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政治漩涡中诗意栖居

初入仕途,崭露头角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星,1037 年诞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还是一位有着深刻思想和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嘉祐二年(1057 年),20 岁的苏轼进士及第,自此踏上仕途,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

苏轼生活的时代,北宋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后,表面上繁荣昌盛,实则内部问题丛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官僚腐败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稳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掀起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史称 “王安石变法”。这场变法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相继出台,试图从根本上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反对新法,主动外调


苏轼秉持着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国家治理应以民为本,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和谐。他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过于激进和理想化的措施深感忧虑,担心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会违背初衷,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例如,青苗法本意是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但在实际推行中,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往往强制农民借贷,利息也在层层加码下变得沉重,这让许多农民陷入了债务的困境。苏轼看到了这些问题,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直言青苗法的弊端,指出 “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 他认为这种做法与民争利,破坏了民间的经济秩序。

除了青苗法,苏轼对募役法也提出了质疑。募役法规定原本应服差役的人可以缴纳免役钱,由官府雇人服役。苏轼认为这一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但却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支出。而且,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出现了许多贪污腐败现象,导致百姓的实际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苏轼的这些反对意见,并非出于个人的私利或政治派系的斗争,而是源于他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他深知,任何改革都应该谨慎推行,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政绩而忽视了百姓的利益。然而,苏轼的这些忠言逆耳之言并没有被王安石等变法派所接受。在那个变革的时代,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变法派在朝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苏轼的反对声音显得格格不入,他也因此遭到了变法派的排挤和打压。

面对朝廷中日益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对自己的不公正对待,苏轼感到心灰意冷。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朝廷的决策,继续留在京城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于是,在 1071 年,苏轼自请外调,离开了京城这个政治漩涡的中心,出任杭州通判。

在杭州,苏轼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这里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让他暂时忘却了朝廷中的烦恼。他在公务之余,尽情地游览杭州的美景,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交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便是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风姿,将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恰到好处,展现了西湖的绝世容颜和独特魅力,成为了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

除了创作诗文,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也兢兢业业,致力于为百姓办实事。他协助知州处理政务,参与了许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修缮,为杭州的农业发展和百姓生活做出了贡献。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对王安石变法在地方上的实施情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尽管他反对变法的一些措施,但作为地方官员,他还是尽力在执行过程中减轻百姓的负担,努力调和变法与民生之间的矛盾。

然而,苏轼的仕途并没有因为他的外调而变得一帆风顺。在杭州任职三年后,他又先后被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每到一处,他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地方治理中,关心百姓的生活,努力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在密州,他遇到了严重的蝗灾和旱灾,他亲自带领百姓捕蝗救灾,抗旱祈雨,还写下了《和赵郎中捕蝗见寄》等诗篇,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心情。在徐州,黄河决口,洪水泛滥,苏轼挺身而出,率领军民抗洪抢险,日夜坚守在抗洪一线,最终成功地保卫了徐州城。

在辗转各地的任职经历中,苏轼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操守,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正直的官员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也在与百姓的相处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和生活的艰辛。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百姓的关怀 。

深陷诗案,黄州之困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在《湖州谢上表》中,以自己一贯的直率风格,表达了对朝廷任用的感激,同时也顺带提及了自己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本是一番肺腑之言,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新党中的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一直对苏轼反对变法的态度耿耿于怀,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罗织罪名,指控他 “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说他的诗文对朝廷和皇帝充满了诽谤和讥讽,一场震惊朝野的 “乌台诗案” 就此爆发。

“乌台诗案” 中,苏轼被指控的诗文大多是他在各地任职期间,对民生疾苦的真实写照以及对新法实施中种种弊端的忧虑。例如《山村五绝》中的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描写了农民为了缴纳青苗钱,被迫频繁进城借贷,导致孩子都学会了城里的口音,侧面反映了青苗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中的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则是对朝廷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行水利变法的一种讽刺,认为如果东海之神知晓皇帝变法的意图,恐怕会让盐碱地都变成桑田,暗示变法的不切实际。

这些诗句在苏轼看来,只是他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和百姓的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如实记录和深刻思考,是文学创作中的批判精神体现。然而,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这些充满深意的诗句却被恶意解读,成为了他的 “罪证”。苏轼被捕入狱后,面对残酷的审讯和莫须有的罪名,他的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无奈。在狱中,他写下了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当时惊恐不安的心境,宛如一只被困的小鹿,又似一只待宰的鸡,任人宰割。

“乌台诗案” 震动了整个朝廷,也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了救哥哥,不惜上书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许多朝中大臣,如张方平、范镇等,也纷纷为苏轼求情,他们深知苏轼的为人和才华,不忍看到他蒙冤受屈;甚至已经退居幕后的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对宋神宗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 在多方的营救和求情下,苏轼最终免于一死,但还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就仕途不顺的他这下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带着家人来到黄州。此时的他,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陷入了困境。黄州是一个偏远的小城,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苏轼的俸禄微薄,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有时连温饱都成问题。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无奈地写道:“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生活的窘迫和艰难 。

为了贴补家用,苏轼在好友马梦得的帮助下,向官府申请了城东的一块荒地。这块地原本是一片废弃的军营,杂草丛生,荆棘遍布。苏轼不辞辛劳,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他亲自耕种,体验着农民的艰辛,也从劳动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他将这块地命名为 “东坡”,并自号 “东坡居士”,从此,“东坡” 这个名字就与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符号 。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不仅要面对生活的困苦,还要承受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他远离了京城的繁华和政治中心,昔日的朋友和同僚大多对他避之不及,他感到自己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他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借月夜孤鸿的形象,抒发了自己被贬黄州后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

