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挖出“东北抗联密营”,这件文物的出土,令人眼含热泪

2025年盛夏,黑龙江木兰县鸡冠山的密林深处,考古队员的毛刷轻轻拂过泥土,露出一件锈迹斑斑的三角形铁器——这是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出土的一口小吊锅。

锅底残留的碳化树皮痕迹,仿佛还在无声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战士们围火煮野菜的温度。正是这件看似寻常的炊具,让在场所有人瞬间破防。

簸箕掌遗址挖出来的吊锅,就在半地穴的房子里头,旁边还堆了三千多件东西,弹壳有苏联的莫辛纳甘,也有日本的三八式步枪零件,还有手工做的斧头,拆掉的缝纫机,这些东西一凑,一个密营的样子就出来了。

不光是打仗,还有做衣服的地方,修枪的地方,医院,搞不好还有学校,地窖角落里翻出碳化的高粱米,考古队的人说,跟老史料里写的一模一样,战士们一天就四两炒面,那种活生生的生存状态,一下就摆在眼前。

选密营的位置也讲究,象鼻岭那个地方,六十度的山坡上,挖了锯齿一样的战壕,拐弯特别多,每个角都能当射击点,簸箕掌山坳底下有暗泉,一年到头都不结冰,日本人顺着河搜山,抗联就躲到暗泉边上,这种“避河道就暗泉”的法子,零下四十度照样能跑,粮食窖全都埋在地下,草皮盖得看不出来,一千五百人吃一个冬天没问题,日军来回扫荡好几次,愣是没找着。

这些物件背后,站着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汤原密营里那台缝纫机,女战士裴成春就在煤油灯下赶制衣服,一针一线,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机床,“王聋子”师傅在敌人围剿前,把设备全埋进了地下,通河县发现的那个弹壳,弹头是反着插进去的,专家研究了半天,说是战士自己改的霰弹枪,留着最后关头拼命用的,来参观的人站在这东西前面,半天都说不出话。

再说那个吊锅,李敏老人回忆过,这锅不光煮野菜,还用来化雪喝,伤员的绷带也得靠它消毒,鸡冠山那口锅,锅沿修了不知道多少次,补丁摞补丁,一件东西真是用到不能再用了才算完,象鼻岭密营里有个瓷碟,盘子边上都是刻痕,战士们没有课本,就拿木炭在餐具上练字。

考古队用3D扫描仪去照锅上的划痕,他们也没想到,一口锅能牵出这么多故事,黄有诱敌深入小兴安岭,赵尚志说死也要死在这片土地上,露营之歌里唱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冷,再大的事,最后都落到了锅,衣,粮食这些小细节上。

现在,这些吊锅安安静静地摆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木兰县把密营遗址修成了公园,战壕成了青少年军训的地方,汤原密营搞成了红色旅游路线,裴成春缝衣服的那个地方,门口立了块“精神传承基地”的石碑。

这些新变化,说明故事没结束,是真正的理解开始了,锈迹里藏着的是人的温度,抗联精神在今天换了种方式又活了过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历史   黑龙江   挖出   热泪   文物   地方   木兰县   汤原   遗址   东西   弹壳   簸箕   鸡冠   战壕   小兴安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