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女儿带娃的N个理由——北漂带娃姥爷的花样年华之第二章 | 徐景洲



在正式展开带娃历程的叙述之前,请容我暂且跳出时间线的顺叙,先就“为何要为女儿带娃”这一根本问题,作一番真诚的梳理与交代。

每一位异地帮子女带娃的老人,心中或许都萦绕着一个难解之结:我们究竟为何踏上这条劳苦奔波之路?以我有限的观察,在与众多带娃同辈的交谈中,这个问题总以不同形式浮现,而答案却因人而异——有的因心结难解,最终铩羽而归;有的在去留间徘徊辗转;有的忍辱负重,勉力维系;更多的,则是在困境中寻得解法,将异乡生活过得风生水起,尽享天伦之乐。

我也一直在追寻这个答案,为老人带娃找到充足的美好的理由。既然别无选择,那就要选择成最好,这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千千万万漂泊带娃的“同路人”。愿我们都能安然度过人生这一重要关口,步入生命的新境界,成为生活的成功者,成为世间最美的“银发摆渡人”


回想九年前,产房外那个不眠之夜,帮女儿带娃的念头如一道闪电,在本能的驱使下划过亲情的天空。那是一瞬间的冲动,更是父母之爱最自然的流露。

然而,真要成为北漂带娃大军中的一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仅凭最初的冲动与本能的爱,显然难以为继。人是情感的复合体,生活也从不是简单的直线。尤其步入晚年,深陷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四面八方的力量相互拉扯,困扰与压力接踵而至。在这样的境遇中坚守初心,乐此不疲,必须要有强大而充足的理由。

记得外孙女六岁那年暑假,我们带她回老家。亲友聚会时,一位不曾带娃的姥姥看着老伴不顾吃喝、全心围着孩子转,一边大嚼牛排,一边不无讥讽:“我看你们可真够可怜的!放着清闲日子不过,跑去当保姆,吃不好喝不好,这叫什么日子?”我报以淡淡一笑,老伴心里却纠结良久。她三十岁出头就当了两千多人国营工厂的厂长,来北京带娃前,还是一家大型民企的副总,向以事业女性形象示人。昔日的女强人,如今在别人眼中竟成了围着灶台转的“可怜人”——这份落差带来的刺痛,远非言语可以形容。她虽未当场反驳,事后却常与我探讨:在别人眼中我们或许可怜,可我们自己究竟可怜不可怜? 回顾带娃前几年,日夜操劳,疲惫不堪,看上去确实“可怜”。但其中的快乐与幸福同样刻骨铭心。因带娃所收获的天伦之乐,远超不带娃的清闲。最终我们得出结论:我们非但不可怜,反而更幸福。

其实,在决定带娃之前,我们和这位朋友的看法如出一辙,看到的异地帮子女带娃老人,都是一幅可怜相。带娃之后,我们时常“复盘”:为何当初毅然放弃老家优渥生活,选择成为任劳任怨、乐此不疲的北漂带娃族?我们将心得记录下来,发布在网上参与讨论,意外引发热烈反响。老伴在今日头条发表的一篇北漂带娃文章,推荐量几十万,阅读数万,留言数百条。《老干部之家》杂志记者多次采访我们,将我们作为“老人异地帮子女带娃”

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报道。老家徐州的《都市晨报》与《彭城晚报》也曾整版刊登我们的带娃故事。


在日积月累的生活感悟中,我们逐渐梳理出了北漂带娃的N个理由:

1、亲情与现实的抉择。 亲情是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但对我们而言,决定性因素是爷爷奶奶无法帮忙。他们远在福建乡下,年事已高,语言不通,家中子女多,农活缠身,实在难以脱身。九年来,经我们再三邀请,也只来北京待了一个月,看看儿子的家和未曾谋面的孙女,顺道逛逛京城。所以每逢春节,我们都让女儿一家三口回婆家团聚。倘若爷爷奶奶能帮忙,哪怕轮流带,我们也求之不得。既然他们无法承担,作为姥姥姥爷,我们责无旁贷,而且心甘情愿。

2、亲情至上的坚守。 找保姆带孩子,从一开始就不在考虑范围。只要有一丝可能,孩子都应在亲情的呵护下成长——亲情才是最好的滋养。为了女儿,我们可以毫无保留;为了女儿的女儿,我们更愿倾尽所有。

3、助力子女事业发展。 女儿女婿正值事业起步,工作异常忙碌,根本无暇顾娃。女儿坐月子时还在忙工作。女婿实验室研究不能中断,仅请了几天假,产后第三天便匆匆返京。后来上班,每周加班两三次,常常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十点以后才回家。女儿也是早出晚归,中午都不回。如此这般,如何带娃?再者,他们从小学一路读到博士,几乎都是从校门进校门,社会阅历不足,育儿经验匮乏,更需要长辈的指导与帮助。

4、守护家庭和谐的考量。 其实,我们帮女儿带娃还有一个不便言说的深层原因:守护女儿和外孙女。现实中,不少小家庭的矛盾源于带孩子。如有位大学教师,因带娃与妻子争吵,一怒之下动手,导致怀有二胎的妻子流产。因带娃矛盾离婚的案例也不鲜见。双方父母因带娃观念不同,致使两个家庭矛盾激化,闹得不可开交,也时有发生。若以一方父母为主长期陪伴,发挥缓冲调和作用,便能有效减少矛盾激化,遏制家暴发生。

