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话题:不要放弃你的下午四点。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
一到下午四点,就觉得这一天要结束了。
于是,想做的事情一再搁置,直到这一天完全结束。
可现在才发现,下午四点,离这一天结束,还有足足八个小时。
人生也是如此。年轻时,总以为到了一定年纪就该认命了。
但其实任何事从来没有太晚开始。
人生这场马拉松,拼的不是速度,而是拥有随时出发的能力。
01
前阵子,跟几个朋友小聚。
酒足饭饱后,免不了谈起各自的现状。
朋友老高在公司中层的位置待了十年,迟迟没有更进一步。
自己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能力,后面还有几个年轻人虎视眈眈。
他为此焦虑得整夜睡不着觉,头发也大把大把地往下掉。
我劝他可以主动学习公司的新业务,哪怕不能晋升,也能给自己谋个机会。
他立即摇了摇脑袋,说自己这把年纪了,已经拼不动了。
我本想劝说两句,却还是没再开口。
坦白讲,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过早的放弃。
很多时候,一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那颗未开始就已经退缩的心。
作家李月亮的邻居刘姐,年轻时是职场精英,颇受老板器重。
但自从过了35岁这关后,她就开始有所懈怠。
前几年,公司开了个新项目,需要有人带团队接触。
老板本想让刘姐负责,可她说什么都不愿意。
问及原因时,刘姐只说自己已经老了,不想再重新学习了。
后来,她跟老板提了离职,选择回家做全职太太。
大家知道后,都劝她继续干下去,起码有收入在手,不用问老公伸手要钱。
刘姐却觉得自己都到了这个年龄,一辈子也没什么奔头了,干脆就辞了吧。
如今,她为了点零花钱,每天都要费力讨好老公,生活过得卑微又无奈。
《本杰明》中有一句台词:“只要是值得做的事,永远都不怕晚。”
说实话,阻碍一个人的,不是年龄,而是数不清的借口。
想发展一项副业,你说来不及了,因为年纪大了;
想重新换个工作,你说来不及了,三十多岁早就晚了。
下午四点的太阳还没偏西,你的时间也没过期。
想做的事,就大胆去做,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02
职场生涯专家布赖恩·费瑟斯通豪,做过一项调查。
他通过走访500名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并对其资产进行统计。
最后得出结论:对大多数人而言,40岁以后赚的钱,占总财富的85%~90%。
要知道,40岁以后的认知与格局,是人在40岁之前远远无法企及的。
下午四点以后,你依旧有机会做成任何你想做的事。
网友@伯言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他以前在地方电台做主播,虽然上升空间有限,但胜在收入稳定。
家里人也对这份工作很满意,那几年,他的日子过得轻松又自在。
直到35岁以后,他发现身边同龄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却一直在混吃等死。
一番对比下,伯言难免有些消沉。
为了改变现状,他逐渐起了做副业的心思,但又怕自己已经过了黄金年龄。
思虑再三后,他才明白即便自己失败了,失去的也只有时间。
之后的日子,他下班后就开始回家学习。一年后,就考取了播音主持艺考教师资格证书。
如今,他主业做主播,副业就当艺考老师。
虽然空闲时间少了,却也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作家刘同说过:岁数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真正成熟的人都明白,做想做的事任何时间都不晚,怕就怕你永远不敢迈出第一步。
那些被社会时钟定义为“晚了”的时刻,或许正是你灵魂开始散发芬芳的起点。
所以,永远不要放弃下午四点,人生就没有太晚的开始。
03
最后,我想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主持人史小诺。她四十岁前的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
年纪轻轻就进了央视,一直主持经济类节目。
即便如此,她还是觉得自己不过是按时来台里录播,没有拿得出手的节目。
直到40岁这一年,她突然问自己:难道我要一直这样过下去吗?
也是从这开始,她萌生了制作一档属于自己节目的想法。
但身边人都劝她,40岁了就别瞎折腾了,不如安安稳稳地等退休。
可史小诺选择再次出发,创办了一档财经人物纪录片《遇见大咖》。
虽然没有采访和编导经验,但每次遇到问题,她都会及时调整。
后来,《遇见大咖》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史小诺不由感慨道:“不行动,我永远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这样的栏目。”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画家安娜·麦阿利·莫泽斯。
她出身贫寒,自从27岁结婚以后,便一心扑在家人身上。
待所有孩子都成家后,她才有时间重拾自己画画的梦想。
那时她已经七十岁,却相信人生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没有画笔,就用刷漆的板刷代替;没有画布,她就在门廊和厨房的地板上画。
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莫泽斯终于创作出第一幅作品《农场·秋》。
这幅作品一问世,便备受瞩目。
后来,“莫泽斯老奶奶画家”的名号传遍了纽约,她的作品也被刊载在各大媒体上。
杨绛先生在《杂忆与杂写》中写道: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人生的下午四点,连晚高峰都没开始,你也不要着急判自己迟到。
趁着还有想要的东西,趁着还有喜欢的事情,去尽力、尽心。
没做过的事情要做一做,没去的地方要去一去,没有的东西也要争取一下。
只有这样,你才能抵达理想的远方,过上期盼已久的人生。
▽
晋平公与师旷曾有过一段对话:
晋平公问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你看,哪怕年纪再大,借着微光出发,也好过一生滞留黑暗。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任何时候,你都有机会重塑自己。
永远不要担心下午四点会迟到,永远不要褪色,不要枯萎,不要老去。
当你不再焦虑时间,走出困住自己的那座山时,便会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