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央企版图中,有一家企业堪称另类巨无霸。
手握近10万亿资产,统领200万员工,织就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铁路网络。

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商业帝国”在2024年的净利润仅38.8亿元,与其庞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它就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若用数字勾勒国铁集团的体量,每一组数据都足以震撼市场。
截至2024年底,其总资产达到9.76万亿元,距离10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这一规模堪比数个一线城市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之和。

作为对比,全球知名企业沃尔玛的总资产规模也远不及此,国铁集团的家底厚度可见一斑。
撑起这份庞大资产的,是一张纵横全国的铁路网络,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6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4.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这张网络如同人体的大动脉,连接着城市与乡村,串联起生产与生活,而国铁集团正是这张网络的总运营者,旗下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全国每一个角落。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员工规模,国铁集团员工总数达到205万人,这一数字放眼全球仅次于沃尔玛,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总人口。

从火车司机、乘务员到铁路建设者、工程师,这两百万大军遍布铁路运营的各个环节,他们的付出不仅保障了铁路的安全畅通,更稳稳撑起了两百万个家庭的生计,成为国家就业稳定的重要压舱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到如今的国家铁路集团,这家企业的变迁史,正是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缩影。
它的成长不仅是资产规模的扩张,更是国家基础设施实力的不断提升,成为中国“基建狂魔”称号最坚实的支撑者之一。

在庞大的资产和员工规模映衬下,国铁集团的盈利数据显得格外低调。
2024年,其营收达到1.28万亿元,净利润却仅为38.8亿元,利润率不足0.3%。
对于普通企业而言,这样的利润或许值得称道,但对于国铁集团这样的巨型央企,如此低的利润率背后,藏着其独特的经营逻辑。
铁路建设的巨额投入,是利润偏低的核心原因之一。

铁路尤其是高铁建设,堪称烧钱大户,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单位建设成本达1.29亿元/公里,时速250公里的高铁也需0.87亿元/公里。
2024年,国铁集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500亿元,投产新线超过3000公里,其中高铁占比79%。
即将开工的新藏铁路,设计里程超2000公里,总投资预计高达4000亿元,单公里投资约2亿元,这样的巨额投入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
高昂的运营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国铁集团下辖18个铁路局,205万员工的工资开支每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此外,铁路运营还需承担电费、维修维护费、物资消耗等直接变动成本,以及车辆、线路的折旧费和贷款利息等财务费用。
尤其是在出行淡季和冷门线路,客流量不足,收入微薄,往往入不敷出。
中国高铁票价仅为外国票价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是全球最低水平,同时,国铁集团还对儿童、残疾军人、大学生等特定群体推出优惠购票政策,广州南站至湛江西站间的列车甚至推出低至6.3折的车票。
这些政策极大减轻了群众出行负担,却也减少了企业收入,体现了央企的民生担当。
三年疫情的冲击,更是让国铁集团的盈利之路雪上加霜。

2020年至2022年,其合计亏损1748亿元,直到2023年才实现由亏转盈,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5%,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但这样的盈利水平相对于其资产规模,依然显得微不足道。
不以盈利论英雄的“民生担当”
如果仅以利润衡量,国铁集团或许算不上成功的企业,但跳出账本,其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经济范畴,成为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
有研究表明,高铁每投资1亿元,可拉动上下游产业10亿元产值,创造600多个就业岗位。
2024年,国铁集团85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40%用于材料、消费和人员工资,仅京沪铁路每天就消耗1万吨钢筋、35万吨水泥和11万立方混凝土。

同时,铁路建设还带动了信息、机械、冶金、建筑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1万亿元的产业链,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铁路扮演着桥梁纽带的重要角色。
新藏铁路的建设,将第一次把新疆和西藏两个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串联起来,打通西部交通脉络,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国铁集团持续推动偏远地区铁路建设,让农产品能够“朝发夕至”跨区域配送,打开了销路,盘活了当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铁路带来的便利触手可及。

高铁将城市间的距离不断缩短,“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05万员工的辛勤付出,保障了铁路的安全畅通,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加安心。
优惠的票价政策,减轻了学生、残疾人等群体的出行负担,体现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虽然国铁集团整体盈利不高,但部分优质线路的表现亮眼。
京沪高铁2024年净利润达127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63亿元,这些盈利线路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于补贴亏损的公益线路,实现了“以强补弱”的平衡,保障了全国铁路网络的良性运转。

面对6.2万亿元的总负债,很多人对国铁集团的财务状况表示担忧,但实际上,其负债情况处于可控范围,且正在逐步改善。
2024年,国铁集团资产负债率为63.5%,较2023年下降2个百分点,几乎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同年,资产增幅4.4%高于负债增幅1.1%,财务状况稳步向好。
铁路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短期内出现负债属于正常现象。
随着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投资回报将逐步显现,国铁集团正在通过优化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提高盈利能力,改善财务状况。

在拓展盈利空间方面,国铁集团不断探索新路径,除了传统的客货运输业务,还积极发展铁路旅游、物流仓储等增值服务,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时,通过“一带一路”铁路合作,推动中国铁路技术和管理经验输出,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未来,国铁集团的发展前景广阔,按照规划,到2035年,我国高铁里程将提升至7万公里,铁路网络将更加完善。
随着货运线路和重载线路里程的提升,将有效缓解货运需求压力,对企业盈利和降低负债产生正向作用。
虽然国铁集团的盈利之路依然漫长,但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近10万亿的资产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家底,200万员工是稳定的就业基本盘,不足40亿的利润则透着民生温度。
国铁集团的价值,不能只看账本上的数字,更要看它给国家发展、百姓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清晨的第一班列车出发,到深夜的最后一班列车到站,国铁集团的身影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它或许不是最赚钱的企业,但却是最不可或缺的企业之一。
它用钢铁巨龙承载着国家的希望,用贴心服务温暖着每一位旅客,在平凡的坚守中书写着不平凡的担当。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