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百年老字号并不多,和吃有关的就更少了。
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真不同和合盛栈。
小时家穷,真不同自然没去过,但是,合盛栈大金枣、月饼和元宵,是舌尖上的记忆,更是岁月里的温暖。
如果您是洛阳的70后,80后,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味觉记忆。
合盛栈的点心,品类丰富多样,主要分为酥货类、酥皮类、油食类、南糖类四大类。
酥货类有桃酥、云酥、核桃酥等;
酥皮类有佛手、菊花、小蛤蟆等,外形好看可爱,需要在铁板上反烧,起层后蘸芝麻。
油食类有大金枣、小金枣、芙蓉糕、荷叶酥、三刀、假橘饼、梅豆角,萨其玛等;
南糖类有麻片、皮糖、水晶皮糖、鸡骨糖、寸筋糖等。
我最喜欢的是大金枣,一口咬下去,随着脆生生的一声响,一股期盼着的甜,就从舌尖,一下滑进了肚子里。
很多小孩喜欢牛皮糖,浅咖啡色透明卷儿,软软嫩嫩的,能拉长绕在指头上,边吃边玩,还有桂花香味。
父亲喜欢合盛栈的一种桃酥。
这种桃酥稍微贵些,虽然不那么甜,但能掰成四瓣分着吃。
父亲每次拿一块回来,掰开,刚好,母亲、哥哥、姐姐和我,一人一块。
而他则说自己吃过了,其实,他是舍不得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合盛栈的月饼闻名遐迩,供不应求。
临近中秋,人们得排队购买。
合盛栈的月饼个大,四个一斤,买回家后,孩子们天天盼着切开。
但是,只能是中秋节这天,长辈才会把月饼切开。
一个月饼切成四个扇形的小块,红丝绿丝、冰糖颗粒、瓜子花生,香气扑鼻……
哪个孩子吃到了大冰糖粒,就像中了奖一样开心。
合盛栈的包装有简、精两种。
简装的就是草黄色的纸包装,包好后,上面放上一张油光的方形红纸,上面是字号。
精装又有纸盒和木盒之分。
木盒更高档,老城人叫匣子,匣子上有一可以抽动的小木板,放入点心,攒上小木板,然后把红签贴上,红签既有字号, 又起到了封条的作用。
在农村,合盛栈点心算得上高档礼品,木盒子包装的,基本上很难见到。
合盛栈的历史,要从1893年说起。
当年,聂湾村的张鼎岑买下“瑞芳栈”点心店,改名“合盛栈”。
张家本就家境殷实,在村里开盐号、油坊,城内有眼镜店、药铺,都以“合盛”冠名。
张鼎岑从十几岁就在“合盛栈”当学徒,对商号感情深厚。分家时,他只要了濒临破产、谁也不想要的“合盛栈”,还典卖了家里的几十亩地,来充实资金。
起初,合盛栈是个小食品店,柜台是砖砌的,收入有限。
后来,张鼎岑明确经营方针,坚持手工制作、精工细作,逐渐树立起商业信誉,利润逐年增加。
但租用场地的租金占收入大部分,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房东寇尧民因债台高筑,把房产卖给合盛栈,合盛栈省去租金,资金充裕,经营得以飞速发展。
1955年,合盛栈参加行业联营,张鼎岑曾经做过副厂长。
后来,合盛栈历经变革。
1966年,合盛栈食品厂改名洛阳市第一食品厂,转为全民所有制。
没多久,洛阳市食品二厂成立,骨干是洛阳市第一食品厂的26个人。
1993年并入洛阳市三乐食品厂,最终,于2002年随着三乐破产倒闭了。
合盛栈能让洛阳人喜闻乐见,靠的是“真材实料”“全手工制作”和“童叟无欺”。
掌柜要求“怎么好吃怎么做”,用料从不限制,精选上等原料。
月饼、糕点用芝麻香油、雪白猪油、上好精粉、进口白糖,枣泥用一等红枣,做点心和南糖的芝麻、酱油用的黄豆,都派专人去南阳、淮阳等地采购。
春节的元宵,糯米粉用石碾细罗筛制,还添加蜂蜜、核桃仁、黑芝麻,香飘四溢,供不应求。
而且,合盛栈卖月饼从不缺斤短两。
以月饼为例,2个或4个为1斤,卖时不再上秤。
有的顾客信不过,要求称重,结果,都在16两至17两之间(旧时16 两为1斤)。
如今,市面上仍有合盛栈。
但,只有合盛栈的名,少有合盛栈的“魂”。
合盛栈的"魂",是张鼎岑的那句:"怎么好吃怎么做,别省那点钱。"
芝麻要南阳的,当年新货,一粒粒挑干净;
花生油得现榨,月饼馅里的冰糖,颗粒要大;
芙蓉糕的江米面,必须三捂三晒,黏劲足了才下锅。
那时候,合盛栈的点心,油纸一包,红纸一盖,沉甸甸的,透着实在。
乡下人进城,宁可多走几里地,也要来合盛栈买点心,因为"他家的东西,好吃、量足、不哄人"。
老合盛栈消失了,那些味道,我们再也买不到了。
或许,老字号真正的价值,不是继续活着,而是让我们记住:曾经有一种生意,不靠炒作,不靠套路,只靠"真材实料"四个字,就能让几代人念念不忘。
下次再看到"合盛栈"的招牌,不妨问一句:
"你家的点心,还是那个味儿吗?"
(本文资料源于《厚重老城》一书)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洛阳头条#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