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深度品鉴] 今年恰逢宝玑的250周年,创立于1775年的宝玑,是现存最古老的制表品牌之一,曾长期为皇室、军事、科技领域提供精密计时设备。提到宝玑,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陀飞轮、宝玑针、钱币纹、蓝钢针。可若只把宝玑理解成“严肃的制表科学”,那就低估了这个品牌的浪漫能力。因为它也是少数能把机械理性和诗意设计兼容得如此自然的品牌。
而在所有作品中,那不勒斯王后系列(Reine de Naples)是个特别的存在。它是宝玑献给女性的礼物,一枚彻底站在“她”的视角去思考的腕表。有历史、有温度,也正因为如此,它几乎是当代女表中“最有故事”的系列之一。更重要的是,有史以来第一枚腕表,即宝玑2639号腕表,就是这个系列的起源。

它的故事,得从一位非凡的女性说起。
19世纪初,那个怀表是男性专属玩物的年代。一位站在时代前沿的女性——拿破仑·波拿巴的妹妹,那不勒斯王后卡罗琳·缪拉特,向当时已享誉盛名的制表大师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提出了一个请求:她想要一枚“前所未有的表”。

在1810年的一份订单记录中,宝玑大师记下了这个特殊的要求:一枚“椭圆形手链表”。这,便是历史上第一只已知的腕表!它从1810年8月11日开始制作,于1812年12月21日完成,耗时近两年半,这是一枚极其纤薄的椭圆形三问报时腕表,配备复杂功能,并安装在由头发和金线制成的腕带上,17位工匠参与了腕表的制作,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三十四道工序!
这块表不是为了藏在口袋中,而是为了佩戴在手腕上,与华服相伴,在举手投足间闪耀。这份源于王后的、对美与实用兼具的先锋追求,成为了整个那不勒斯王后系列的灵魂。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枚8918BB,正是这份高贵血统在二十一世纪最璀璨的继承者。

在形状多样的女表里,Reine de Naples的椭圆壳体是最容易被一眼认出的标志。36.5× 28.45 毫米的尺寸几乎是“恰到好处”的黄金比例,壳体采用18K白金打造,厚度仅10.1毫米,边缘线条柔顺,弧度自然贴合手腕。从侧面看,白金表壳的线条非常流畅。宝玑惯用的“钱币纹”雕饰依旧保留在壳侧——那种细密的纹理,既是品牌DNA,也是工艺态度的象征。它不是必须的,却让整表气质更完整。

表冠设置在4点位,顶部镶嵌了一颗钻石,使整块腕表更加精致。

表圈与表盘外缘共镶嵌117颗钻石,约0.99克拉。外层的钻石勾勒形体,中层的黑色珐琅吸收光线,内层的偏心时标圈再把焦点收回,宝玑很懂“明暗之间”的拿捏。

这枚表的表盘采用了黑色大明火珐琅,一种极耗时的工艺。之前在描写珐琅工艺的文章中,就写过那不勒斯王后系列粉色表盘的8918BR,也是采用的大明火珐琅工艺。表盘上的每一层珐琅釉都要反复烧结打磨,才能获得那种近乎无瑕的深黑光泽。与常见的漆面不同,大明火珐琅不是在表面反光,而是“从里面发光”,视觉深度极高。偏心的刻度圈采用宝玑标志性的阿拉伯数字时标,字体优雅细长,指针则是经典的“宝玑式空心苹果形”。在黑色釉底上,银色的宝玑针显得极其清晰。

仔细观察,还能看到表盘上的一个“隐形签名”,这一设计初衷是为了辨别手表的真伪。
在时标圈上,镶嵌了一颗梨形切割钻石,它不仅是装饰,更像是整个设计的“呼吸点”。那一颗钻石,让偏心布局有了平衡感。表圈、表盘、时标、表冠,如此多的钻石含量,哪个女孩能不心动?

黑色缎面织物表带轻盈柔软,呼应表盘的深黑;表扣为三重折叠式结构,设计非常独特,还镶嵌有28颗钻石以及宝玑的字母“B”,既复古又优雅。

翻到背面,蓝宝石背透让内部搭载的Cal. 537/3机芯一览无余。自动陀装饰细腻,夹板上还装饰有鱼鳞纹与日内瓦条纹,边角倒角光滑。在女表领域,能做到内外兼备的并不多。宝玑在那不勒斯王后系列上坚持搭载自家机械机芯,这一点足够让人尊敬。

这枚表搭载的Cal. 537/3自动机械机芯,内部包含191枚零件、26颗宝石轴承,振频为 25,200次/小时(3.5 Hz),动力储备约45小时。它采用宝玑式摆轮与硅质扁平游丝。硅材质的使用,是宝玑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的平衡:抗磁、轻盈、耐温差,让机芯的走时更稳定。虽然机芯尺寸小,但性能完全不打折扣,这正是宝玑的功底所在。
那不勒斯王后系列的价值,从来不只是“形状特别”,而是它把一段腕表起源故事,折叠进一枚现代意义上的精致腕表。当我们端详那不勒斯王后时,看见的不只是一枚贵金属镶钻腕表,更是一套关于比例、火候与工艺的回答。(图/文 腕表之家 Lierre)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