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啊,这么多年,我喝水都靠泡一壶好茶!”
58岁的老张,大半辈子泡在工厂里,退休后生活突然闲了下来。晨起一壶龙井,午后一壶普洱,朋友聚会再添点绿茶。喝茶成了老张每天的“仪式感”:只要茶水不断,觉得浑身有劲。可半年后去医院做体检,检查单上几项“亮红灯”,让老张瞬间蒙了。
“你这是典型的肾脏早期损伤迹象!”主治医生叹了口气,“长期靠茶补水,可不是健康的喝水法……”为什么只喝茶,却不能真的替代白开水?茶水入口后,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尤其是第2点,大多数人都疏忽了,后果可比你想象得严重得多。
或许你和老张一样,对“只喝茶,不喝水”有几分执念。今天我们就来认真聊聊,这样的生活习惯,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真相也许让人大吃一惊。
很多人觉得“茶也是水”,甚至觉得喝茶比喝白水有营养,更能“刮油抗衰”。但真实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指出,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碱等成分,具有一定利尿作用,更容易让身体“出水多、进水少”,实际上加大了身体的脱水风险。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9年发布的《中国成年人每日饮水量指导》明确强调,成年人应优先以白开水为主,不推荐长期用茶水、饮料、咖啡替代直饮水。
为何茶不能等同于水?第一,茶叶带来的利尿作用,会让尿量增加,反而加速水分流失。第二,部分浓茶还可能刺激胃肠,影响矿物质吸收。第三,茶多酚、鞣酸等物质在高浓度下甚至有可能损害肾小管。
2022年一项对3789例慢性肾病患者流行病学随访发现,每天2-3杯以上浓茶者,其肾功能劣化风险高出12.4%。可见,“喝茶解渴、以茶代水”的说法,并不符合健康科学。
首先,脱水风险增加。表面上喝了很多水,其实身体真正吸收到的远不如白开水。
一份2021年《中国健康饮水行为调查》报告显示,84.9%的受访者低估了茶水替代白开水后实际补水量的缺口。出现口干、头晕、乏力、便秘等脱水问题的概率上升。
其次,肾脏负担变重。茶叶含有大量草酸,长期高摄入可引发尿中钙离子增加,从而促进肾结石发生。
有研究追踪4500名茶叶重度饮用者,其出现肾结石的发生概率高达19.7%,比日常只喝白水人群提升8%。而肾功能本身有下降趋势的中老年人,“只喝茶”更容易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形成隐形危机。电解质紊乱风险上升。浓茶含有咖啡因,剂量过高时引起心跳加快、心悸甚至血压波动。
有些人觉得“喝点浓茶定神儿”,但实际上2023年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连续一周每天仅用浓茶补水的人,血钾水平下降概率高达21.3%。特别对于老年人,心律不齐和晕厥风险随之增高。
除此之外,茶中的鞣酸还会结合铁,影响铁的吸收,长期下去可能出现贫血、头晕眼花等问题。而且过量饮茶还容易让胃变“难受”,出现反酸、腹胀等消化不适。
优先选择白开水作为补水主力军。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普通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应达1500-1700毫升左右,炎热或运动时适当增加。喝茶量宜适度,把茶当作调剂,每日不超过400毫升(约两小杯)为宜。
喝茶时间有讲究。建议上午9-11点及午后3-5点适量饮用,避免空腹和睡前喝浓茶。这样不但能缓解“口渴嘴淡”,还能提升精神状态。
冲泡方法很重要。用淡茶、温水冲泡,弃掉头道茶,减少鞣酸与咖啡因浓度,避免长时间浸泡。挑选新鲜、品质好的茶叶,防止杂质和污染。
特殊人群更要注意。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脏病患者或正在用铁剂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饮茶。有慢性病的中老年朋友,务必重视正规补水,不可本末倒置。
提升补水习惯的小技巧。家中常备水杯,多喝“见水就喝、主动提醒”法,饭前饭后、起床睡前都可补充温开水。要提醒自己:真正补水的是水本身,不要用喝茶安慰自己。
“只喝茶,不喝水”并非养生捷径,反而是在为未来埋雷。建议大家合理安排饮水结构,让白开水成为首选。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9年慢性肾病防控推荐意见》
《中国健康饮水行为调查报告(2021)》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