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咱中国人谁不知道啊?它不光是一幅画,更是新中国历史的见证,是咱民族情感的寄托。从1949年开国大典那天起,这幅画像就挂在那儿,几十年来换了好几回,每一幅背后都有故事。从开国大典算起,到现在一共挂过六幅不同的毛主席画像,分别是第三版到第八版。这些画像不光记录了新中国的成长,也藏着好几位画家的心血和时代的影子。
第一幅得从开国大典那天说起,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这幅画像是第三版,由周令钊画的。咋是第三版呢?因为之前1949年2月和7月,天安门上挂过两幅毛主席画像,但都没留下来,开国大典这幅才正式成了“起点”。
周令钊是谁啊?他1919年出生在湖南平江,年轻时学美术,抗战时候画过不少宣传画。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参与了国徽设计、第二套人民币的图案设计,妥妥的大咖。这次任务是给开国大典画毛主席画像,时间紧,责任重,他带着妻子陈若菊一块儿干。画像高6米,宽4.6米,重1.5吨,画布是用铁皮拼接的,特别不好画。
这幅画像选了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当蓝本。画里的毛主席面带微笑,目光柔和,衣领扣得整整齐齐,看着庄重又亲切。听说聂荣臻元帅看了草稿,觉得衣领得扣上才显得正式,周令钊赶紧改了。到了9月30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又发现画像下方的文字有点问题,周令钊连夜把文字抹掉。10月1日那天,这幅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下面这幅画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这幅画像很有革命时期的味儿,八角帽是红军时期的标志,看着就让人想起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开国大典过去没多久,到了1950年5月1日,天安门上的画像又换了,这是第四版,由辛莽画的。新中国刚成立,大家伙儿都忙着建设,画像也得跟上新气象。
辛莽是延安鲁艺出来的画家,抗战时画了不少革命题材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当副主任,手艺扎实。这回他接了任务,翻了好多毛主席的照片,最后挑了一张免冠、半侧面的。画里的毛主席双眼微微向上看,气质特别沉稳,透着一股睿智劲儿。他带着助手左辉和张松鹤一块儿画,忙了好一阵子,五一那天挂上去,大家都觉得挺不错。
这幅画像跟上一幅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戴八角帽了。有人说,这可能是因为新中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得有个新形象。不过具体为啥换,谁也说不清,反正辛莽这幅画让人觉得毛主席更从容了。
没过几个月,1950年10月1日,建国一周年那天,天安门上的画像又更新了,这是第五版,还是辛莽画的。这回为啥又换呢?因为国徽刚定下来,天安门的装饰得跟国庆气氛搭上,画像也得有点新意。
这次画像的蓝本是摄影师陈石林提供的。陈石林从一张合照里把毛主席的形象单独抠出来,修了修,成了第一张标准照。辛莽就照着这张画,毛主席穿着中山装,端庄又稳重,跟之前半侧面的比,显得更正气。这张标准照后来还用在了不少地方,算是挺经典的。
画里的毛主席换上中山装,跟开国大典那幅的军装味儿不一样了。中山装是当时领导人常穿的,透着一种简朴又有力的感觉。这幅画像挂上去,算是给新中国一周年添了份庄严。
时间来到1952年国庆节,天安门上的画像换成了第六版,这回是张振仕画的。新中国成立三年了,建设搞得热火朝天,画像也得有点新变化。
张振仕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画领袖像很有一手。他选了第二张标准照当底稿,这张照片是1950年代拍的,毛主席看着比之前成熟稳重。张振仕画得特别细腻,毛主席目光深邃,面容沉稳,领袖气度特别明显。他的画风很传神,后来不少毛主席画像的印刷品都参考了他这版。
这幅画像挂上去,大家伙儿都觉得挺满意。有人说,这时候的毛主席形象跟国家的状态挺像——稳下来了,也更有劲头了。张振仕这幅画算是把毛主席的成熟风貌定格在了天安门上。
过了好些年,到了1963年10月1日,天安门上的画像换成了第七版,由王国栋画的。这时候毛主席年纪大了,画像得反映点老年特征。
王国栋是北京人,家里原来开饭庄,他后来学画画,画艺很扎实。他接手这活儿,用的是毛主席晚年的照片。画里的毛主席脸型圆润了点,头发稀了些,透着老年人的沉稳。不过这幅画有个特点——只露出了一只耳朵,眼珠位置还偏高了点。挂上去后,有市民看了觉得怪怪的,说:“毛主席的耳朵咋就一只啊?”还有人觉得眼神有点飘。王国栋听到了这些意见,心里记下了,准备下次改改。
这幅画像跟之前比,变化挺大。有人说,这可能是想让画像更贴近毛主席那时候的真实模样。不过一只耳朵的事儿,确实让这幅画多了点讨论。
再过四年,1967年10月1日,天安门上的画像换成了第八版,还是王国栋画的。这幅画调整了上一版的毛病,成了后来一直用的经典版本。
王国栋吸取了第七版的教训,把构图改了改。画里的毛主席双耳都露出来了,眼珠也放平了,看着正前方,眼神更有神。他反复试了好多次,确保视觉上没毛病。这幅画像高6米,宽4.6米,跟之前一样,但细节更讲究。挂上去后,大家都觉得这版看着舒服,气势也足。
从1967年国庆节开始,这幅第八版就一直用着。后来每年国庆前夕,天安门上的画像都会换新的,但样式都是照着这版来的。王国栋这幅画算是把毛主席的形象定下来了,成了天安门的标志。
第八版画像定型后,天安门上有个习惯,每年国庆前夕都会换一幅新画。这是为啥呢?因为画像挂在室外,风吹日晒雨淋的,时间长了会褪色破损。为了保持鲜艳和完整,每年9月30日晚上,工作人员会把新画挂上去,迎接国庆。
这活儿后来传给了葛小光。他是王国栋的学生,1992年开始接手画新画像。葛小光每年都在画室里画,用的是航空材料做的画布,耐风耐雨,质量特别好。他画的时候特别认真,说这是份神圣的活儿,得对得起毛主席,也对得起老百姓。
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第三版,到1967年的第八版,这六幅毛主席画像,每幅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味儿。第三版是革命时期的象征,八角帽透着红军的气息;第四版、第五版换成免冠和中山装,像是新中国站稳脚跟的标志;第六版成熟稳重,跟国家建设的好势头挺搭;第七版老年形象初现,虽然有点争议,但也真实;第八版调整完善,成了经典。
这些画像不光是画,还记录了新中国的路。画它们的周令钊、辛莽、张振仕、王国栋,都是那时候顶尖的画家,他们用自己的手艺,把毛主席的形象留在天安门上,也留在咱心里。后来葛小光接力,把这传统延续下去。
说白了,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就是咱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它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几代人奋斗的日子都浓缩在这六幅画里。每次国庆看到它,心里都挺热乎的,觉得这国家真不容易,这画像也真了不起。
这六幅画像的故事就聊到这儿。它们不光是天安门上的装饰,更是历史的见证。从开国大典到今天,几代画家用笔把毛主席的形象留下来,也把新中国的精神传下去。以后每年国庆,咱抬头看看那幅画,想想背后的故事,心里估计都会有点感动。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