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以步兵包围10万匈奴骑兵,尽数消灭在野战中,他如何做到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雁门关外,一片荒凉,赵国老将李牧,静静看着远处匈奴铁骑的蹄尘。

十万骑兵,就这么踏进了他的陷阱,不是防守,不是退让,是正面野战,一个都不留。他凭什么?

十年不动刀,是在磨刀

赵国北地风大,风里裹着铁马冰河的腥味儿。

匈奴一年能来两三回,抢牲口、烧村子,完了拍拍屁股跑回去。

赵国之前换了好几任将,打不赢也追不上,全给熬下去了,到李牧,风向变了。

李牧接手雁门郡的时候,没人觉得能干出名堂。他没上来就搞调兵练阵,也没急着摆架子。

他干了件看着像认怂的事儿:关门,清野,把前线全空出来,只留空壳子让匈奴踩。

几十万老百姓被迁到郡后边,草料、粮食、牲口一样不留,边线清得干干净净。

匈奴头几年抢不到东西,还以为赵国穷了,没再大动干戈。

可赵国真穷吗?不是李牧在偷偷积粮练兵,边防线背后,一座庞大的战争机器正在搭起来。

为了摸清匈奴的动静,李牧拉拢草原商人,用盐、铜器和丝绸做诱饵,把这些人变成赵军眼线。

阴山两侧,几十个商队混进草原部落,消息源源不断送回来。

北方打个喷嚏,李牧帅帐就知道哪边风向变。

边贸口子也开了,军市搞起来之后,匈奴人带货来换东西,以为自己占了便宜,没想到买卖那头的利润,全灌进了赵军后勤。

这笔买卖,换来的不是钱,是箭,是戈,是能绞死他们的战车和弓弩。

练兵更狠,不是凑数那种拉人装样子,是从代郡、雁门、上党挑出来的硬茬。

步兵戴铁盔披甲片,长戈一扎半匹马;弓弩手练的是“连发不歇手”;战车整整1300乘,车身削了重,能跑能拐;轻骑1万多,跟着李牧专练包围截击。

赵军表面一副缩头乌龟样,里头已经练出四股杀招:车拦、戈戳、弩压、骑包。

李牧不急,磨刀磨了十年,等的就是匈奴自己,把脖子伸进来。

匈奴踏进来的那一步,没回头路了

前244年秋天,赵北边突然热闹了。雁门外,几万头牛羊在洪寿山与夏屋山之间放着,没人管。

草原那边的眼线送回来消息:匈奴主力动了,单于亲自带队,像狼闻着血味扑过来。

这不是失误,是钓鱼。李牧亲手撒的饵,换来一整支重骑兵入局。

代郡地形南北狭长,两边山多,正中一条开阔带,适合诱敌深入。

不适合骑兵大面积拉开冲杀,正好适合布阵。

赵军早已埋伏在东西两侧的山脊,战车压线,步兵成列,弓弩藏好,等着猎物进套。

匈奴没怀疑,赵军十年不动,早看轻了。

连探马都放得懒,踩进来像赶着回家,头几天顺风顺水,等打到战区核心时,才发现羊群没了,粮食烧了,回头的山道全是赵军的骑兵。

战车从两侧压上来,像门板一样拦死出路。

每辆车加装青铜挡板,硬抗得住骑兵冲锋,匈奴重骑撞上去,前排像撞进墙里,马头扎地,人翻出去,一波波接着来,换来的全是撞死撞伤。

李牧一声令下,战车不再死守,开始横推,轮轴碾过去,骨头嘎巴响。

两翼卡死,前方是火力封锁区。

十万弩手压上来,每排间距拉得死紧,箭头贴着飞,每平方米三支箭雨,马也受不了,士兵更别提。

战场被压成一条走廊,四面都打不出去,只剩前方突围一线,但那条路上,床弩藏好了。

赵军夜里构三道防线:壕沟深得能陷马,鹿角阵比刺猬密,床弩拉满弦,匈奴往那边冲,不是逃命,是送命。

再狠的是步兵推进,五万重甲步兵不讲花样,就是顶盾前压,一寸寸推。

长戈专挑马腹扎,盾牌挡住射来的箭,刀只砍脖子不讲废话。

赵军没吼口号,不呐喊,就杀。

两翼的骑兵没闲着,从后头杀回来,断粮断水断退路。

匈奴没路逃,没处藏,喊声越大,阵地越紧,赵军越推越近,直到最后连哭都没力气发出。

杀局展开,十万骑兵灰飞烟灭

秋风起时,代郡盆地一片安静,牧草疯长,牛羊密布。

匈奴斥候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回报得快,单于当即点兵。

十万铁骑破风而来,目标清晰:一掠赵地,驱走赵军,劫牛夺羊,一战暴富。

前锋进至洪寿山一线,没有遇见阻力。

踩过草地,蹄下松软,军心反倒放松了,谁都没料到,一脚踩进了李牧十年挖好的陷阱里。

先是一阵远处铜锣声,紧接着,大地轰鸣。

战车轰然驶出,分列两翼。不是平常摆出来唬人的空壳,而是真刀真枪的重装阵列。

车身加装青铜甲板,前推长槊,列得密不透风,宛如铁墙。

