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一则“欧盟以压倒性票数通过谴责中国稀土出口政策”的消息,在国际舆论场上迅速升温。
523票赞成,75票反对,14票弃权————欧洲议会这份罕见团结的表决结果,直指中国稀土出口的“信息申报机制”!
这份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的决议,指控中国“违反自由贸易原则”,并划出30天“限期整改”红线,声称中欧贸易可能因此面临严重“裂解风险”。
中欧之间的稀土争端表面上看是贸易分歧,实则是一场赤裸裸的地缘资源博弈,是西方秩序焦虑在关键资源链条上的具体体现。
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高票谴责”的政治动作,正悄然将中欧关系推向对立的临界点。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中国对稀土出口设立的“信息申报机制”——要求进口企业披露用途、说明终端产品流向、解释买家背景。
这在中方看来,是保障战略资源安全、维护全球供应稳定、控制环境风险的合理合规之举。
然而欧盟却将其定义为“贸易歧视”和“市场干预”,并强行赋予了“违反WTO精神”的政治标签,进一步渲染“中方破坏规则”的舆论声势。
但讽刺的是,欧美自己在高端芯片、航空电子、军用材料出口方面,早已构建了极其复杂的审批与审查机制。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清单之长,堪比一本中型字典;日本对某些化学材料的审批流程精细到“纳克级别”。
而如今,当中国在关键资源上设立同等标准时,西方却突然敏感起来,好像中国的做法冒犯了“洋大人”们。
必须说明的是,中国并没有宣布“禁止出口”稀土,亦没有“停止供货”,所设立的管控措施也并非歧视性条款!
要买,谁都可以;但要说明用途、讲清来路。
欧洲国家如果配合中国进行企业背景审查、用途信息披露等环节,进行科学、透明、逐案审批,完全可以顺利采购到足量的稀土,这也符合WTO合理贸易规则。
但因为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习惯了将中国定位为“稀土供货者”,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中国稍微喂少了饭,他们就不痛快了。
如今,中方在合理范围内实施出口用途申报与动态审批时,欧洲政界却以“自由市场”为名,提出指责与威胁,甚至以非法律形式进行“谴责性投票”,这种行为本身就透露出一种被打破舒适区后的焦虑。
这并非偶然,而是一场焦虑的情绪爆发——西方世界,终于意识到自己曾习以为常的资源供应链,正在脱离掌控。
可欧美国家为何不“照照镜子”?他们自己在对高端半导体、光刻设备、军民两用材料等敏感技术出口时,又何尝不要求用途披露?
为何换到稀土上,就不能允许中国提出合规性的前置条件?这显然是一种赤裸裸的“规则双标”。
地壳中,稀土元素并不罕见,美国、巴西、印度、甚至欧盟自己也都拥有探明矿藏,他们完全可以自己挖出来提炼。
但真正让稀土具备战略价值的,是从矿石中提炼出高纯度单一氧化物,再通过分离、合金、冶炼、成品化形成完整产业链,这个过程技术门槛高、周期长、环境代价重。
而中国,正是这个全球唯一能大规模“端到端”交付高品质稀土产品的国家。
几十年来,中国用数以万计的工人健康代价,承担了稀土产业链中最肮脏、最危险的部分。
从离子吸附型稀土的原地浸出,到重稀土分离过程中产生的低浓度放射性废水,再到镝、铽等重元素的氟化尾气治理,中国为全球科技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提炼国,中国已经彻底掌控了全球约70%的开采量和超过90%的精炼能力。
而欧盟对稀土提炼物产品的依赖度高达98%,几乎已成为“单一来源风险”的教科书级案例。
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在新能源领域,稀土永磁体早已成为核心部件。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风电机组的转子系统、储能电站的精控设备,还是航天器姿态控制、电磁轨道炮、激光系统,都严重依赖钕铁硼、镝钕合金、铽铝永磁体这些看似冷门却关键到极致的材料。
面对这种依赖,十余年来,欧盟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去中国化。
从格陵兰岛到北极圈,从挪威山区到瑞典边境,他们反复上马稀土采矿工程,结果不是被环保组织扼杀,就是因成本问题胎死腹中。
一边高喊“绿色能源独立”,一边又不肯承担开采放射性尾矿的生态风险,却要求中国源源不断提供稀土永磁材料,用于制造自家产品。
这种没有突破依赖和建立本土精炼系统的决心,反而长期回避环境代价的国家,指责中方“出口管控破坏市场”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事实上,这种双重标准背后的根源,正是他们不愿接受一个事实:中国在资源链条上拥有真实的主导力。这也是欧洲对“用途申报”如此敏感的核心原因。
中国这次的稀土政策,将打破稀土流向的“黑箱状态”,迫使进口方公开材料终端投向。
而一旦落实,许多原本藏在转口贸易、灰色供应链、第三国中介渠道中的军事用途,将暴露在阳光下。
对某些欧洲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被迫终止“规避中国”的隐性通道;对部分西方政府来说,则意味着战略布局必须重新评估。
也因此,欧盟此次决议的根本动机,早已超越了“自由贸易”的讨论范畴,而是一次对中国资源主权的挑战,是对中国设定全球资源新规则的抵触,是意识形态与战略利益深层交织的对抗。
中方当然清楚这一点,也早有准备。
在回应欧盟的所谓“谴责”时,中国驻欧盟使团明确表态:这是一次毫无法律效力的政治操弄,严重干扰中欧合作氛围。
国际贸易从来都不是“谁嗓门大谁有理”,规则的底线是公平互利,而不是胁迫与讹诈。
一边在芯片、AI、高端制造领域封锁中国,一边要求中国“稀土无条件供货”,强迫中方接受不公平的议价体系。这种套路,对中国早已不好使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稀土出口国,对资源出口设定必要边界,不仅是对自身安全与环境的负责,也是对全球产业链长期稳定的维护。
如果欧盟试图以“道义高地”来掩盖对供应端主导力的焦虑,甚至幻想通过政治手段干预技术链条的核心控制权。
那么未来等待欧盟的,可能不仅是稀土短缺,而是整个新能源战略的“技术卡壳”。
今天的稀土风波,也许只是序章。下一步,石墨、钨、锗、氟化物……更多战略资源也将进入安全审查清单。
而欧盟,是选择遵守规则、建立互信?还是继续走向脱钩对抗、拱火博弈?已经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路径选择。
而对中国来说,答案很明确:可以合作,但必须守规;想要资源?先看你是不是诚实的买家。
至于那些试图绕开规则的渠道,审批两个字:不批。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