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座湖
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镶嵌在河海交汇的平原之上
它不是海
却承载着比海更厚重的
水脉记忆
它就是七里海
极目无涯,汪洋如海

宁河七里海湿地 图片源自宁河区委宣传部
七里海地区
曾经是古渤海的一部分
随着渤海水逐渐退去
这里因地势低洼
成为与渤海有狭窄通道相连的海湾
后来通道淤塞成为湖泊
并逐渐由咸水变成淡水
根据七里海中心地区考古勘断
在距今5000年左右
其已成为紧邻渤海的深水湖泊
七里海范围曾覆盖
今河北廊坊至天津武清一带的
广阔湿地系统
规模极为宏大
明朝时
七里海面积已远不如前
但仍“浩瀚无垠”
《世宗实录》中明确记载其
“广袤二百五十二里”
清光绪六年的《宁河县志》
更是描绘道:
“水本无源,地势洼下行潦归焉。
当雨多水汇,极目无涯,
汪洋如海,故以海名。”
直接点出了它因水域辽阔
而得名的由来

清光绪六年《宁河县志》图示七里海
由于湖底持续淤积
到了清代
七里海已不再连片
而是分割成
前海、后海和曲里海三个部分
原本广阔的水面不断萎缩
直至清光绪九年
一场洪水冲决了沙坨峪
让湖水与渤海连通
这场自然变迁
让这片历经千年的古泽
完成了从淡水湖到潟湖的转型
古海岸湿地的遗存及馈赠

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
现如今的七里海
已跻身世界级湿地之列
其独特的地质演化价值举世罕见
距今7000年的牡蛎礁层层叠叠
记录着远古海洋环境的变迁
距今3000年的麋鹿角遗存
则印证了湿地生态的沧桑迭代
这些遗迹共同为研究华北平原海陆变迁
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依据

登记资料显示,七里海地区出土的麋鹿角化石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图片源自天津日报
不同于普通淡水河湖
长年积水成泊、芦苇丛生的七里海
更以独特的物产闻名遐迩
河蟹、银鱼、芦苇草
被称为七里海“三宗宝”
据清代《宁河县志》记载
明永乐年间漕运兴盛
商船沿蓟运河南下
途经此地时
船家必会特意泊岸收购河蟹
将其作为献给京城官员的“时鲜礼”

七里海河蟹 图片源自优质农产品杂志
彼时的七里海河蟹
因“膏满黄肥、味美醇厚”
成为南北漕运线上的“抢手货”
到了清代
它的地位更是跃升
直接被纳入皇家“岁贡”清单
这份来自古海岸湿地的馈赠
也由此成为七里海
人文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水利守护下的古泽新生
从1958年开始
受开垦农田、人工养殖、建设用地等影响
七里海湿地面积不断萎缩
20世纪80年代后
受气候、上游用水增加等影响
入七里海水量锐减
到21世纪初,七里海逐步干涸
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大幅缩减
导致芦苇群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昔日“苇荡茫茫、鸟类云集”的
盛景渐行渐远
为重现湿地美景,改善生态环境
在水利部统一部署下
天津市积极推进
七里海生态环境复苏
2017年
《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2017—2025年)》出台
七里海核心区实行封闭管理
建设全长49公里的环海围栏
一场以开展水源调蓄、苇海修复、
鸟类保护等十大工程的
湿地保卫战正式打响
倾力守护“京津绿肺”

七里海湿地候鸟翔集 图片源自中国绿色时报
水利部门一方面
将年度复苏任务形成独立清单
印发宁河区政府
研究建立生态补水协调联动机制
强化“按需补水”
进一步提升
湿地补水效果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
加强湿地与周边水网联通
统筹多种水源,畅通补水线路
不断加大生态水量保障力度
自2021年以来
累计补水1.8亿立方米
历年生态水位保障全部达标
此外
还对七里海人工养殖、建设用地等
进行清理
实现全封闭管理
增设多套遥测水位设施
大幅提升监测及时性和准确性

候鸟迁徙途经七里海
经过多年系统治理
七里海生态面貌实现历史性逆转
生态水位有效维持
芦苇群退化被遏制
珍稀濒危植物得以恢复
“飞翔贵客”不断增加
2025年春季
共监测到25余万只候鸟途经七里海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累计过境超4000只
“津沽七里海”
这块生态“金字招牌”重新擦亮
如今
这片湖泊湿地
已不仅是承载历史记忆的“活化石”
更成为守护京津冀的“生态绿肺”
它的变迁与复苏
深刻阐明了
自然伟力与人类智慧
如何共生共荣的深层逻辑
审核丨樊弋滋
监制丨轩玮
策划丨孟京
文案 | 王子月 邓婉颖
责编丨王子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 | 孟京
中国水事综合宁河档案、天津广播、
天津发布、人民日报等整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