战车不退,反冲,匈奴骑兵向来轻灵,这一下子撞上了铁板。

两翼迅速收紧,骑兵调头想跑,没门。

赵军战车硬生生切断了冲击波,夹击之势瞬间成形,匈奴骑兵阵列被迫堆在中间,前推后挤,一旦停住,就成靶子。

就在战车锁阵完成的一瞬间,箭雨砸下来了。

不是一排,而是五排,五万强弩手前后错落,拉满、放箭、再拉满、再放箭,连续不歇。

一瞬间,空气里只有箭啸和惨叫,三百步内,匈奴轻骑连动都动不了,被钉在地上。

匈奴骑兵原本,仗着速度压制弩阵,可李牧偏偏不用常规阵法。

弩兵打头,重甲步兵随后跟进,踩着尸体往前顶,长戈直取战马前腿,盾阵遮住前身,死磕到底。

骑射手尝试散开绕后,被李牧早早安排的骑兵部队封死了出路。赵军精骑并不求冲锋,而是快切包围。行动一展开,左右两翼像钳子一样合拢,退路也断了。

夜幕降临,战场血腥味冲天,匈奴人想着突围,结果一头撞上了鹿角阵和壕沟。

前推的马直接摔下去,后面的跟着堆上来。

最致命的是床弩阵,三弓连发,专挑人打,单于亲卫死成一堆,尸身还带着华服和金饰,惨得没人敢上前收。

单于开始慌了,想往北逃。

结果北面也封死了,三道防线在开战前一夜构筑完毕,战场就像个巨锅,锅沿全是刃。匈奴骑兵再强,也跳不出这口锅。

这一仗,从正午打到次日清晨。

李牧没有追,只看着尸体一点点堆成丘,太阳出来时,匈奴骑兵已全军覆没。

剩下几百人,被围进山坳,哭着投降。

赵军没庆功,忙着埋尸收马,共俘获战马二十万,战利品堆得像山,匈奴连年南侵,就这样被一战清洗干净。

这一战之后,襜褴部覆灭,东胡兵退,林胡直接降。

北方草原短时间内失去了主导力量,赵国拿到了十年的战略喘息。

有人说,这是冷兵器时代,唯一一次步兵,反围歼骑兵的完整胜利,没有防线靠山,没有粮道援军,纯粹硬碰硬。

李牧做到了,没人敢信,但他就是做到了。

冷兵器下的战争思想,200年后才有人懂

李牧从不靠奇兵,他用的是磨出来的刀。

军镇特区、军市制度,这些听起来像政令,其实就是后勤与军费体系。

放在现代军事体系里,就是把指挥、情报、财税和战术全部打通。

草原游商成了赵军眼睛,三时辰内情报能传到帅帐,靠的是这一套,遍布阴山南北的通讯网。

匈奴兵马调动不过十万,却没一回躲过李牧监控。

不是不打,是要挑时候打。

十年坚壁清野,不是懦弱,是在给敌人养信心,匈奴习惯打顺仗,连年南侵得手,结果被李牧麻痹得连踩雷都没反应。

李牧把赵军操得像一台机器,战车瘦身三成,是为适应地形;弓弩手不靠密集,而靠精准覆盖;步兵改用长戈盾牌,连戟都砍了;骑兵不冲锋而绕后,避免硬拼。

他对地形的把握,是兵书级别的,当初代郡盆地被弃用,就是因其狭长不利布阵。

可他偏选这儿,反其道而行,用死地做活局,这胆子,中原无第二人敢试。

心理战也是一绝,单于以为赵军畏战,结果连陷三层壕沟还以为是偶然。

真正看清局势时,匈奴骑兵已经被困进盆地,前堵后堵,左右都有铁甲封死。

科技层面,赵军床弩的设计,比罗马重弩早了整整两个世纪。

三弓结构、连发原理、固定射角,全是超越时代的东西,李牧没发明,但能用得出神入化,本身就是能力。

赵国并非大国,却凭一人之力扭转北境局势,这不是运气,而是系统能力的体现,战略不是想得多,而是忍得住。

李牧忍十年,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倾巢之击。

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其实就是在学他,明朝戚继光车营战术,也是沿用其模式,到清朝左宗棠西征,建塞防系统,同样脱胎于此。

很多人只记得长平之战的赵军惨败,却忘了后来,还有李牧这样的压轴戏。

赵国没亡在战术,而亡在内斗,李牧被赐死,赵国便再无北边屏障。

留下的,只有这场战役本身。

步兵不是没法打骑兵,问题是谁来带这仗。

李牧把战术、地形、心理、制度、科技,全缝在一起,用十万步兵啃死十万骑兵。

这不是一个人赢的仗,而是十年,系统打造的战争机器收割的战果。

参考资料:
[1]《史记·赵世家》
[2] 杨宽.《战国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历史   匈奴   步兵   骑兵   包围   战车   单于   两翼   壕沟   阴山   轻骑   草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