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迷雾中,孙殿英这个名字仿佛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却又带着无尽的争议与谜团。
他究竟是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孤儿,一步步成长为纵横一方的军阀?又是为何会在权力与财富的诱惑下,沦为盗掘皇陵的罪人?
当开国中将韦杰俘虏他时,那被砸开的孙家墙壁,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1889年冬天,孙殿英出生在河南永城一座贫寒村庄里,正是后来臭名昭著的“东陵大盗”,母亲在他尚年幼时便撒手人寰,父亲也因与人结仇官司缠身,最终横死狱中。
年幼的孙殿英成了无人照料的孤儿,没有书念、没有饭吃,只能靠街头乞讨和替人跑腿度日,可他眼里始终藏着一种野兽般的狠劲,命运将他逼入绝境,却未能剥夺心中那一点不屈。
渐渐长大的孙殿英,靠着一副好体格和天生嘴皮子溜的本事,在地痞流氓里混出了点名气,据传,他曾在永城一带开过一个小作坊,制造烟土再转手卖给烟馆。
这在当时虽不是多稀奇的门路,但却是一条来钱极快的邪路,靠着毒品生意,他积攒下第一桶金,也结交了不少三教九流的朋友。
然而,孙殿英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市井混混,他想有枪有兵,想要自己的地盘,随即开始四处游走,不惜低声下气去奉承地方官员、军警胥吏,换取庇护与资源。
有人说他是个圆滑世故之人,有人骂他是个墙头草,但无论如何,孙殿英用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在乱世之中,只要活得够精明,连一根草也能缠住石柱攀高爬远。
1913年,孙殿英看准时机,投奔了当时在豫西颇有势力的军阀张治公麾下,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到了1922年,孙殿英已经在豫西、皖北一带有了自己的地盘,因为担心被更大的军阀势力吞并,果断带兵投靠了当时的豫西镇守使丁香玲,将自己的武装彻底正规化。
两年后,趁着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各地军阀抽调兵力的混乱时机,孙殿英假借驻守豫西之名,强行占据了部分直军空出的地盘,正式登上了“土皇帝”的宝座。
那一年,他才三十出头,却已能和周围的地方势力平起平坐,手下有兵、腰包有钱,再加上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迅速在军阀圈中闯出了名声。
1928年,北伐战争尘埃落定,蒋介石一统国民政府,孙殿英又不动声色地投靠国民党,不久之后,他便以“保境安民”为由,被派驻到河北遵化一带。
就是在那里,他望着荒芜山岭下那些曾被皇家重兵守卫的陵寝,心里生出了一个足以震动全国的念头。
“宝藏,该归我了。”
1928年夏末,河北遵化的群山之中,一场诡异的“军事演习”悄然拉开帷幕,这一带地处清东陵地界,曾是清朝皇家禁地,陵墓群静卧于起伏山岗间,岁月风尘中仍显庄严威严。
然而,这一天却注定要打破这片静谧,也将历史的一角撕得血迹斑斑,发号施令者不是别人,正是孙殿英。
驻军遵化后,他便对眼前这片“宝地”虎视眈眈,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乾隆帝的裕陵皆在这山中隐匿,孙殿英不是第一个起贪念的人,却是第一个敢当众动手的人。
他深知,若想成功掘墓而不引起朝野震动,必须设下一个足够唬人的“幌子”,于是,一纸命令自军部发出,声称为应对“土匪骚扰”,将于陵区一带展开为期数日的军事演练。
兵力调动迅速而隐秘,百姓被驱离,通信中断,仿佛一张天网悄悄铺开,爆破持续了整整两日,尽管陵前护墙被轰成碎渣,但真正的墓道依旧不见踪影。
孙殿英大怒,命人押来几名熟知地形的清军老兵,轮番严刑拷打,终是一无所获,直到第三天,风水先生才鼓起勇气提出。
“若无机关显露,那就逆推龙脉地势,自下而上开掘。”
顺着他的建议,士兵开始在一块斜坡上刨掘,不久便见到一道石阶,隐于地下,如蛇蜿蜒而下,孙殿英眼中泛出异样的光,那是嗜血之人面对猎物时的贪婪。
当厚重的墓门轰然倒塌,士兵点燃火把、探身而入,入眼之处竟是雕梁画栋、穹顶高悬的地宫,四周墙壁镶嵌着玉石与宝珠,金银堆满案几,宛如神话中的龙宫幻境。
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半点敬畏,几名身强力壮的士兵冲上前去,用铁撬将棺椁一角撬开,随着木盖缓缓打开,棺中尸身赫然展现眼前。
那一夜,整个地宫如同被暴民洗劫,士兵们将能搬的尽数装箱,连棺椁上的雕饰也用锯子锯下塞入背囊,不到一天,地宫已空如荒庙,只余灰尘与脚印,一片狼藉。
孙殿英没有满足,转头又命人炸开乾隆皇帝的裕陵,据说,此次两陵共计拉出五十余箱珍宝,其中包括慈禧口含夜明珠、乾隆的108颗朝珠,还有外藩进贡的宝石瓜、镶金宝剑……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传遍四方,清室后人愤怒至极,联合言官上书国民政府,蒋介石不得不出面表态“彻查此案”。
面对压力,孙殿英并未惊慌,反倒将部分珍宝封箱送至南京,接连拜访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高官,用这些“孝敬”换得沉默,这场震动朝野的盗陵案,最终不了了之。
这场爆炸不仅炸毁了清朝的体面,也彻底暴露出孙殿英灵魂深处那无底的贪婪,他是披甲的盗,是冠冕堂皇的掘墓人,而这些宝物也成了他命运的伏笔。
1947年春天,刘伯承、邓小平统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正在全线推进,而汤阴这座北临太行、南接中原的战略要地,正成为我军攻势中不可回避的骨节眼。
城中,孙殿英依旧是那副不可一世的模样,穿着笔挺军装,他坐在指挥部的藤椅上,喝着热茶,望着城墙外黄土飞扬,一脸的轻蔑。
“凭我手下三个整编师,还有这十几米高的城墙,宽八尺、深五尺的护城壕,哪怕共军来了十万,我也能守它三个月!”