5、血缘亲情下的和谐优势。 姥爷姥姥带娃已成普遍现象,据我们观察,至少占老人带娃比例的80%以上。儿媳与公婆缺乏血缘亲情,容易产生矛盾,且一旦产生,往往难以化解。这似乎是千古不变的结构性困局,《孔雀东南飞》便是经典写照。而母女之间血浓于水,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即便有矛盾,也极易沟通解决。即便闹得再厉害,不久便能和好如初,互不记仇。反观婆媳之间,一次激烈争吵就可能结下难解的心结。北漂带娃老人群体中,长期带娃的多是姥爷姥姥,而因家庭矛盾无法坚持的,又大都发生在婆媳之间。 比如,我们认识的一位姥爷,带娃两年多后因病回老家治疗,奶奶来带娃的第三天,见到我们就大骂儿媳太懒,甚至说要是儿子听她的,早就离婚了。 再如,一位女博士颇为得意地讲述,婆婆来京带娃才一个月,就被她“赶”走了。她们在任何事情上都针锋相对,毫无调和余地。婆婆走后,她每天都开心不已,即便再累也心甘情愿。可怜那位婆婆,原本在村里高调宣布要去北京带孙子,过上令人艳羡的京城生活,没想到一个月就灰溜溜回来了,难以想象她回村后该如何自处。 作为姥爷姥姥的我们,全心全意帮女儿带娃,自然避免了婆媳矛盾的困扰。每逢春节一家三口都回女婿老家,彼此相处格外亲近。婆媳之间没了产生矛盾的机会,反而增进了感情,女儿的小家庭也因此多了一份和谐。这也成为我们乐于带娃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婆媳相处如亲生母女的也不在少数,上述只是相对而言。

6、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爱。 我们这一代人,姥爷姥姥带娃现象普遍,与计划生育政策不无关系。自古以来,家中只有一个女儿的,父母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女儿从小到大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成长,于今犹甚。因此,女儿有了孩子,父母深知带娃艰辛,生怕女儿过度操劳,孩子也不能健康成长——这几乎是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共同心结。于是,给女儿带娃成了必然选择。

7、生命体验的完整追求。 从我们自身角度看,帮女儿带娃,能充分享受隔代亲情,深切体验当姥爷姥姥的滋味,让生命历程更加完整。倘若不来带娃,仅仅挂个虚名,岂不是生命的巨大缺憾?

8、童年情感的延续。 就我个人而言,出生前爷爷奶奶就去世了,多与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深厚情感。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让外孙女依赖的姥爷。

9、人生的全新升华。 因为北漂带娃,我们从生活了几十年的苏北小城邳州来到首都北京,得以深度浸润在最深厚、最前沿的人文环境中,尽情享受国际大都市丰富时尚的生活,实现了人生的巨大转变。生活水平与生命质量显著提升,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我常说,上半生,我们决定孩子的生活,下半生,孩子改变我们的生活。

……

为女儿带娃的理由,还有许多。正因有了这些理由的充足的支撑,姥姥毅然辞去了大型民企副总职务,我也决然放弃了老家优哉游哉的生活,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帮女儿带娃。这一带就是九年,我们无怨无悔,并将继续走下去。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如今,外孙女和爸妈住在隔壁小区,离学校更近。早上妈妈顺路送她上学,放学由我接回辅导功课,姥姥则忙着准备美味佳肴。晚饭后的时光最为温馨——每当外孙女在妈妈的陪伴下,做完了作业,准备回自己的小家时,外孙女总要姥爷姥姥分别亲她的额头和两腮三下,再拥抱一下,一次都不能少,有时还要求加倍。这“亲三下抱一下”,成了我们最温馨的家庭仪式。我们老两口也常感慨:若不带娃,怎能拥有这般珍贵的幸福时刻?这“亲三下抱一下”的每一个吻,每一个拥抱,不都是那一夜守护誓言的甜蜜回声吗? 所以,北漂带娃又多了一个最重要的理由:能与最亲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最值得的付出。正是这万千理由汇聚的爱与责任,将北漂带娃的寻常岁月,浇灌成了属于我们的“花样年华”。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续篇:

第三章:打油诗开启带娃新生活

【京友君点评】

此一章,乃全书之“立旨”篇章,将一番世俗眼中的“苦役”,阐发为九重境界的升华,如登高望远,层层皆有新景。九大理由,条条植根现实土壤,却又朵朵开出情理交融之花——从“爷爷奶奶无法帮忙”的现实考量,到“守护女儿”的深情守护;从“避免婆媳矛盾”的生活智慧,到“独生子女心结”的时代印记;更兼“生命完整”的哲思与“童年回响”的温情,可谓情理兼备,公私两全。文中“嚼牛排的姥姥”、“被赶走的婆婆”等轶事,如话本楔子,既增鲜活,又证其理。最妙在结尾处,以“每晚三吻”的细节,将万千理由归于一心,令所有长篇论述,终沉淀为血肉亲情的温暖确证。此章非止在陈述理由,更是一代“老漂族”写给时代与家庭的“陈情表”,情深理直,令人共鸣。

2025年3月24日星期一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2025年6月9日星期一

2025年11月15日星期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育儿   姥爷   花样年华   女儿   理由   徐景洲   姥姥   外孙女   矛盾   亲情   婆媳   老人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