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1062),字希仁,宋代庐州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其祖父包上通,耕读传家。其父包令仪,字肃之,中过进士,曾任惠安(今福建惠安)县令、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等,晚年移家至合肥城内居住。包拯之母为张氏。兄弟3人,兄包莹、包颖,拯居三。
包拯幼人村塾读书,青少年时随父迁居合肥城内投师深造。宋天圣五年(1027)包拯28岁时考中进士,被任为大理评事、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县令。因父母年岁已大,包拯不忍远离,辞不就职。朝廷改任包拯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税监,离包拯家较近一些。包拯考虑:两兄皆去世,只剩自己侍奉父母,应以尽孝为先,故又辞官,居家尽孝。双亲去世,包拯亲葬父母到合肥东门外八里螺丝岗。又在墓旁搭棚守墓3年。时人称其为“孝子”。
景祐四年(1037),包拯39岁,始出任天长(今安徽天长县)县令。包拯离家时作诗言志云: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练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拯在天长任上,曾智断“割牛舌案”,有一农民来告自家的牛舌被人偷割,包拯命其回家悄悄把牛杀掉并到市场卖肉。不久忽有一人来向包拯揭发有人私杀耕牛。包公严厉斥责道:“为何偷割人家的牛舌,又来告发人家私杀耕牛?”那人大惊,只得伏罪。人称包拯“料事如神”。
康定元年(1040),包拯升任殿中丞衔调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端州特产名砚,称为“端砚”,历来为贡品,过去来此做官者皆多方搜求名砚,而包拯为官3年却“不持一砚归”。时人称道,呼为“清官”。端州偏远,包拯为振兴教育,创办“星岩书院”。还建驿站以通声气,建仓库储粮备荒,挖水并以便民用。后来,居民称包拯挖的井为“包公井”,并建“二先生祠”以纪念(另一先生为周元)。
庆历三年(1043),包拯上调中央御史台任监察御史。包拯支持“庆历新政”,对用人取七、审理刑狱等方面提出很多改革意见。还奏请不修上清官等,以节省财赋。包拯多次上奏请求赈济陈州及江淮一带灾荒,并揭发赈灾官员作弊害民,后世因有《陈州放粮》戏剧歌颂包拯。包拯曾果断弹劾贪官酷吏张可久、魏兼、任弁、王通等人以及激发保州兵变的韦贵、石待举、蒋堂等官吏,即使是皇帝已赦免者也坚决要求依法严惩。包拯还曾出使辽国,谏议妥善处理宋朝与西夏、辽国关系,缓解西南民族纠纷,加强边防。
庆历六年,包拯由监察御史兼户部判官首次出任大区行政长官-京东路转运使。他努力安抚百姓、惩办盗贼、整顿吏治,奏请朝廷免除治铁户和农民确实因贫困而拖欠的税款。庆历七年,包拯调任陕西路转运使。他在任内储粮备荒,改革冶铁户管理及盐政,还将陕西百姓除正赋外负担作了调查,并奏请朝廷免除不堪重负的造船木材税等项苛捐杂税、包拯体察民情,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感戴。
庆历八年五月,包拯再次奉调人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包拯首先对历代户口变动和宋朝户口详情进行研究,提出“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等措施,继而又设法解决河北紧粮供应难题,整顿陕西官盐经营办法,并对宋朝北方边境防守驻兵等战略部署提出谏议。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合肥市志》1999年9月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更多内容:1、进入“黄翔的视界”头条号,点击文章底部的“合集”进行阅读;2、进入“黄翔的视界”头条号,输入家乡的名称进行查询。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