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朱枫烈士的“骨灰罐”,六十年的寻找,陶罐虽碎,忠魂不灭!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10年12月9日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朱枫烈士的外孙女徐云初眼眶早已通红——朱枫家人等这一天,等了整整60年。

当台湾商人刘添财抱着一个圆柱形容器走进来,徐云初再也忍不住泪水,上前一步从他手中接过容器,那里面,装着的是她外婆朱枫的骨灰,还有一整个家族跨越海峡的思念。

“谢谢您,让我外婆终于回家了。”徐云初深深鞠躬,身后的亲属们也跟着弯腰,鞠躬的弧度里,是两代人未说出口的委屈与欣慰。

没人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圆柱形容器里,藏着一个破损的陶罐——那是朱枫烈士的骨灰罐。

罐身编号“223”,模糊的红色字迹“朱谌之”,是这位烈士留在世间最清晰的印记,而这只陶罐的回家路,走了整整一个甲子。

提起朱枫,很多人知道她是牺牲在台湾的革命烈士,却少有人知道,她最初的名字叫“朱贻荫”——一个带着“祖上福泽荫庇”寓意的名字。

1905年,朱枫出生在浙江镇海县的富商家庭,父亲朱云水是当地有名的实业家,作为家中第四个女儿,她从小被称作“朱四小姐”,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

母亲是旧式文人,从小教她读书习字,9岁时她进入镇海县立高等女子小学,16岁考入宁波女子师范学校,是当时少有的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

1923年,18岁的朱枫在师范学校拍下一张照片:齐耳短发,穿着素色旗袍,眼神里没有大家闺秀的娇弱,反而透着一股同龄人少有的坚定,这张照片后来成了50年后女儿朱晓光寻找母亲的关键线索。

1926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朱枫,做了一个让家人意外的决定:拒绝家里安排的优渥婚事,去上海给一户吴姓人家当家庭教师。

也是这一年,她拜书法大家沙孟海为师,主动提出改名,“贻荫太俗,桂凤(她的小名)太柔,我想换个能配得上理想的名字。”

朱枫故居

沙孟海沉吟片刻,为她取名“谌之”,字“弥明”——“谌”是忠诚,“弥明”是光明不灭,后来她参加革命,又给自己取了“朱枫”这个化名,有人说“枫”是“桂凤”的结合,可在她看来,枫树经霜不凋,更像革命者的风骨。

那时的朱枫不会想到,这个名字会陪着她走过颠沛的革命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27年,22岁的朱枫远嫁沈阳,丈夫陈绶卿是奉天兵工厂的大技师,技术过硬,家境殷实,可这段看似安稳的婚姻,只维持了5年。

1932年,陈绶卿感染霍乱去世,留下朱枫和两个孩子,其中大女儿奉珍还是先天聋哑。

29岁的朱枫成了寡妇,带着孩子回到镇海老家,可她没沉浸在悲痛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她主动加入抗日救亡宣传队,穿着粗布衣裳,嗓子喊哑了就用手势比划。

坐着的二人,左朱枫,右陈绶卿

为了筹钱支援抗战,她打开家里的库房,把收藏的金石、书画、祖传的玉器都拿出来变卖,连母亲留给她的陪嫁首饰也没剩下。

也是在这段时间,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朱晓光,一个同样投身革命的进步青年。

1938年初,夫妻俩经朱晓光兄长介绍,加入了武汉共产党领导的新知书店,负责革命出版工作。

朱晓光

当时书店经费紧张,连印书的纸张都买不起,朱枫没跟丈夫商量,就把镇海老家的房产卖了,捐出500大洋。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500大洋能让普通家庭生活好几年,可她只说:“书能唤醒人,比房子值钱。”

同年夏天,武汉失陷,夫妻俩撤到湖南常德,秋天时朱枫在乡下生下儿子朱明,小名“湘虎”,33岁的她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和丈夫拍下一张合影。

她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怀里的孩子裹着旧棉被,可照片里的她笑得很灿烂,那是革命者在苦难里的乐观。

1945年,经过8年考验的朱枫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调她到上海的联丰棉布号和鼎元钱庄工作,负责财务和情报经费管理。

没人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女掌柜”,后来会成为潜伏台湾的关键情报员。

1948年,朱枫被调往香港工作,这里成了她前往台湾的中转站,1949年11月,组织交给她一项秘密任务:

以探亲名义去台湾,联络我党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和吴石将军,传递重要军事情报。

出发前,她给在上海的丈夫朱晓光寄了一张照片:她站在香港的海边,风吹着头发,笑容温和,照片背面,她写下一行字:

“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给梅留念!一九四九・十・廿五。”

