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晚年谈到李敏,含泪说:姐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总是给我塞钱

毛主席借用《论语.里仁》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为他的两个女儿取名李敏和李讷,是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 多做实事的人。

毛泽东一生都要求他的子女不能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有任何的特殊化, 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谨慎, 夹着尾巴做人。

2006年是毛主席逝世三十周年,李敏李讷一起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纪念父亲,而结束后记者对两姐妹进行采访,记者询问两姐妹感情如何,对此,李讷在采访中含泪表示:“我跟姐姐关系很好,在我困难的时期,姐姐一直帮我,一直偷偷给我塞钱。”

李敏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爱女,1936年冬,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保安,贺子珍生下了李敏,李敏说:那时条件虽然很艰苦, 但拥有父母的关爱, 对她来说是一种无比的幸福。

1940年冬天, 父亲送她去苏联看母亲, 1947年回到祖国, 在这以前她叫“娇娇”。1949年春天回到父亲身边, 在父亲身边度过了她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而妹妹李讷是江青所生,1940年冬天,毛主席与江青结婚两年后,李讷呱呱坠地,当时,毛主席已经47岁,中年得女,格外高兴。

于是,依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古训,给女儿取名李讷,毛主席对李讷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她虽然未曾有过岸英哥哥的流浪和乞讨之苦,也没有李敏姐姐的异国遭遇。

但她一出世就处在血与火的包围之中,小小年纪就像大人一样随部队行军,李讷只有七岁的时候,就经受过敌机的轰炸扫射,当时就会躲空袭,她始终跟着阿姨吃大食堂。

在转战陕北最难的时期,部队天天吃黑豆,连皮都不去,李讷也跟着吃黑豆,卫士长李银桥见了心里很难受,便向毛主席请示:“主席,李讷才7岁,还是跟你一起吃吧。”然而,毛主席却大手一挥,严肃地说道:“陕北的老乡的娃娃黑豆长得一样的壮实,不要说了。”

在毛主席的严格严格要求下,李讷在生活上是最简朴的,50年代,李讷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总是齐耳短发,身着蓝布制服,从不穿花衣服,花裙子,在困难时期,毛主席虽然心疼李讷,但还是坚决不为女儿不搞特殊化,同全国人民一起艰苦奋斗。

毛泽东去世后, 李敏、李讷没有继承毛泽东一份遗产, 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在毛泽东去世后, 两个女儿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

在随后的改革开放时代, 李敏和李讷自然也属于那种落后于时代的人, 没有什么时尚的生活方式,她们只是谨小慎微地依靠着那份工资生活着。

李敏从1964年搬出中南海,住进了兵马胡同一所普通的民居里,李敏夫妇一直靠着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家里,而李讷在这一点上与姐姐是一样的,李讷的家,一样的朴实无华,只有墙上挂着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引人注意。

70年代后期,李讷生活孤寂,心境悲凉,父亲去世了,母亲在狱中,自己身体多病,不幸的婚姻,还有不懂事的孩子,使她精神上承受着多种压力,李敏看到李讷的生活,心疼不已,总是偷偷塞钱给她。

在毛主席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的帮助下,李讷和王景清在1984年结婚,他们结婚以后和许多普通家庭一样,夫妇互敬互爱,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每逢毛主席诞辰和忌日,李讷和丈夫,孩子都到纪念堂瞻仰遗容,李敏夫妇也是如此。

2006年,毛主席逝世30周年,李敏李讷一起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纪念毛主席,她们以普通公民的身份,随着前来瞻仰的群众队伍,走进纪念堂,当记者采访二人时,李讷泪目道:“困难时期,姐姐一直偷偷给我塞钱。”

如今的李敏、李讷从外表来看, 已经是柔弱饱经沧桑的老太太, 但这种外表掩盖不住她们内在精神的光辉,在她们身上, 也体现了领袖的傲骨, 那种与众不同的骨气令人不得不为之油然而生出敬意,姐妹俩一起相互扶持,共同走过晚年的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晚年   困难   姐姐   李敏   陕北   纪念堂   父亲   夫妇   时期   女儿   花衣   卫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