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 “塌房” 风波:1 毛钱人造蛋真相与 3 种真该避的蛋!
"妈!好好的鸡蛋咋要扔?" 小吴刚推门就看见妈妈攥着整盒鸡蛋走向垃圾桶。年货袋还没放下,就听见母亲气鼓鼓地说:"超市特价抢的鸡蛋,结果刷到视频说现在都是激素蛋!"
原来,妈妈刷到的视频里,"专家" 拿着双黄蛋和蛋清稀薄的鸡蛋,言之凿凿地说这都是激素蛋的标志,还声称长期吃会致癌。好奇心作祟的母亲立刻实验,没想到第一个鸡蛋就是双黄的,第二个蛋清像兑了水般寡淡。虽说心里犯嘀咕 "哪能这么倒霉",但事关健康,她还是决定忍痛扔掉。
激素蛋恐慌:真相远比传言复杂
点开短视频平台,"激素蛋致癌"" 小心你家鸡蛋 " 这类标题的视频播放量动辄百万。评论区里,有人晒出软壳蛋忧心忡忡,有人拿着双黄蛋忐忑不安。这些言论真的可信吗?
其实,鸡蛋本身就含有黄体酮等内源性激素,这是母鸡正常生理活动产生的,对人体无害。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外源性激素 —— 部分不法商家为提高产蛋量,在饲料中违规添加激素药物,导致鸡蛋中出现异常的激素残留。
但这些 "问题鸡蛋" 并没有明显外观特征。软壳蛋可能是母鸡缺钙或缺乏维生素 D3;蛋清稀薄往往是存放过久导致蛋白质变性;双黄蛋则是母鸡排卵异常的偶然现象,和激素毫无关系。想要准确判断,只能依靠专业检测机构的精密仪器。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类药物。只要从正规商超、农贸市场购买,认准包装上的生产许可标志,基本无需担心激素蛋问题。
人造蛋迷局:1 毛钱成本是噱头
"1 小时产 6 万个"" 成本只要 1 毛钱 ",某视频里流水线生产的" 人造鸡蛋 "让不少网友直呼" 不敢吃蛋了 "。画面中,机器源源不断吐出整齐的鸡蛋,配文声称这些都是用化学原料制成的假鸡蛋。
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却道出真相:这类视频大多是移花接木的骗局。目前根本没有成熟技术能做出天然蛋壳,视频里的 "人造蛋" 要么是展示用的工艺品,要么是将蛋清蛋黄灌入真蛋壳。就算真有人造蛋,成本也远超想象。央视曾报道,用化学原料制作的人造蛋,仅蛋黄蛋清成本就超过 40 元 / 公斤,完全是赔本生意。
市场上确实存在另一种人造蛋 —— 美国研发的植物蛋。这种蛋由 12 种植物原料制成,只有蛋清蛋黄,没有蛋壳,营养价值接近真鸡蛋。但因其生产成本高昂,根本不可能以 "1 毛钱" 的价格流通。
真正该避开的 3 种鸡蛋
比起虚无缥缈的 "激素蛋"" 人造蛋 ",这 3 种鸡蛋才是餐桌上的健康隐患:
生鸡蛋:菜市场里,溏心蛋的流行让不少人忽视风险。实际上,每 10 个鸡蛋中就可能有 1 个携带致病菌。生鸡蛋中的抗酶蛋白会降低蛋白质吸收,抗生物素蛋白还会阻碍维生素吸收。即使是号称 "无菌" 的鸡蛋,也无法保证绝对安全。
黑斑蛋:蛋壳上的黑点或蛋清中的黑斑,是鸡蛋变质的明显信号。高温、潮湿环境会破坏蛋壳保护膜,让沙门氏菌等病菌趁虚而入。这些斑点不仅影响口感,更可能引发肠胃不适。
裂纹蛋:搬运过程中的磕碰,会在蛋壳表面留下细小裂缝。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缝隙,细菌能轻易穿过裂缝污染蛋液。即使肉眼看不到蛋液变化,也最好放弃食用。
超市货架前,小吴和妈妈重新挑选鸡蛋。这次,她们特意查看了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家,还轻轻摇晃鸡蛋感受内部状态。阳光透过塑料袋,照在新鲜的鸡蛋上,泛着柔和的光泽。或许,只要多一份理性,就能在信息洪流中守护好餐桌上的安全。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