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个肠胃炎 8 个脾不好!燥脾、健脾、醒脾、理脾,对症才有效!

有的医生说肠胃炎跟脾有关,有的说跟肝有关,有的说跟肠有关,患者常会问:到底跟啥有关?

其实都有道理。肠胃炎(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与多个脏腑相关,但核心关联度和病机侧重点不同。中医认为 “五脏六腑相表里”,肠胃功能失调多是脏腑协同失衡的结果,其中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为何这么说?中医里,肠胃炎多属 “泄泻”“痢疾”“肠澼” 范畴,溃疡性结肠炎因病程长、易反复,更契合 “脾虚泄泻”“久痢” 病机。《黄帝内经》早有 “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的记载,指出脾失调是肠胃病核心病机;这与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黏膜受损、吸收差、黏液脓血便” 的表现,病理逻辑高度一致。

从现代视角看,中医的 “脾” 不仅含脾脏功能,更涵盖消化系(胃肠、胰腺)的核心运化能力。脾的 “升清降浊”,直接决定肠道对水谷的吸收、糟粕传导及黏膜修复,肠胃炎(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根源多在脾功能失调。

一、寒湿困脾 —— 要 “燥脾”

中医讲 “脾喜燥恶湿”,需将食物运化生成精微输送全身,同时排出多余水湿。若脾的 “燥湿” 能力下降,水湿停滞下注肠道,就会形成 “寒湿困脾”。

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大便稀溏不成形、黏滞难冲、腹胀怕凉,吃生冷食物后腹泻加重,部分人舌苔白腻、四肢沉重。

调理关键是 “燥脾祛湿”,常用苍术(燥湿健脾)、炒白术(健脾祛湿)、茯苓(利水渗湿)、干姜(温脾散寒),祛肠道寒湿,恢复脾的运化。

二、脾气亏虚 —— 要 “健脾”

若脾的 “运化之力” 不足,无法充分吸收食物精微,肠道黏膜因缺乏滋养易受损(对应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溃疡),水湿、糟粕传导失常,腹泻反复难愈。

典型表现为:长期腹泻、大便稀溏带黏液(或少量脓血)、饭后必泻,还会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

调理核心是 “健脾益气”,常用黄芪(补气升阳,减少肠道下坠感)、党参(补中益气,修复运化功能)、炒白术(健脾止泻)、山药(补脾益肠,滋养肠道黏膜),补脾气、固肠道。

三、湿浊蒙脾 —— 要 “醒脾”

“湿浊” 比普通 “水湿” 更黏滞,像 “油混面” 般黏附在脾的经络和肠道黏膜上,阻碍脾运化与肠道气机升降,导致脾 “醒” 不过来;

典型表现:肠道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黏滞带腥,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更常见,常伴腹胀、恶心、舌苔厚腻。

调理需 “醒脾化浊”。常用佩兰(芳香化浊,祛脾经湿浊)、藿香(化湿醒脾,和胃止呕)、厚朴(行气除满,助肠道排浊)、砂仁(醒脾开胃),让脾恢复运化,排出肠道湿浊。

四、肝郁脾壅 —— 要 “理脾”

不少肠胃炎(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或加重与情绪相关,生气、焦虑后易腹痛、腹泻、腹胀,这是 “肝郁脾壅”,导致脾运化受阻、肠道气机不畅,出现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胸胁胀闷”。

调理需 “理脾疏肝”,用行气疏肝药材化解郁结、理顺脾运化。常用炒枳壳(行气宽中,缓解脾壅滞)、陈皮(理气健脾,兼顾燥湿)、厚朴(行气除满,改善肠道气机)、香附(疏肝理气),疏解肝气、恢复脾运,减少情绪诱发的肠胃不适。

肠胃炎(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部分都有脾的问题,或脾虚、或湿困、或浊蒙、或气滞。不同病机对应不同调理策略,只有找准脾的 “问题类型”,才能对症调理,避免盲目用药加重病情。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以上分享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套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养生   肠胃炎   不好   肠道   溃疡性   黏膜   结肠炎   燥湿   中医   患者   核心   脓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