自抗战胜利以来,他便一直盘踞在汤阴,如同一头落入陷阱却不自知的野兽,表面上,他还有残兵万人,实则士气涣散、军械匮乏,连枪栓都锈迹斑斑。
更关键的是,蒋系内部对他早已存疑,表面上授他兵权,实则掣肘封锁,让他如一条链子套住的狗,叫得再响也咬不出血来。
然而,外头的战局却早已天翻地覆,刘邓大军在华北势如破竹,起初,我军未急于攻打汤阴,而是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分兵扰乱孙军的粮草供给与后路联系。
孙殿英看在眼里,心里却不以为然,内心依然坚信蒋委员长一定会增援,可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天还真塌了。
随着外围据点一个接一个被拔除,汤阴被团团围住,蒋介石在南京冷眼旁观,表面上仍写来亲笔信鼓励,语气却是嘲弄多于激励。
“望君能以当年守亳州之勇,顽强抵抗。”
那一刻,孙殿英终于心头一凉,他明白了,自己早成弃子。
5月2日夜晚,他带着残余四十多人弃城突围,消息早已被侦知,我军立即派出两个连沿线设,孙殿英一行顿时被困。
“缴枪不杀!”
“我投降,我是孙殿英!”
话音一落全场寂静,有人将画报与他比照,确认无误,这位赫赫有名的“东陵大盗”终于伏法于兵锋之下。
被押至战俘营不过几日,他便开始托人四处打听,得知主事的是一位姓韦的军长,嘴角浮起自信的笑,此人极可能是多年前一同共过事的老熟人——开国中将韦杰。
果不其然,不久后,当军营中那位身材颀长、神色刚毅的军长步入营地时,孙殿英一眼就认出他来。
“韦司令,好久不见啊,咱们可是旧识了,当年在豫北抗战时,还在您那边喝过几顿酒呢!”
“自然是认得你,孙司令,不过,如今你我立场不同,这些虚情假意的旧话,就不必说了。”
孙殿英笑容凝滞,韦杰却并未就此离去,盯着孙殿英沉默片刻,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低声道。
“你当年……盗东陵那事,记得吧?”
孙殿英一怔,脸色瞬间从笑意转为惨白,他怎会不记得慈禧墓、乾隆陵,五十余箱的珍宝早已成了他人生最隐秘也最沉重的一笔财富。
“当年那些……大多都送给国民党官员啦,剩下的也在战乱中丢了……”
“是吗?我可不信你这套话,派人去他住处搜一搜,注意墙体,地板,连地窖都别放过。”
部队行动迅速,孙殿英的宅邸位于汤阴城中一处偏僻小巷,看似寻常破屋,却是他早年秘密修缮的落脚点。
一队士兵进屋翻找,桌椅、床铺、地砖逐一拍打,就在即将放弃之际,有人站在内屋东墙前轻轻一敲,顿觉声音空洞,韦杰接报后亲自赶来,一声令下。
“砸!”
墙体一点点剥落,露出一块厚实的夹层,几位士兵合力凿开,只见里面赫然藏着三个漆黑宝箱,每个都用铜锁封死,箱体雕刻复杂,甚至还有暗纹机关。
孙殿英此刻已无话可说,颤颤巍巍从衣袖中掏出两把生锈钥匙,递给警卫,当钥匙转动那一刻,沉重的“咔哒”声仿佛是一段历史被揭开封印。
箱盖开启,霎时间金光溢出,满满当当全是失踪已久的国宝,镶满宝石的西瓜摆件、玉雕人物、嵌金短剑、珠串朝珠、晶莹剔透的夜明珠等等。
那一刻,孙殿英神情麻木,眼中浮出无法掩饰的痛惜与不甘,这些宝物被小心封箱,运往总司令部,韦杰亲自押送,并呈报至上级。
刘伯承得知后特地设宴款待孙殿英,一是感谢其“配合”,一是为国家“收回遗产”表达重视,孙殿英全程低眉顺眼,连筷子都握不稳,他知道,这顿饭是自己的最后一场“体面”。
不久之后,他被安排前往河北接受改造,昔日军阀,终成阶下囚,而那些被找回的珍宝也不再是哪个军阀的私产。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