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法律严得不行,城市干净得像个样板间。可你要是去过芽笼,就会发现那儿有个合法的“红灯区”。这事儿乍一看挺矛盾的,但其实是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特意留下的政策。他是个特别务实的人,觉得与其跟人性对着干,不如管起来更省心。
要搞清楚李光耀的决定,得先看看新加坡卖淫这事儿是怎么开始的。19世纪的时候,新加坡还是个英国殖民地,港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结果呢,大量男的从中国、印度这些地方跑来当劳工,干活赚钱。这些人离家远,又没带老婆,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卖淫这行当自然就起来了。
那时候的殖民政府也没想着完全禁掉这事儿。1870年,他们搞了个《传染病条例》,要求妓女得登记,还得定期体检,主要是怕性病到处传。当时卖淫主要集中在几个地方,比如德斯克路、琼山路。政府给妓院发执照,把这行当管起来,算是承认这东西没法彻底消灭。
到了1965年,新加坡独立,李光耀带着人民行动党接手的时候,卖淫已经是个老问题了。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使劲打压,把它彻底清掉;要么接着管,不让它乱来。他最后选了第二条路,把“红灯区”留了下来,还定了规矩。
李光耀这人,治理国家特别实在。他有句话说得挺经典:“如果管用,就试试;行得通,就接着干;不行,就扔了,换个法子。”他不爱玩那种空想主义,觉得政策得看实际效果。他管新加坡,跟管公司差不多,得看情况灵活调整。
在卖淫这事儿上,他觉得人性这东西你压不下去。他在《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这本书里写过,试图跟人性对着干没啥用,还不如面对现实,管好它。他知道,卖淫这东西禁了也禁不绝,与其让它偷偷摸摸搞乱社会,不如摆到台面上,有个章法。
他还特别在乎社会稳定。在他眼里,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得好,社会得稳当。把卖淫圈在像芽笼这样的地方,既能满足需求,又不会打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挺符合他务实又管用的思路。
李光耀留着“红灯区”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他有自己的算盘。咱们一条条来说。
李光耀很清楚,卖淫这玩意儿几千年来都有,想彻底弄没基本不可能。你要硬禁,反而会把它逼到地下,管都管不了。地下交易一多,性病、人贩子、黑帮啥的都跟上来,比现在麻烦多了。他觉得,既然禁不掉,那就管起来,至少还能控制局面。
卖淫要是没规矩,性病就容易传开。新加坡这么个小地方,人口密集,卫生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合法的“红灯区”有个好处,妓女得定期体检,政府还能盯着点。这招挺管用,新加坡的性病率比很多禁娼的国家低不少。比起让疾病乱跑,这法子靠谱多了。
把卖淫圈在芽笼这种地方,能少影响普通人。你想啊,要是满大街都是这事儿,老百姓肯定不乐意。政府把这行当限在特定区域,外面的人看不见,日子照过,社会也稳。李光耀特别看重这个,觉得秩序比啥都重要。
新加坡不光有本地人,还有一大堆外劳和外籍商人。这些人里头不少是单身汉,或者老婆不在身边,总有些需求。需求在,市场就在。与其让非法卖淫到处冒头,不如给个合法的口子,把事儿管好,省得乱七八糟的问题冒出来。
合法的妓院得交税,办执照也得花钱,这对政府来说是笔收入。虽说没多到能撑起国家预算,但好歹有点用。加上还能给一些人提供合法工作,多少减轻点社会压力。
李光耀制定政策的时候,喜欢瞧瞧别的国家咋干。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德国的汉堡,都有合法红灯区,管得还不错,犯罪少,卫生也好。他觉得这路子值得学,拿来用用挺合适。