然而,苏轼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和挫折打倒。在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他在困境中不断思索人生的意义,开始以佛老思想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在困境中的不断省思使他终于解脱出来。他把那些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彻底抛诸脑后,用 “又得浮生一日凉” 的旷达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 这段话充分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

黄州的山水也成为了苏轼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源泉。他常常与朋友一起游览黄州的名胜古迹,如赤壁、沙湖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忘却了尘世的烦恼,感悟着宇宙的浩瀚和人生的渺小。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在《赤壁赋》中,他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永恒,表达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则借古抒怀,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描写,以及对周瑜等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在困境中超越自我、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它们标志着苏轼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瑰宝。苏轼在黄州的经历,让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文人官员,逐渐转变为一个对人生有着深刻洞察和体悟的智者,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他此后的人生道路,也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北归之路,人生落幕

元丰八年(1085 年),宋神宗驾崩,年仅 10 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向来反对变法,她掌权后,立即召回司马光等旧党人物,全面废除新法,史称 “元祐更化” 。苏轼也因此迎来了命运的转机,他被重新起用,先是被任命为登州知州,后又被召回京城,先后担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重要官职 。

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苏轼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事务,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出谋划策。然而,随着旧党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轼再次陷入了政治的漩涡。他对旧党中一些人全盘否定新法的做法并不认同,认为新法中也有一些值得保留的措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这种观点,既得罪了新党,也引起了旧党的不满,使他在朝廷中再次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

元祐四年(1089 年),苏轼再次自请外调,出任杭州知州。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官员,而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在杭州,他继续为百姓办实事,疏浚西湖,修筑苏堤,留下了千古佳话。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 以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苏轼对杭州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然而,苏轼的仕途并没有就此平静。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宋哲宗亲政,他重新启用新党,恢复了部分新法,苏轼再次受到牵连,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惠州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但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在惠州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与当地百姓友好相处,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他在惠州写下了许多充满生活情趣的诗词,如《惠州一绝 /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苦难的超脱 。

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又被贬到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儋州在当时是一个极其偏远的蛮荒之地,环境恶劣,文化落后。苏轼来到这里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适应当地的生活,传播中原文化,培养人才。他在儋州办学堂,讲学明道,许多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儋州的文化氛围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苏轼在儋州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更加丰富和深刻。他在《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九》中写道:“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地百姓淳朴生活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元符三年(1100 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赵佶即位 。宋徽宗即位后,向太后垂帘听政,她倾向于旧党,于是苏轼迎来了人生的最后一次转机,他被赦免北归 。此时的苏轼已经 64 岁高龄,历经了多年的贬谪生涯,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十分疲惫。但他依然怀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踏上了北归的路程 。

在北归途中,苏轼的心情十分复杂。他感慨于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路过许多曾经去过的地方,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百感交集 。当他到达虔州(今江西赣州)时,当地百姓听说苏轼路过,纷纷前来迎接,场面十分热烈。苏轼深受感动,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所至,民瞻望咨嗟,意皆使之闻知。” 这充分体现了他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和深厚的影响力 。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打算让苏轼安稳地度过余生。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苏轼在北归途中抵达常州,此时他已经身患重病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享年 66 岁 。苏轼的逝世,让无数人为之悲痛。他的好友、弟子以及各地的百姓都纷纷表示哀悼,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

苏轼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政治上历经波折,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与热爱;他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精神,成为了后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

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打破了传统诗词的束缚,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说理透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匠心,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他的绘画作品以墨竹、枯木等为主题,寓意深刻,风格独特,对后世的文人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苏轼的人格魅力更是为后人所敬仰。他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他关心百姓疾苦,无论身处何地,都尽力为百姓办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他与弟弟苏辙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了千古佳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词,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

苏轼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近千年,但他的名字和作品却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思想和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

东坡不朽,精神永恒

苏轼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无数的传奇色彩。他的每一段经历,无论是春风得意的高光时刻,还是深陷困境的至暗岁月,都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在政治的漩涡中,苏轼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诱惑。他敢于直言进谏,即使面对强大的变法派和朝廷的压力,也毫不退缩,始终为百姓的利益发声。他的这种正直和勇敢,让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独树一帜,成为了无数人敬仰的楷模 。

苏轼的乐观豁达,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和困难,他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赞美,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等,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他的豁达胸怀,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前行,不要被困难所打倒 。

苏轼的文学成就,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作品,无不展现出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词,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说理透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笔力雄健,气势磅礴,自成一派;他的绘画,意境深远,寓意深刻,为后世的文人画奠定了基础 。

苏轼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却用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书写了一段辉煌的人生篇章。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勇敢地前行 。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生活的琐碎、工作的繁忙、人际关系的复杂,常常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然而,当我们回首苏轼的人生时,会发现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他的豁达与乐观面前,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他教会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怎样的苦难,都要学会从中寻找乐趣,珍惜身边的美好,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一切。苏轼,这位千年之前的伟大文人,以他独特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穿越时空,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和鼓舞,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历史   漩涡   诗意   政治   人生   百姓   神宗   儋州   朝廷   青苗   东坡   困境   西湖   新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