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今年56岁,是位性格爽快的家庭主妇。立秋没多久,她就明显觉得早晚温差大,脚也多了点凉意。
本来9月体检时血糖刚刚控制得不错,谁知道天一冷,晚饭后她常觉得饿得慌,忍不住多添了点菜。几天后,她却发现空腹血糖悄然升高,甚至偶尔出现手脚麻木。
医院里,内分泌科医生听完她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进入秋冬季,血糖波动很常见,别以为血糖只和吃有关,这三件事可千万别忽视。”
张阿姨将信将疑,这三个细节,到底隐含什么健康玄机?很多血糖高的朋友其实也常常忽略了。您,真的都知道吗?
有“老糖友”反映,一入秋甚至冬天,血糖变得难控,明明饮食未变也容易超标。这是偶然现象,还是背后有科学道理?医生给出解释: 冷空气刺激会导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水平提升。
哈佛医学院发布的研究证实,气温下降时,人体基础代谢率升高约9%-14%,但同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血糖波动更明显。
不少中老年人秋冬活动量下降,“宅”成常态,运动减少可让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下降15%左右。
就如同水管温度低时更容易结冰,天冷后人体“糖分运输”也慢了下来,血糖自然容易在高位徘徊。
更有研究发现,气温下降5℃,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可上升0.3-0.5mmol/L。
夜间寒冷还会影响睡眠质量,激素节律紊乱,也拉高了清晨血糖值。因此,别把秋冬血糖升高只归咎于多吃了几口饭,背后的身体机制同样值得警惕。
医生特别总结了三点秋冬血糖易波动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日常小动作中潜伏的风险。
一、保暖不到位,冷热交替刺激血糖。
冷空气容易诱发血管收缩,再加上血糖高的朋友末梢循环本就差,这时一旦“贪凉”穿得少,就会使血糖应激性升高8%-12%。
比如有些人洗完澡赤脚走凉地、半夜盖被不严,第二天空腹血糖往往异常偏高。建议尤其注意四肢、腹部及腰背的保暖。早晚温差大时,要随身加件外套,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别水温过高),帮助改善末梢循环。
二、运动减少,机体调糖能力减弱。
室外冷风刺骨、天黑得早,很多“糖友”秋冬就不愿出门锻炼了。其实,运动是帮助胰岛素“开门搬运血糖”的关键,每周减少1小时的适度有氧运动,血糖可上升0.2-0.3mmol/L。
建议优选室内快走、慢跳操、甚至广场舞等运动,只要心率达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微喘水平,坚持30分钟即可显著改善餐后血糖。
三 、饮食模式变化,高热量食物悄悄增加(尤其是宵夜、火锅、夜加餐)。
很多人以为控糖就是少吃主食,殊不知天冷以后,很多菜肴“油水足”“热量高”,火锅、红烧肉、杂粮窝头都容易“让血糖打滑”。
尤其是晚上加餐,或三餐时间不规律,最容易在冬季血糖长时间滞高。数据显示,连续三天晚餐热量超标的人,餐后两小时血糖平均升高17%-24%。
调整方法很简单,坚持早餐有蛋白质,午餐有粗粮,晚餐七分饱,不乱吃夜宵。并可适量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绿叶蔬菜、胡萝卜、山药等。
医生建议,从今天就开始调整,提前预防秋冬季血糖波动带来的健康隐患。
保暖做到位:每天检查穿衣,早晚多加一层,尤其注意脚踝、膝盖保暖。可用热水袋或加绒袜子保温,夜间温度低最好提前加盖薄被,避免大温差诱发血糖波动。
运动不间断:每周累计150分钟适度有氧运动。不必上健身房,家里慢快走、室内体操、太极、瑜伽、八段锦都很合适。遇冷时分三段累计完成,切忌空腹、剧烈运动,以免出现低血糖。
饮食有节制:秋冬更要定时定量,杜绝宵夜。主食不低于每天100克粗杂粮,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豆腐、鱼肉)。进补也需量力而行,少油少糖为宜。如遇节假日聚餐,每餐不主动喝汤或饮料,菜品倾向蒸煮、清炒。
每周至少监测两次以上空腹及餐后血糖,有异常及时就医。如出现经常乏力、口渴、夜尿增多等现象,不要只靠药物自行调整,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评估。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天气变化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哈佛医学院健康报道:气温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中老年人日常运动处方管理专家共识》
《冬季气温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需求变化相关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