这不仅是卫生需求,更是建立身体界限意识和自我尊重的重要一环。当孩子习惯了穿着别人的贴身衣物,或者自己的贴身衣物被随意送人,都可能模糊他们对个人隐私的认知边界。
一份恰到好处的善意,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
无论是赠送还是接收贴身衣物,都需要格外慎重。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时候就体现在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选择上。

来源:视觉中国

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别送也别要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有个“阿贝贝”。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除了像“阿贝贝”这种可以缓解孩子焦虑,安抚孩子的物品外,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东西,都是孩子安全感、自我感、成就感的“心理锚点”。
当我们随意把对孩子有特殊情感记忆的东西损坏、丢失,或送人后,孩子会特别崩溃。因为这些物品对孩子而言,不仅仅是一件东西,而是它背后代表着的情感记忆。
一位游戏博主聊起天赋时,说自己小时候围棋下得特别厉害。面对网友们的好奇,他说了一件往事。
小时候,他很早就展露出了围棋天赋。在小县城的围棋班,他可谓是打遍所有无敌手。有次围棋老师通知他去参加一个比赛,奖品是他梦想已久的齐天大圣模型。
为了赢得奖品,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地把自己泡在围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比赛中,他最终险胜摘得桂冠,抱回了心心念念的奖品。但他才开心了没多久,爸爸领导的儿子来家里玩,看见了模型,非要借走玩。
因为之前那个男孩就用“借”的方式,拿走了很多他的玩具,那些都并不值钱,也并非他的心头好,所以在爸爸提出送给对方后,他虽然不乐意,但还是答应了爸爸的要求。可这次不一样,齐天大圣是他最喜欢的英雄,而且这次能拿到冠军,不仅是因为他在围棋上付出了很多,也有很多运气成分在内。所以他坚决不让步。
爸爸看他油盐不进,直接强制性从他手里夺过模型就送给了对方,还在他大哭时骂他:“不就是一个玩具吗?以后我再补给你,作为男孩子,怎么这么小气!”从那之后,他对下围棋这件事也变得特别抗拒,无论别人怎么劝说,再也没去过围棋班。
大人总觉得“不就是一个东西吗,大不了再买一个”,但在孩子心里,他们失去的是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
一些对孩子有特殊意义的东西,是有情感记忆的,别送、也别收。大人以为的“垃圾”,可能是孩子世界里最珍惜、最重要的东西。

来源:视觉中国

没得到孩子同意的,别送也别要
前段时间听到一件趣事:
和好友聚会,看到她包上一直挂的小钩花挂饰换了,我便顺口问了下,这才知道原来是被她送回去了。
去年教师节的时候,一个家长送给了她一个学生亲手做的小钩花挂饰。当时她看东西很简单,又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
那段时间她经常把它挂在包上,觉得这是对学生心意的最大尊重。可让她纳闷的是,送她礼物的那个学生,每次见她时都瞅着挂饰欲言又止。她觉得奇怪,就把学生叫过来问了下。
原来这是学生第一次钩成功的作品,原本准备留下当纪念,结果被她妈妈拿来送给老师了,她当初不同意,还被妈妈责骂了一通。听完缘由后,好友哭笑不得地取下挂饰还给了学生。后来那位学生开开心心送了她一个新的挂饰。
你看,没有经过孩子允许,就送出的东西,真的会成为孩子的“心结”。
想起一位明星在综艺节目中分享过的话:
“我真的不喜欢和我妈住,因为她总是不经过我允许,就把我的东西送给七大姑八大姨。”
随意送或要没有得到孩子允许的东西,本质上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时,就会引起他们的抗拒,只不过这种抗拒有些会以激烈的形式呈现,有些会以隐性的方式呈现。
最后想说:无论送或要任何东西,原则只有一个——这样东西不要有任何的健康、安全、情感隐患。
不随意送东西,也不随意收东西,父母心中有数,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守护。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主创团 牧青野。来源简介:本文来源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小十点,关心孩子,更关心妈妈。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