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洛杉矶港口还是照样忙,巨型集装箱船来来往往,拖船在中间穿梭,但一场关乎全球气候的大事,却被特朗普直接搅黄了。
国际海事组织(IMO)酝酿多年的船舶碳税新政,本来这周要投票落地,结果硬生生被美国推迟了一年。

可能有人会问,这碳税到底是个啥?为啥60多个国家都支持,最后还能黄了?说白了,这就是给航运业的污染定价,核心规则就四个字:多排多付。
所有船东都得为自己船舶的碳排放买单,没达标的要交碳费,每年预计能收数十亿美元,全用来补贴绿色技术和基础设施升级。

为啥要搞这么个政策?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航运业看着低调,每年却贡献了全球约3%的碳排放,比不少中等国家的排放量还高,尾气里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还污染海洋。
IMO的目标也挺远,要到2050年让船舶碳排归零,彻底不用高污染能源。这方案今年4月才敲定大致轮廓,欧洲各国、中国、巴西等60多个成员国都表态支持,按规则三分之二赞成就能过,本来稳了的事,愣是被特朗普给截胡了。

特朗普这波操作也挺绝,直接在社交媒体上骂碳税是全球绿色新骗局,说美国死也不参与。
更狠的是后面的威胁:谁支持碳税,就给谁家官员列黑名单、限制签证,甚至不让相关船只进美国港口。这哪是谈判,分明是霸权施压,不少国家代表都懵了,最后只能同意推迟一年表决。

其实特朗普这么硬气,背后全是利益算计。国内他早就把拜登时代的新能源补贴砍光了,一门心思保传统能源;国际上谈贸易,也总想着淡化环保标准,怕给美国企业添负担。
航运业的污染不会只飘到支持碳税的国家上空,美国这么干,本质就是把短期经济利益看得比人类长远生存还重,用霸权绑架全球共识,最后只会让大家都陷入你不减排我也不减排的死循环。

更惨的是那些被牵连的行业和企业。首当其冲的是低碳氢气、绿色甲醇生产商,本来盼着碳税政策打开市场,现在政策一搁浅,市场还是一潭死水,多年研发投入都可能打了水漂。
航运业内部也吵翻了天。那些早就布局新能源的大船东,本来等着政策落地定方向,现在只能原地观望;
而希腊的Angelicoussis Group、液化天然气运输公司GasLog这些传统巨头,反倒趁机跳出来骂方案太激进,说会让货物涨价,把消费者拖进价格地狱。

不过这话我觉得有点夸大其词。荷兰银行(ING)的运输经济学家Rico Luman就说了,航运成本通常只占商品价格的1%到5%,就算征碳税,对咱们普通消费者影响也有限。
真正麻烦的是,这么大的政策不确定性,没人敢轻易投资,伦敦大学学院测算过,航运业彻底转型要花3万亿美元,相当于造一百座迪拜,没个明确的政策指引,哪个企业敢砸这么多钱?

IMO大会闭幕的时候,秘书长Arsenio Dominguez说得挺无奈:别鼓掌了,这场会议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
这话里的无力感,估计谁都能听出来。现在洛杉矶港口还是船来船往,但全球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就这么被按下了暂停键。

其实这事儿的核心根本不是要不要转型,而是谁来承担转型成本。全球80%的货物都靠航运运输,这个行业不绿色转型,全球碳中和就是空谈。
我觉得特朗普的强硬顶多是短期折腾,绿色转型是时代趋势,就算这次推迟了,下次投票该谈还得谈。

毕竟,气候危机可不等人,单边主义或许能赢一时,但终究挡不住历史潮流。下一次投票会不会有转机?特朗普能硬气多久?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肯定没错:谁要是逆着绿色发展的大势来,最后迟早得被时代淘汰。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