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最近国家连续发布了三个重磅文件,都跟城市群、都市圈的定位,以及发展机会密切相关。
应读者的要求,今天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这三份文件分别是: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其中关于城市群的提法是: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强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由此引发了成渝定位是否被降级的讨论,因为成渝并没有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起被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成渝作为城市群的“老四”,现在跟“长江中游城市群”并列了。
2、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
批复把10个区域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具体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
对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很多人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3、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深圳和香港高水平规划建设好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面向未来打造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
“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里,这对于深圳和香港意味着什么,未来还会有其他地区获得这个定位吗?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这三份文件非常重要,的确会引发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定位的变化,还可以理解为多年来国家规划重要修订的一部分。
此前我曾在文章里分析过,国家通过主要城市的2035年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今年的多份文件,对此前部分不切实际、名实不符的城市定位做了修正。
主要体现在:
第一,9个国家中心城市压缩到了5个,四大直辖市+广州仍然保留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成都、武汉、西安、郑州出局。
第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有所调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淡化。
上图是之前的科技中心定位分层。
最新的提法是: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地区、武汉、西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在科技中心定位上,成渝、武汉地位有所上升,西安、合肥地位有所下降,定位的分级有所简化。
之所以出现上述调整,是要名实相符,让其他城市服气,让老百姓服气。
“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为第二层级的城市群、而非世界级,在意料之内。
主要原因是:成渝的实力跟三位大哥差距较大。
以更能反映实力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看,到今年6月末,成渝加起来也才12.6万亿元,而京津冀中仅北京+天津就31万亿,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就达到了43万亿,港深广合计(不算其他大湾区城市)为39万亿。
之前的官方规划从来没有把成渝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只是一些特定领域,才有“世界级”的表述。
比如在成渝地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这可能让一些媒体或者市民误认为,成渝全面世界级了。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大家都默认成渝为中国城市群的第四极,但事实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体量更大。
比如去年的GDP,长江中游城市群为14.74万亿元,而成渝为8.72万亿。
此次中央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确提高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占位,让这个以武汉、长沙等为龙头的城市群,有了把四大城市群变成五大城市群的野心。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什么意思?10个地区入选,对谁是意外之喜?
搞这个试点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应对贸易战和百年未有大变局。
中国产品太有竞争力了,内卷之后开始外卷,让其他国家受不了了。中国也意识到,成为世界工厂只完成了民族复兴的第一步。
第二步,中国要成为全球消费大国,让世界各国离不开中国市场。这样,才能获得贸易主动权。
美国之所以能用关税拿捏全球,是因为美元计价下美国的进口额全球第一,国内消费全球第一,世界各国都希望跟美国做生意挣美元。
有人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消费市场比美国大。这是事实,但各国贸易的目标是获得硬通货,挣美元对他们才是硬道理。
所以,中国要打造强大国内市场,提高老百姓消费能力,做大国内市场蛋糕,尤其是美元计价的市场规模。
这就要全面推进市场化,拆除各地间分割市场的篱笆。
要素市场是对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资源进行交换和配置的场所,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推进市场化,打造国内统一的、强大的市场,首先要改革要素市场。
这次文件还拓展了要素市场的范围,纳入了算力、空域、频谱轨道等新型要素,是一次重要突破。
国家之所以选10个地区为试点,是因为这10个地方非常重要,带动性强;它们的市场化程度本来就比较领先,基础更好,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中有两个意外:第一,上海没有入选;第二,郑州、合肥、长株潭入选。
上海很重要,为什么没有纳入试点?我的理解是,上海拿到了很多先行先试的政策,在很多领域比这次试点还领先,没有必要重复纳入了。
郑州、合肥、长株潭市场化程度比其他区域略弱一些,但都是人口、经济大省的核心,带动能力强。此次被纳入对他们是意外之喜。
雄安新区没有纳入,是因为尚未建成,很多体系还没有搭建完成。
最后看一下自然资源部等文件里,提出的支持深港“面向未来打造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
大家应该知道,总部设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有个影响很大的全球一线、二线城市排名,他们评选出了40多个全球一线城市,中国有6个城市入选,分别是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台北。
香港—深圳—广州堪称全球奇迹。因为在40多个世界一线城市里,距离最近、密度最高的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港深广三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距离在100公里左右。深圳和香港的中心城区,直线距离更是只有25公里。
深圳+香港的陆地总面积只有广州或上海的一半,大约是北京或杭州的五分之一。
港深广之外,两个距离最近的世界一线城市是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但都达到了330公里或以上,伦敦巴黎还隔着一个海峡。
疫情后,深港融城趋势日趋明显:
1、香港新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北部都会区,则跟深圳福田、罗湖、南山基本上零距离。
2、每天有25万香港人到深圳消费,购物、按摩、看病、旅游等。深圳则有几万人在香港上班,晚上回深圳居住;深圳还有数万孩童,每天到香港读书。
在中国,真正的双城都会区不多,如果以两个较大城市中心城区距离不超过30公里为标尺,除了深港之外,只有广佛、西咸、珠澳。其他如无锡—苏州、长沙—株洲、武汉—鄂州,都在35公里或以上。有一些县城距离比较近,但体量太小。
至于北京和北三县,上海和昆山,都是一个大城市中心区和另外一个城市的郊区市镇之间的密切关系。
但广佛、西咸、珠澳的体量、密度都无法跟深港相比。
想想看,北京六环内面积为2267平方公里,而深圳+香港总面积才3100平方公里。深港两市扣除荒山外,竟然可以装入北京六环内!
而深圳+香港的经济体量,则明显超过北京或上海。
还有一个冷知识很多人不知道,在全球金融中心中,股票成交额方面深交所常年位于全球第三,IPO金额方面港交所今年是全球第一。两个世界级金融中心距离这么近,也是罕见的。
科技创新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刚刚拿下了全球第一,排名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
总之,深港作为双城都会区已经是全球一流,甚至已经是全球第一。
未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深港之间会增加更多的关口,更多的轨道交通连接,两边的市民互动也会更加密切。
最后总结一下:
三份最新的中央文件,的确给中国的城市群、都市圈划了重点,给了新的政策。
其实,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地位是相对稳定的,“阶层”是固化的,变化是缓慢的。人的阶层流动不能固化,固化了不是好事;但城市应该固化,这样投资才能有预期,社会资源才不会浪费和错配。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地位跃升最明显的有两个——北京和深圳。地位明显下降的,是失去了省会地位的一批城市,比如开封、保定、新乡、张家口、承德、齐齐哈尔、锦州、丹东、雅安等。
天津和东北四大城市地位有所下降,但大家都还在桌上。
哪些城市更有未来?首先是市场化程度更高、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其次是纳入国家重点规划、有持续政策支持的城市。如果这两大因素能结合起来,就会出现明显的“阶层跃升”。大部分城市的排名是相对稳定的,很难有大变化的。
如果你非常在乎自己生活的城市,那么与其盼它突然逆袭,不如换一个城市发展。有一句话流传很广:人与人之间,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对于城市,也是如此。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