新加坡的“红灯区”不是随便留着不管,规矩多着呢。政府定了不少条条框框:
想开妓院,没执照不行。没证的,直接罚。合法妓女得定期检查身体,政府还给她们开了专门的诊所。得满21岁,穆斯林不能干这行(宗教原因)。只能在妓院里做生意,街上乱跑违法。
芽笼这种地方,警察巡逻多,防着人贩子、黑帮啥的。这么管下来,有好有坏,咱们看看效果。
性病没那么容易传开,合法妓女的健康有保障。卖淫圈在特定区域,普通人日子没啥影响。警察管得严,犯罪率也压得住。妓院交的税和执照费,多少给政府添了点钱。
有些人觉得,管这事儿等于承认卖淫合理,跟道德过不去。宗教团体老早就反对。虽说合法了,但妓女会不会被剥削,还是个问题。网上交易啥的,管起来难,非法卖淫还是有。
总的来说,这政策不算完美,但李光耀觉得,比起瞎禁一通强多了。政府也一直在调整,想在保护大家和管好这行当之间找个平衡。
李光耀留“红灯区”的决定,核心就是务实。他知道人性改不了,与其白费劲禁,不如管起来,既保卫生,又稳社会,还能有点经济好处。这法子不一定人人喜欢,但确实挺符合他“看现实,不看理想”的想法。
现在呢,时代变了,全球化、互联网啥的让卖淫这事儿更复杂。线上交易不好管,人贩子问题也冒头了。新加坡政府得接着动脑子,看咋调整政策。不过李光耀那套务实劲儿,还是值得学的——面对问题别躲,直着来,找个能用的法子。
这政策不光是新加坡治理的一个缩影,也给别的国家点启发。道德、法律、社会需求,怎么平衡?李光耀的答案是,别光喊口号,得看效果。芽笼的“红灯区”还在那儿,证明这思路多少有点道理。
再多说点历史。殖民时期,卖淫不光是因为劳工多,还有经济原因。那时候新加坡是个贸易港,船员、水手啥的来来往往,卖淫成了服务链条的一部分。政府管这事儿,也不全是为了卫生,还有税收的心思。1870年的《传染病条例》听着挺正式,其实执行起来漏洞不少。妓女登记了,但非法干活的还是多。
到了20世纪初,卖淫区慢慢固定下来。德斯克路、琼山路这些地方,成了当时的“热点”。殖民政府没想着彻底禁,主要是怕禁了更乱。他们觉得,只要管住卫生和治安,问题不大。
独立以后,李光耀接手这摊子,面对的情况更复杂。新加坡得从穷地方变成发达国家,社会不能乱。卖淫这事儿,他没全盘推翻殖民那套,而是改进了,把规矩定得更严。
李光耀的务实,不光在“红灯区”上使劲儿。他推英语教育,是觉得这能帮新加坡跟世界接轨,但也没扔了母语,怕文化丢了。他搞组屋(公屋),是为了让穷人有地方住,稳定社会。这些都跟“红灯区”一个逻辑:看现实需求,找实用解法。
他在书里还说过,“我们得活在真实世界里,不是我们想要的世界里。”这话听着简单,但干起来不容易。卖淫这事儿,他没选道德高地,而是选了管用的路。
新加坡管“红灯区”,规矩细得不行。除了前面说的执照和体检,还有啥?
芽笼分成不同地段,有的只能开妓院,有的只能吃饭喝酒,界限清楚。外籍妓女得有工作准证,非法入境干这行的,直接遣返。人贩子、逼良为娼的,抓到就重罚,绝不手软。
这些年,政策也在变。比如最近几年,人权声音多了,政府开始更关注妓女的权益,防着她们被虐待。网上卖淫不好管,他们也在想新招。
有研究比过,合法管卖淫的地方,像新加坡、荷兰,性病率确实比禁娼国家低。2010年左右的数据,新加坡每10万人里性病病例不到50例,比一些东南亚邻国少多了。犯罪率也低,芽笼的治安靠警察硬压着,没乱成一锅粥。
经济上,妓院税收不算大头,但一年几百万新币(具体数字不好找,估的)还是有的。对比治理非法卖淫的成本,这钱赚得值。
反对的人不少,尤其是宗教团体。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组织早几年就说,这政策不道德,害女人。妇女权益团体也觉得,合法不等于安全,妓女还是可能被剥削。
政府咋回?他们说,道德重要,但现实更急。禁了卖淫,地下交易多起来,女人受害更惨。管起来,至少还能保护点人。这辩论到现在也没停。
李光耀留“红灯区”,不是啥浪漫决定,就是冷冰冰的现实算计。他不信空想,信效果。芽笼这地方,见证了他怎么把理想放一边,先把国家稳住。这法子有争议,但新加坡从穷到富,这思路多少帮了忙。
今天看这事儿,也许得问:时代变了,这政策还行吗?互联网、人权、全球化,挑战多了。新加坡还得接着摸索,但李光耀那句“看世界咋样,不是想要啥样”,估计还会管用一阵子。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