“梅”是朱晓光的小名,她一直叫他“梅郎”,连自己的化名“周爱梅”里,都藏着对丈夫的牵挂。

”那时的朱枫以为,最多几个月就能回来,她甚至跟丈夫约定,1950年春节一起回镇海老家过年。

可她不知道,这封信成了夫妻俩的诀别信,1949年11月底,朱枫抵达台湾,在“白色恐怖”的阴影里,她小心翼翼地和吴石将军接头,传递情报。

吴石将军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却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共产党员,两人配合默契,短短3个月里,多次将重要情报传回大陆。

然而,1950年2月,蔡孝乾被捕后叛变,供出了朱枫和吴石,3月,朱枫在台湾住处被捕,敌人对她严刑拷打,可她始终没吐露半个字。

同年6月10日,45岁的朱枫和吴石、聂曦、陈宝仓一起,被押往台北马长町刑场,临刑前,她留下最后一张照片。

站在栏杆旁,脊背挺直,眼神平静——就像她年轻时那张师范学校的照片一样,从未变过。

朱枫牺牲的消息,隔了很久才传到大陆,女儿朱晓枫那时候还小,只记得母亲走前抱过她,说“等妈妈回来给你带糖”,可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由于当时台湾的“白色恐怖”,没人敢为朱枫收殓遗体,她的遗体被国民党当局火化后,骨灰存放在台北市示范公墓灵骨塔,成了无人认领的“无主骨灰”。

大陆的亲人知道她牺牲了,却不知道她的骨灰在哪里——海峡相隔,信息闭塞,寻找成了遥不可及的事。

这一等,就是50年,2000年12月,60多岁的朱晓枫在山东画报社出版的《老照片》丛书里,偶然看到一张标题为“台湾地下党员朱枫”的照片。

照片里的女人临栏杆站立,眼神熟悉又陌生——那是她从未见过的母亲年轻时的样子!这张第一次公开的照片,像一束光,照进了朱家两代人50年的等待里,

通过《朱枫传》作者冯亦同的关系,朱晓枫联系上了台湾历史学者徐宗懋(笔名秦风)。这位热心的学者接下了这个沉重的委托,开始了在台湾的漫长寻访。

徐宗懋

徐宗懋不仅亲自四处寻访,还在台湾、香港两地的报纸上刊登数篇长篇文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帮忙寻找朱枫烈士的遗骨。

他在文章中动情地写道:“一位为理想献身的女性,不应该在牺牲后连一个安息之地都没有。”

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这样的循环在找寻中持续了整整十年,直到2010年,寻访人员终于在台北市示范公墓灵骨塔内,那三百多个无主骨灰罐中,找到了编号“223”的骨灰罐。

当确认这就是朱枫烈士的骨灰罐时,所有人都潸然泪下,那个破旧的陶罐,见证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等来了认领它的人。

骨灰找到了,如何将它运回大陆又成了难题,就在这时,台湾商人、中国生命集团董事长刘添财伸出了援手,这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企业家,决定亲自护送朱枫烈士的骨灰回大陆。

2010年12月9日,从台北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刘添财始终将骨灰罐紧紧抱在怀中,之后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刘添财

翌年,朱枫烈士终于魂归故里,安葬在浙江宁波镇海区九龙湖畔的革命烈士陵园,她的孙女朱容瑢永远记得那个触动人心的场景。

墓地的二百多级台阶,象征着朱枫45年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当骨灰盒要放入墓穴时,朱明迟迟舍不得松手。

那个11岁就失去母亲的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多抱一刻,就能多感受一分母亲的温暖——这场重逢,他等了整整六十年。

如今,朱枫烈士的故事通过《沉默的荣耀》等影视作品被更多人知晓,但她留下的,远不止一个英雄的传奇。

《沉默的荣耀》剧照

正是这份对家国的大爱,让她舍弃了小家的团圆,在给丈夫的最后一封信中,她写道:“我们为了更大的家,暂时放弃了小家团圆。”谁能想到,这个“暂时”,竟是永远。

那个曾经破损的骨灰罐,经过精心修复后,如今安静地躺在纪念馆中,每一道裂痕都被小心地填补,就像历史留给我们的伤疤,虽然永远存在,却也因此更加珍贵。

它不再只是一个容器,而是一座丰碑,见证着一位女性的勇敢,一个时代的悲壮,一个民族的不屈。

陶罐虽碎,忠魂不灭,这八个字,刻在每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心里,朱枫烈士的故事告诉我们:肉体可以消亡,器物会破损,但精神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永恒不灭。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朱枫:丹心映枫红,英灵期一统》

北京日报客户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浙江档案网——《永载史册的女英雄,浙籍革命烈士朱枫的传奇故事》

中国新闻网——在渝台商忆护送朱枫烈士骨灰回乡:跨越海峡,英魂归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历史   忠魂   陶罐   骨灰   烈士   台湾   丈夫   母亲   照片   师范学校   小名   台北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