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苹果宣布卖出第30亿部iPhone时,全球网友的反应出奇一致:有人翻出抽屉里的iPhone 4感慨“爷青回”,有人对着最新款iPhone 16 Pro Max吐槽“除了摄像头凸起,哪都没变化”,还有人默默打开购物软件——不是买新手机,而是给用了三年的iPhone换块电池。这场横跨17年的“数字盛宴”,终究在2025年三季度画上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逗号:营收940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中国区收入153.69亿美元,结束两季下滑;服务业务狂赚274亿,毛利率飙到46.5%。但当库克在电话会议里用“激动地推出全新系统设计”来掩饰创新乏力时,我们不得不问:苹果这列高速列车,究竟是在驶向新高峰,还是正冲向下一个悬崖?
“第30亿部iPhone”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科技公司眼红到发紫。要知道,全球总人口也就78亿,相当于每2.6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曾为iPhone掏过钱。但掰开揉碎了看,这更像一场“幸存者偏差”的狂欢:2010年iPhone 4卖了399万台,2023年iPhone 15系列卖了1.9亿台,而2025年Q3的iPhone收入44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3%——数据好看,可掩盖不了一个残酷事实:iPhone的增长越来越依赖“涨价”而非“增量”。
现在的iPhone有多贵?iPhone 16 Pro Max顶配版卖到14999元,比2010年iPhone 4(4999元)涨了整整3倍。更鸡贼的是苹果的“内存刀法”:128GB起步价9999元,256GB直接跳到11799元,逼得消费者不得不为用不上的存储空间买单。这种“加价不加量”的套路,在中国市场尤其明显——毕竟,这里有全球最舍得为“面子消费”掏钱的中产阶级。
但消费者也不是傻子。当国产手机把卫星通话、折叠屏、2亿像素摄像头做到5000元价位时,iPhone的“高端神话”正在松动。2024年中国区连续两季下滑,就是最响亮的耳光。如今“恢复增长4%”,与其说是iPhone魅力回升,不如说是苹果学乖了:悄悄给经销商加返点,在电商大促时降价1000元,甚至破天荒地推出“以旧换新补贴”。这种“放下身段”的增长,真的能持续吗?
财报里最亮眼的数据不是iPhone,而是服务业务收入274.23亿美元,同比增长13%。库克把这归功于“Apple Intelligence功能”,但明眼人都知道,这钱来得比卖手机轻松多了:App Store抽成30%的“苹果税”,Apple Music每月10元的订阅费,iCloud存储空间6元50GB的“智商税”……这些几乎零成本的数字服务,毛利率高达65%,比卖iPhone(毛利率35%)赚得盆满钵满。
但“印钞机”的另一面是“遮羞布”。当服务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9%飙升到2025年的29%,恰恰说明苹果的硬件创新已经黔驴技穷。看看今年的WWDC大会:iOS 19换了套图标颜色,MacOS加了个AI聊天框,iPadOS还是老样子。所谓的“全新精美系统设计”,不过是把圆角矩形换成了直角矩形,把蓝色主题调成了紫色主题——这种程度的“创新”,连安卓厂商都懒得抄。
更危险的是,服务业务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欧盟《数字市场法案》要求苹果开放侧载功能,中国《反垄断法》禁止App Store强制抽成,连美国国会都在调查“苹果税”是否涉嫌垄断。一旦失去“封闭生态”这把保护伞,服务业务的增长神话可能瞬间崩塌。到时候,苹果拿什么填补营收缺口?
“中国区恢复增长4%”,这个数字被库克反复强调,仿佛打了一场翻身仗。但看看具体数据:153.69亿美元的收入,只比去年同期多了6.41亿美元。要知道,2023年Q3中国区收入可是178亿美元,2024年Q1暴跌到145亿美元——如今的“恢复”,不过是从坑里爬出来了一半。
更扎心的是,中国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2025年Q3,华为Mate 70系列首销破200万台,小米SU7手机销量超过Model 3,就连OPPO、vivo都在高端市场抢走不少份额。苹果靠降价换来的增长,本质上是“饮鸩止渴”:老用户觉得“早买早吃亏”,新用户觉得“性价比不如国产机”。当iPhone失去“身份象征”的光环,剩下的只有“系统流畅”这个老本——而国产手机的系统,早已今非昔比。
苹果或许没意识到,中国市场早已不是那个“人傻钱多”的年代了。消费者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既要品牌溢价,也要实用功能。当华为能做到卫星通话+鸿蒙生态,小米能做到全场景智能互联,苹果还在纠结“摄像头凸起0.1毫米是否影响手感”,这种脱节感,迟早会让中国区的增长再次熄火。
从iPhone 4到iPhone 16,苹果用17年时间卖出30亿部手机,创造了商业史上的奇迹。但现在的苹果,越来越像一个“中年油腻男”:沉迷过去的辉煌,拒绝承认自己的缺点,把“挤牙膏”当成创新,把“割韭菜”当成本事。
看看Mac业务增长15%,靠的是M4芯片性能提升20%——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M3芯片已经性能过剩;iPad业务下滑8%,因为消费者发现“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可穿戴设备下滑9%,因为Apple Watch越来越像“智商税”,AirPods被国产耳机按在地上摩擦。唯一的增长点,还是那个卖了17年的iPhone。
这种“路径依赖”有多可怕?诺基亚曾经占据全球手机市场40%的份额,柯达曾经垄断全球胶卷市场70%的份额,它们都以为自己会永远强大,结果被时代无情抛弃。苹果现在的处境,和当年的诺基亚、柯达何其相似:沉迷于自己的生态闭环,忽视了技术变革的浪潮;傲慢地认为消费者会永远忠诚,却忘了“没有永远的品牌,只有永远的需求”。
财报发布后,苹果股价盘后上涨1.06%,看似市场很买账。但看看长期走势:从2023年的260美元跌到2024年的169美元,如今反弹到209美元,依然没回到高点。投资者不是傻子,他们看得懂:苹果的增长越来越依赖“涨价+降本”,而非“创新+增量”。
要想破局,苹果必须放下“高傲的头颅”:要么在AI领域真正拿出颠覆性技术,而不是给Siri换个皮肤;要么开放生态系统,和安卓、Windows正面竞争,而不是靠“封闭”收割用户;要么在中国市场推出更接地气的产品,而不是把欧美版iPhone换个充电器就拿来卖。
但库克显然没这个魄力。他更擅长“精细化运营”:砍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增长11%,低于营收增长),加大股票回购(2025年已回购1200亿美元股票),用财报数据讨好华尔街。这种“短视行为”,或许能让苹果维持几年增长,但长期来看,无异于“慢性自杀”。
30亿部iPhone,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还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答案或许藏在每个消费者的心里:当你下次换手机时,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iPhone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苹果的好日子,可能真的不多了。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