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人数激增?医生提醒:高温天宁喝点冰水,也要远离这几事!


高温天气下中暑风险明显升高,喝冰水虽解渴,但并非万能之策。真正想远离中暑,关键还是要做好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开错误行为,科学应对炎热环境。


每年夏天一到,气温动辄飙上三十七八度,甚至突破四十度。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人感觉浑身没劲、头晕恶心、动不动就冒虚汗,医院里因为中暑前来就诊的也明显多了。中暑不是大病,可一旦忽视,轻则影响生活,重则危及健康,不能掉以轻心。

很多人以为多喝点冰水就能预防中暑,但这其实是个误区。冰水喝多了,身体不但不能“降温”,反而可能引起肠胃不适、血管收缩、甚至诱发其他问题。尤其对于儿童、老人或本身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更要谨慎。

中暑的根本原因,是身体的散热机制跟不上外界温度的变化。人在高温环境中,会通过出汗来降温,但如果湿度大、通风差,汗液蒸发受阻,热量就排不出去,体温持续升高。等到体温调节系统“罢工”,身体就会发出“警报”。

常见的早期信号包括:头晕、乏力、口干、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进一步发展成呕吐、意识模糊,甚至昏倒。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把这些小症状当回事,才导致情况恶化。

要想躲过中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热、通风、补水。但这三件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容易出错。比如很多人图凉快,把空调温度调得特别低,结果进出室内外温差太大,很容易感冒、头痛。还有人出汗后马上冲冷水澡,这种做法对血管和心脏其实是个负担。

补水也有讲究,不是越冰越好,越多越好。最佳的选择,是白开水或淡盐水,尤其是在大量出汗后。淡盐水能补充因出汗流失的钠元素,维持体液平衡,帮助身体恢复。有条件的,也可以喝点加了电解质的饮品,但不建议长期依赖。

饮食方面,夏天更要注意清淡、易消化、含水量高的食物。像西瓜、黄瓜、绿豆汤、小米粥这些,既补水又养胃。油腻、辛辣、生冷的东西少吃,尤其烧烤、冰啤酒、冷饮这类“夏日三件套”,吃着爽,伤的却是肠胃和免疫力。

还有一点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高温时段避免剧烈运动。有些人白天没空,傍晚气温稍降就去跑步、打球,结果汗如雨下,身体负担也随之加重。尤其是在空气湿度大的时候,汗液蒸发更慢,反而更容易“捂出病”。

值得提醒的是,夏天穿衣有讲究,穿得不对也会加重中暑风险。紧身衣服不利于散热,深色衣服吸热快,材料不透气更是“加倍受罪”。最好选择浅色、宽松、吸汗的棉麻材质,帮身体“透口气”。

误区其实还不少。有人觉得中暑是年纪大的人才会得,其实年轻人一旦熬夜、饮食不规律、户外暴晒,也照样中招。还有人以为只要在室内就安全,殊不知不开窗、通风差的屋子,反而像个“蒸笼”。

这时候要说一个反转的现象:中暑最多的,并不是户外工人,而是长时间呆在密闭空间、空调环境中的上班族。长时间不动、少喝水、空气不流通,再加上闷热的办公室,时间一久,身体也会“中暑”。

心理状态也会影响身体对高温的反应。人在焦虑、烦躁、压力大时,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会下降,体温调节也会跟着紊乱。夏天本就容易让人心浮气躁,保持情绪稳定,其实也是一种“避暑”的方式。

很多人还会去买各种“清热降火”的饮品或保健品来预防中暑。这里得提醒一句,这些饮品有的确实含有一定的草本成分,但不能当万能药喝。长期大量饮用,反而可能对肾脏或肠胃造成负担。清热的核心,还是靠合理作息、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

说到底,高温天最重要的是节奏放慢一点、饮食简单一点、情绪平稳一点。不是靠某种食品、饮料就能“防中暑”,而是靠每天点滴积累的好习惯。比如早上早点起,出门带把伞;午饭别吃太撑,饭后小憩一下;下午多喝几口水,不等口渴才喝;晚上别熬夜,让身体有恢复的机会。

夏天不是不能运动,但要讲方法。选择早晨或傍晚气温低的时候,穿透气衣物,避免空腹或刚吃饱就剧烈运动。运动强度不宜过高,时间也别太长。运动后要适当补水,但别猛灌冰饮料,防止胃部受刺激。

家庭中也可以做些适合夏天的小调整。比如装个风扇辅助空调循环空气;多准备些凉拌菜、绿豆粥等清爽食物;孩子和老人多关注他们的穿着和饮水情况;晚上睡觉时,别让空调对着人直吹,防止“空调病”。


最后说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点:夏天不是只防暑,也要“养阳”。中医讲“春夏养阳”,意思是夏天虽然热,但阳气在表,人体其实是处于一种“外热内虚”的状态。所以不宜过度贪凉,尤其晚上洗澡水别太冷,空调温度别太低,饮食别太寒凉。

夏天想健康,关键就八个字:避热、通风、补水、清淡。看似简单,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喝点冰水但别指望它包治一切。

真正管用的,是你每天对生活细节的用心打理。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赵红.夏季中暑防治知识普及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14):103-105.

[2]李娜.高温环境下居民健康行为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9):1101-110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养生   冰水   高温   人数   医生   夏天   身体   空调   肠胃   饮食   饮品   环境   体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